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9日電(評論員 楊流昌)二十年前的4月29日,人民大會堂東大廳,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與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跨越六十年政治藩籬的歷史性握手,不僅定格了國共兩黨“度盡劫波兄弟在”的動人場景,更開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紀元。當“九二共識”重新成為兩岸對話的政治基礎,當幾年後接續兩岸直航首次穿越台海時,人們分明看到“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智慧正在化解歷史積怨,回應了兩岸民眾對台海關係正常化的熱忱期待。二十載風雲激蕩,二十載恩恩怨怨,當台海局勢再度處於嚴峻抉擇的十字路口,重溫和思考這段歷史,對破解當下台海困局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歷史鏡鑒:超越分歧的智慧之光
2005年的“胡連會”之所以具有劃時代意義,在於它突破了意識形態的桎梏,將民族大義置於政黨紛爭之上。當時民進黨陳水扁當局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島內分離主義甚囂塵上,但國共兩黨領導人選擇以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為重,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建立和平對話機制。這種政治勇氣源於對中華歷史的深刻認知:自1895年《馬關條約》割台以來,兩岸同胞歷經日本對台殖民統治和全面侵華、國共內戰等磨難,但兩岸同胞始終保持著中華文化血脈相連。這種政治勇氣發端對中華前途的勇敢擔當:當時陳水扁宣佈等同於“台獨”時間表的“制憲”時程,而大陸以發佈《反分裂國家法》加以反制。在兩岸處於統獨對決的關鍵時刻,“胡連會”展現了兩岸人民共同反對“台獨”分裂的理性力量,為三年後實現中國國民黨在台執政八年、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發展鋪平了道路。
這段歷史昭示著,處理兩岸關係必須把握三個維度:一是民族情感的維度,二是歷史規律的維度,三是現實利益的維度。正如連戰主席所言:“兩岸本是一家人,沒有解不開的結”。當我們將台灣問題置於五千年中華文明史中審視、置於當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思索,就會發現任何分裂圖謀都是逆歷史潮流而動,必將慘遭覆滅,兩岸必將統一也必然統一。
現實困境:多重因素的疊加震盪
當前台海局勢的嚴峻複雜遠超二十年前。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加緊進行“漸進式台獨”,從修改教科書到推動“正名運動”,從採購美國軍火到炒作“海峽中線”,不斷試探大陸底線。與此同時,外部敵對勢力頻繁打“台灣牌”,將台灣問題作為遏制中國發展的戰略棋子,2022年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竄訪台灣事件,更暴露出外國敵對勢力政客,將台灣當作“以台制華”棋子的危險企圖。
更深層的矛盾在於,島內社會對兩岸關係的認知出現嚴重偏差。根據台灣《聯合報》民調,青年世代中認同“我是中國人”的比例持續走低,這種認同危機與外部勢力鼓勵“台獨”分離操作形成共振。當“天然獨”遇到“理性台獨”,當“事實台獨”碰撞“法理台獨”,台海局勢的不確定性顯著增加。
破局之道:回歸本源的歷史擔當
破解當前台海危局,需要重拾“胡連會”展現出的政治智慧。首先必須明確,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法理基礎不容撼動。“九二共識”絕非簡單的政治口號,而是經過兩岸公權力機構反復確認的默契,是確保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的定海神針。其次,要警惕“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敵對勢力勾連的“共謀論”,絕不允許任何勢力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第三,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通過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夯實兩岸和平統一的基礎。
歷史經驗表明,每當兩岸關係出現倒退,最終受損的都是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1996年台海危機時,台股暴跌30%;2000年“兩國論”出台後,台灣對大陸出口驟降12%。這些數據印證著“台獨”路線的經濟代價。據台灣方面統計,近二十年來台灣對大陸(包括香港)市場依賴度40%左右,當前台灣半導體產業40%營收依賴大陸市場,這種結構性依賴,決定了任何政治操弄都難以改變經濟規律。
站在新的歷史高台回望,“胡連會”二十周年不僅是紀念章,更是警示碑。當“台獨”分裂勢力妄圖開歷史倒車時,大陸方面已明確宣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這不是威脅,而是基於歷史、政治、法律、經濟、文化和國際關係準則的必然結論。我們堅信,只要兩岸同胞共同秉持“兄弟鬩牆外禦其侮”的中華民族大義,就一定能走出一條突破歷史困境的融合發展之路。畢竟,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臍帶,不是任何敵對政治勢力能夠剪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