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巍巍
中評社上杭8月2日電/8月1日,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客家族譜博物館、福建省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兩岸文化傳播聯合研究院共同主辦的“新時代客家始祖文化學術會議”在福建上杭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50餘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客家始祖文化的歷史淵源、當代價值及其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作用展開深度對話。
開幕式由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巍巍主持。上杭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華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閩台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榮發表致辭。
華娟指出,在新時代背景下,深入研究客家始祖文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客家始祖文化不僅是客家人尋根問祖、凝聚族群認同的重要精神紐帶,也是推動上杭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
劉國深在致辭中表示,客家始祖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蘊含的團結協作、互幫互助的精神內核,與當前我們宣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值得學界和社會各界深入挖掘和研究。
李小榮在致辭中指出,客家始祖文化作為客家文化的根脈,不僅是客家人身份認同的重要紐帶,更是連接海峽兩岸、溝通海內外客屬鄉親的精神橋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應深入挖掘客家始祖文化的當代意義,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主旨演講環節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主持。八位專家發表主旨演講。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丹教授表示,客家文學研究要重點解決客家文學的界定標準、歷史分期與起源考證,以及客家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定位問題。
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羅祥喜表示,新時代的客家文化,既需在傳承中守護其精神根脈與文化基因,更需在創新中激發其與時俱進的蓬勃生機,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國家統一進程貢獻獨特的“客家力量”。
台灣中原大學全球客家與多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陳康芬副教授指出,通過梳理客家身份認同相關的文學文本、研究文獻及歷史材料,特別是那些被忽視的史料與詮釋研究,能夠更完整地呈現台灣客家族群身份認同的複雜面貌。
台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謝淑熙表示,客家人歷經朝代的更迭、自然環境的發展、社會結構的變遷,仍能堅守傳統的信仰禮俗。客家民族在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傳統信仰禮俗上,都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化與薰陶。
在分論壇環節,學者們圍繞“海峽兩岸客家的歷史淵源與當代發展”和“客家始祖文化教育傳承與創新實踐”兩個專題展開深入研討,深入交流兩岸客家在歷史脈絡、文化傳承、教育創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客家始祖文化承載著兩岸客家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和精神基因,深入研究其內涵與傳承路徑,有助於強化兩岸客家族群的血緣聯繫與文化共鳴,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文化支撐。
會議後,兩岸與會者一同前往客家族譜博物館實地調研。這場跨越海峽的學術對話,為新時代客家始祖文化的創造性轉化注入了新動能,更以文化認同促進心靈契合,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供稿: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沈瑤丹;客家族譜博物館傅清林)

上杭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華娟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閩台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榮

八位專家發表主旨演講

8月1日,新時代客家始祖文化學術會議在福建上杭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