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寓棠在龍騰梵穀品茶(中評社 劉一瑋攝)
中評社北京4月29日電(實習記者 劉一瑋)在成都這座文化底蘊深厚、藝術氛圍濃鬱的城市,台灣青年楊寓棠已經扎根七年。從最初的音樂夢想到如今的跨文化藝術交流,他的蓉漂故事不僅僅是個人奮鬥的縮影,也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生動寫照。
“這裡的活力和包容性讓我感到非常親切,尤其是成都的美食文化和對藝術的支持,讓我覺得很有歸屬感。”楊寓棠的成都之行源於一個偶然的機緣。在美國深造期間,他通過一位學長的推薦來到了成都,參加了當地的音樂考試,並成功進入了成都交響樂團。談到初來成都的感受,楊寓棠坦言,雖然這個城市的工作機會吸引了他,但更讓他駐足的,是成都獨特的文化氛圍和年輕的城市氣息。
“成都的文化給了我更多的音樂素材和靈感,這裡的藝術環境讓每一場演出都充滿了新鮮感和可能性。”自從來到成都後,楊寓棠的音樂旅程也逐漸豐富起來。作為一名小號演奏家,他開始接觸更多樣化的音樂形式,其中包括以往很少體驗中國傳統音樂,而這些新鮮的嘗試,也帶給他前所未有的音樂挑戰與創作靈感。
“在社區活動中,我們會演奏一些流行音樂或動漫曲目,這種互動式的演出方式讓我感到非常新穎和有趣。”在成都的這些年,楊寓棠見證了城市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天府新區的崛起,這一切都給了他更多的藝術創作和演出機會。與此同時,成都的年輕觀眾也成了他演奏的源動力之一。他的演出不僅局限於傳統的音樂廳和樂團,很多時候他也會參與到一些社區活動或戶外演出中,向不同群體展示小號的魅力。
“音樂本身就沒有隔閡,頂多是風格上的差異。當不同的風格碰撞時,總會激發出一種特別的感覺。”對於音樂與文化的交流,楊寓棠深信,音樂是一座沒有國界的橋梁。提及一場特別的音樂會《望春風》時,他表示,這場演出不僅讓他回想起兒時聽到台灣民謠、民歌,也讓他感受到兩岸文化在音樂中的深刻聯結。對於兩岸青年而言,楊寓棠認為,音樂、藝術、舞蹈等領域為彼此提供了大量交流的空間和可能性。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區,兩岸青年都有機會通過藝術進行更加深入的對話和理解。楊寓棠特別提到,他非常喜歡將台灣的旋律帶上舞台,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種特別的情感共鳴。將這些熟悉的旋律帶回舞台不僅僅是在演奏一首曲子,而是在傳遞一種情感,一種文化的記憶。音樂作為兩岸交流的重要載體,不僅能夠消除誤解,也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兩岸青年可以通過更多形式的交流,在音樂、繪畫、舞蹈等領域共同探索新的可能性。”在成都的這段音樂旅程中,楊寓棠深切感受到兩岸青年在文化和藝術創作上的潛力與合作空間。通過多年的積累和嘗試,他認為兩岸青年應當更加開放心態,尋找更多的合作契機。他也希望能繼續在成都這座城市中深入挖掘更多的藝術創作機會,同時也期待兩岸青年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共同推動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對於楊寓棠來說,音樂不僅是他表達自我的語言,更是链接大陆与台湾橋梁。而他與成都的緣分,也在這座城市的音樂與文化的土壤中,扎下了深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