首页 >> 最新消息

中評現場:賞實景桃花源記 台青歎世外桃源

2025-08-02 10:37:02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中評社 陳思遠攝)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開始前,大家正在登船(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評社常德8月2日電(記者 陳思遠)兩岸青山含翠色,一溪桃花映今人。8月1日晚,兩岸及香港記者置身湖南常德桃花源景區,沉浸式觀看《桃花源記》實景演出。“人在水中游,畫在兩岸走”的獨特體驗令眾人贊嘆,同行的台灣青年直言“這就是心中的世外桃源”,並表示將推薦更多台灣朋友前來感受。

  這場以秦溪為軸、山水為幕的演出,將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從文字變為流動的畫卷。作為大陸首個“河流劇場”模式演出,它不僅是文旅融合的標杆,更在傳承文化中為當地百姓鋪就增收之路。

  “項目2015年籌劃,2017年8月首演,至今已第九年。”《桃花源記》實景演出總經理梁婷婷介紹,觀眾乘漁船4.6公里秦溪溯流而上,在移步換景中感受洗衣對歌、農耕勞作、水上婚禮等場景,“雖不嚴格遵循課文情節,卻精準捕捉到‘怡然自樂’的精神內核”。

  演出的獨特之處,在於96%的演員都是當地百姓。“他們原本是養殖戶、工廠工人,每晚用1到2小時參與演出,既能兼顧日間生計,又能獲得每月1680餘元收入。” 梁婷婷說,項目固定提供360個就業崗位,累計解決約3000人次就業。

  來自懷化的演員黃美華便是受益者之一,她向中評社記者介紹,她在演出中飾演新娘子的母親,實景演出讓她能有一份可靠的收入,在不漲水、設備完整的情況下,她每天都有演出。她表示,演出結束後跟遊客接觸,他們都表示非常喜歡這個表演,“看到觀眾們熱烈的反應,我非常高興,很享受這個演出的過程。”演出不僅改善了生活,更提升了她的成就感。

  不過,依托自然環境的演出也面臨挑戰。“每年汛期,洪水會影響設備安全,初期損失較大。”梁婷婷說,如今團隊已建立分級應急預案,“今年洪水最頻繁,卻是損失最少的一年”。

  夜幕中,在一聲“開船嘍”的口號後,記者們乘游船開啟體驗。演出在朦朧煙霧中啟幕,雞鴨牛羊狗豬隨劇情登場,田間身影與月光交輝,有記者笑稱“牛這麼晚還上班,太敬業了”,引得滿船歡笑。近一小時的演出裡,繁星燈火映照著水面,落幕時漫天飛舞的花瓣,讓眾人頻頻鼓掌。

  “我從來沒有這麼認真看過一個演出,最後花瓣飛下來的時候真的特別感動。”台灣自媒體青年張婉柔表示,這非常符合她對世外桃源的想象,她也會推薦台灣朋友過來觀看。

  從文學經典到實景演出,從百姓生計舞台到兩岸情感紐帶,《桃花源記》實景演出的意義早已超越一場表演。它讓文化在山水間傳承,讓民生在光影中升溫,更讓 “世外桃源” 成為連接心靈的橋梁,古人筆下的理想生活,正在這裡成為今人可感可知的現實。

  “抗戰勝地 三湘新貌”2025海峽兩岸媒體聯合採訪由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新聞局、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台港澳工作部共同舉辦,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日報社、中新社、中國台灣網、湖南衛視,及台灣中評社、中國時報、聯合報、TVBS、東森電視台及香港中評社等31家兩岸及香港媒體記者參加報導。

  40餘名記者和特邀台灣青年自媒體人將在常德、衡陽、懷化等地開展為期一周的聯合採訪,走訪抗戰史跡體悟抗戰精神,採訪高新企業調研新質生產力發展成果,探訪古城苗寨感受多彩民族風情。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中評社 陳思遠攝)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左四為黃美華,飾演新娘的媽媽(中評社 陳思遠攝)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中評社 陳思遠攝)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中評社 陳思遠攝)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結束後,漫天花瓣震撼眾人(中評社 陳思遠攝)
《桃花源記》實景演出中,水牛出場(中評社 陳思遠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