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靠在日本東京港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
中評社北京9月3日電/環球時報報導,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當前正在訪問日本,展示“英國的全球部署能力”,但英國媒體近日卻接連爆料稱,英國海軍缺失多項核心能力。英國《每日電訊報》批評稱,英國政府對海軍的關注和投入常年不足導致了如今的困境。甚至就連英國最近拿下挪威“史上最高國防項目”,也被批會影響英國海軍自身建設。
“表面光”的英國航母編隊
美國《海事高管》雜誌網站8月31日稱,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正在執行為期8個月的亞太地區巡航任務,該航母完成美澳主導的“護身軍刀”聯合演習後一路北上,於8月28日停靠日本東京港。英國國防大臣希利8月29日在東京接受採訪時對此評價稱:“英日正在締造防衛合作的黃金時代。”
但看似光鮮的英國航母編隊背後,卻隱藏著英國海軍難言的窘迫。《每日電訊報》稱,通常航母編隊的部署地點不同,將決定其需要什麼規模的護航艦艇,“例如在相對安全的北大西洋,它可能只需要一艘護衛艦護航;但在紅海,我們需要為航母配備我們能拿出手的一切,再加上美國驅逐艦”。報導批評稱,“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的亞太巡航是“純粹為了短期政治效應而過度使用英國海軍艦艇,導致它一路上表現出異常嚴重的浪費和低效率”。
報導稱,儘管“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試圖展示英國海軍的全球部署能力,但其中衹有兩艘護航艦艇屬於英國:45型防空驅逐艦“無畏”號和23型導彈護衛艦“裡奇蒙”號,其他護航艦艇分別來自挪威、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盟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此次部署期間只攜帶了兩個中隊的美制F-35B隱形戰鬥機,僅相當於其設計艦載機攜帶數量的一半,很多情況下只能靠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凑數。同時該航母編隊攜帶的艦載戰鬥機也頻繁“露怯”,先後兩架不同的F-35B在印度和日本附近遭遇機械故障而緊急迫降在當地機場,表明英國海軍對於該機的保養維護存在問題。此外英國媒體還提到,此次“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的亞太巡航中沒有英國核潛艇的水下護衛,“這是非常失敗的”。
在此次部署中,“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還暴露出英國海軍的後勤輔助艦隊嚴重縮水。報導稱,英國海軍理論上擁有10艘各型後勤艦艇,但由於船員短缺和維護問題,衹有4艘具備部署能力。其中唯一具備綜合補給能力的“維多利亞堡”號補給艦因為人員短缺處於停航狀態,迫使“威爾士親王”號航母不得不主要依賴挪威海軍的“莫德皇后”號補給艦提供保障。“潮汐”級油料/液貨補給艦名義上是為“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專門配套建造的,但跟隨“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出海的“春潮”號補給艦被證明難堪重任。
糟糕的現役艦艇狀態
《每日電訊報》稱,“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的糟糕現狀,只是英國海軍真實狀態的縮影而已,“是時候承認英國海軍已經崩潰了”。報導舉例稱,英國海軍擁有6艘現役驅逐艦,即45型防空驅逐艦,其中衹有兩艘具備部署能力。除了跟隨“威爾士親王”號出海的“無畏”號之外,另一艘“勇敢”號經過3000多天的改裝後即將恢復服役。45型防空驅逐艦此前暴露出嚴重的動力系統問題,多次出現全部6艘在港口趴窩、無法出動的困境。在“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2021年的亞太之行中,護航的“鑽石”號驅逐艦就因為動力系統故障而退出航母編隊。
英國海軍還有8艘23型導彈護衛艦,它們服役時間已經長達30年,“維持運行非常困難”,其中許多甚至沒有配備反艦導彈。根據英國海軍的規劃,23型護衛艦正在被新一代26型護衛艦取代,首艦“格拉斯哥”號最快將於2026年年底服役。“即使26型護衛艦的建造計劃不會延誤,隨著23型護衛艦的退役,預計在2026-2027年間,英國海軍的護衛艦數量可能減少到5艘甚至更少,而且它們是否能夠出海執行任務都值得懷疑。”《海事高管》還提到,儘管挪威於8月31日宣布耗費100億英鎊向英國採購至少5艘26型護衛艦,預計將於2030年開始交付,但“這個天價訂單可能會擠占造船廠資源,導致英國海軍自身的8艘26型護衛艦建造計劃推遲”。
《每日電訊報》提到,目前英國衹有一艘能執行兩棲作戰任務的艦艇,“百眼巨人”號航空訓練艦也因無法滿足最低安全航行要求而被責令停航,其狀態已惡化到甚至不允許更換泊位,更不要提返回母港。英國水面艦隊中唯一處境稍好的是“河流”級近海巡邏艦,它們被用於替代驅逐艦與護衛艦“以維持皇家海軍傳統上的全球存在”。但諷刺的是,這些巡邏艦沒有任何防空或反潛能力。
除了水面艦艇的全面萎縮外,英國潛艇部隊的現狀同樣糟糕。報導稱,英國海軍已經決定延遲採購新型“無畏”級戰略核潛艇,意味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服役的4艘“前衛”級戰略核潛艇只能“推遲退休”。為滿足“始終有1艘戰略核潛艇在水下戰備執勤”的標準,按照“1艘巡航執勤、1艘港口待命、1艘維修養護、1艘戰力恢復”的模式,每艘“前衛”級戰略核潛艇的正常海外部署時間為3個月。但隨著這些核潛艇日益老化,一旦出現計劃外故障,會導致其他潛艇延長值班時間,從而增加故障概率和老化速度,進而陷入惡性循環。如今這些核潛艇每次戰備巡邏已經被延長到6個月。今年3月,“前衛”號核潛艇的水下部署時間甚至長達204天。“這些超長時間的水下戰備巡邏會導致船員的心理健康問題,船上的設備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故障或錯過定期維護。‘前衛’級戰略核潛艇遠遠超出其設計壽命的糟糕處境將至少持續到21世紀30年代初。”
英國海軍攻擊核潛艇的情況同樣嚴峻。最後一艘“特拉法爾加”級攻擊核潛艇於今年7月退役後,英國海軍只剩下5艘“機敏”級攻擊核潛艇,“據信衹有1艘能夠部署,目前它可能致力於保護英國的戰略核潛艇,因此無法對抗其他地方的俄羅斯潛艇部隊”,也無法跟隨“威爾士親王”號航母遠赴亞太巡航。
到底是誰的錯?
《海事高管》雜誌稱,英國海軍如今陷入極端糟糕的處境,“在建造中的艦艇投入使用之前,英國海軍只能祈禱不會出現任何緊急情況——因為可用於應對突發事件的艦艇太少了”。報導稱,這種情況主要是英國政府的責任,他們縮減了國防預算並推遲了造船決定,以至於現役艦艇陷入“青黃不接”的處境。與此同時,在建的新型艦艇數量也不足以完成被分配的任務,在海軍人員征聘方面的危機使情況更加複雜。
《每日電訊報》稱,英國海軍陷入當前的困境是因為“我們試圖以不到冷戰時期一半的國防預算維持與冷戰時期同規模的武裝力量”,而且除了將大量非國防支出“重新貼標簽”外,沒有任何實質性改革計劃。即便偶爾投入的國防資金,也是更關注創造就業的政績工程,而非採購真正需要的作戰裝備。報導稱,“英國歷來要求官兵以更少資源完成更多任務,但如今這根杠杆已過於脆弱,海軍體系瀕臨崩潰”。“英國政府數十年間將國防問題踢皮球般不斷拖延,伴隨驚人的資源浪費與效率低下,加之英國海軍對政府唯命是從的文化以及英國國防部在明顯未達要求時仍粉飾太平的‘我們履行了所有作戰承諾’說辭,使英國海軍落得今日這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