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29日電/隨著美國總統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美歐關係裂痕持續擴大,歐洲內部推進防務自主的呼聲愈發強烈。近期,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提出“重新武裝歐洲”計劃,擬投入8000億歐元(約合8600億美元),旨在打造“一個安全且具有韌性的歐洲”。然而,國際輿論普遍認為,該計劃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歐洲“再武裝”之路充滿荊棘。
挑戰一:作戰體系對美依賴根深蒂固
在現代軍事對抗中,作戰體系優勢是掌控戰爭主動權的核心要素。完整的作戰體系要求具備高效的偵察預警能力,能夠實現遠程探測、精準識別、持續跟蹤並定位敵方靜止和移動目標,同時確保目標數據從傳感器到武器平台的實時傳輸,以充分發揮高精度武器和先進作戰平台的作戰效能。
當前,歐洲國家在多項關鍵軍事能力上嚴重依賴美國。特別是在由美國主導的遠程探測、目標識別、靜止和移動目標定位體系,超視距目標信息傳輸系統,以及空中電子戰能力等領域,歐洲難以擺脫對美依賴。儘管“重新武裝歐洲”計劃旨在構建完全自主的作戰體系,尤其強調強化本土偵察預警能力,但在技術和體制層面面臨諸多障礙。
構建全面、準確的敵方目標數據庫是首要難題。該數據庫是提升目標識別精準度、降低情報誤判率的基礎,但其建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依賴多源數據的持續積累,短期內難以取得顯著成效。此外,整合多種傳感器(如雷達、光電和聲學傳感器)與作戰平台(如衛星、航空器、地面系統)的數據同樣困難重重。這不僅要求實現對目標的精準探測、識別、跟蹤和定位,還需避免目標重復標記或出現管理疏漏,而歐洲國家在技術協同和標準統一方面面臨較大挑戰。
挑戰二:武器生產能力與需求嚴重脫節
長期以來,歐洲多國在反潛機、空中加油機、高空長航時無人機、高空防空系統和多管火箭炮等武器裝備領域對外依賴程度較高。“重新武裝歐洲”計劃的重要目標之一,便是實現關鍵裝備的自主生產與規模供應,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防務需求。然而,當前歐洲普遍面臨工業產能不足、供應鏈脆弱、資源分布失衡等問題,在提升武器系統和彈藥產量方面存在諸多制約。
在技術層面,歐洲國家若要生產此前長期依賴進口或從未涉足的武器裝備,需破解一系列技術難題。重新啟動相關生產不僅需要調整設計方案,還需解決新舊技術融合帶來的複雜問題。在供應鏈方面,歐洲軍工生產對全球供應鏈的高度依賴使其抗風險能力較弱。關鍵零部件供應中斷可能導致武器系統交付延遲。在特朗普政府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全球化進程受阻的背景下,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進一步加大了歐洲實現武器裝備自主生產的難度。
挑戰三:軍備建設共識難以達成
外媒普遍認為,歐盟多個成員國在“重新武裝歐洲”計劃的目標和實施路徑上分歧嚴重,難以形成統一立場。
在總體目標方面,歐洲內部存在3種不同思路:部分國家主張僅發展被動防禦能力,以應對潛在的外部入侵;部分國家強調優先提升威懾能力,遏制潛在對手的進攻意圖;還有部分國家主張強化進攻能力,在對手採取行動前主動出擊。在具體問題上,如“遠程攔截或進攻性防空是否構成威懾行為”“進攻行動是否應包括對非軍事關鍵基礎設施的打擊”等,多國意見不一,立場模糊,削弱了“重新武裝歐洲”計劃的凝聚力和執行力。
在實施路徑上,以武器裝備建設為例,儘管北約推行統一標準以確保成員國武器系統的互操作性,但其歐洲成員國生產的武器裝備實際兼容性較差,缺乏對鄰國武器體系和歐洲整體戰略需求的考量。以德國和法國為例,兩國分別研發生產不同型號的主戰坦克。雖然歐盟正在推動成員國明確在北約框架下的“能力目標”,並評估歐洲整體作戰需求,但進展緩慢,成效有限。
此外,隨著軍事科技快速發展和戰爭形態加速演變,招募足夠數量的高素質軍事人員成為歐洲面臨的另一難題。這一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將對“重新武裝歐洲”計劃的推進產生不利影響。
來源:中國國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