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青妤軒在三蘇祠(中評社 劉一瑋攝)

在三蘇祠,台青妤軒與講解員交流(中評社 劉一瑋攝)
中評社成都4月25日電(實習記者 劉一瑋)“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在眉山春光溫潤的晨間,台灣青年妤軒在三蘇紀念館內,凝視著《赤壁賦》拓本,仿佛穿越千年,與蘇東坡隔空相望。那一刻,她不再只是一個遊客,而像是久別重逢的故人,輕聲對詩人說:“我來了。”
妤軒是四川師範大學歷史系的大三學生,來大陸已四年,自稱“半個成都人”,卻是第一次踏上蘇軾的故鄉眉州。4月24日上午,她走進四川眉山三蘇祠,在講解員鄭老師的引領下,沿著斑駁磚石與碑刻墨跡的路徑,緩緩踏入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精神世界。對她而言,這不僅是一場文化之旅,更是一段跨越時空的靈魂對話。
走進三蘇祠,觸碰詩人的真實人生
問起妤軒最愛的作品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蘇東坡的作品裡最打動她的,莫過於那句“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真的好渺小,”她說,“但蘇軾沒有悲觀,他是提醒你更要珍惜當下,好好過生活。”對她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句詩,更是一種人生哲學,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人生的長河中一閃而過,但正因為如此,才更要珍惜每一刻,活得更加真切而飽滿。
“我之前喜歡韓愈,現在愛上蘇軾了。”她輕聲笑說,那是一種被打動的轉變,不是驟然心動的喜愛,而是在眉山的細雨中、三蘇祠的竹影間,慢慢生出的理解與敬仰。樂天派的妤軒很懂東坡,自稱東坡摯友。她說:“有一句話叫‘一蓑煙雨任平生’,這種話就感覺是說,不管是風風雨雨,他都能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面對。”這種從容和灑脫,在現代生活的急促節奏里,仿佛是一帖心靈的解藥。“他很能打動我,因為我就想成為一種很樂觀的人。人生就是應該這樣,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都應該迎難而上,樂觀地過每一天。”
台青眼裡的東坡:從東坡真跡、到從小背詩詞、再到文創熱潮
“真的很震撼,是自由有生命力。”台灣與蘇東坡的淵源,遠不僅僅停留在文學作品上,像妤軒這樣的台灣青年也會為蘇軾的字深深著迷,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有70%的蘇東坡墨跡,在提到蘇軾的書法作品時,妤軒說:“他的字很有個性,不是那種特別工整的,而是看起來很自由、很有生命力。就像他的個性一樣,不管人生怎麼起伏,他寫的東西都還是很灑脫、很有力量。”蘇東坡的字,不拘一格,更像是他自己。
妤軒說:“小時候父母便會鼓勵他們背誦古詩詞。”那時的她曾認為,這些詩詞充滿了古老的沉重與生硬,然而隨著歲月流轉,她逐漸發現,正是這些詩詞,成為她在成長路上的精神食糧。“爸媽超愛叫我背詩詞。那時候覺得很煩,但現在真的很感謝。”詩詞給她帶來的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許多情感無法用現代語言表達時,恰是這些古詩的字句,給了她一個表達內心世界的出口。
今天,台灣的文創市場裡,蘇東坡的形象依舊火熱。從“東坡肉抱枕”到“赤壁賦水杯”,這些文化商品不僅是商品,更是一種文化符號,承載著兩岸人民對蘇東坡的共同敬仰與文化認同。她買過一個印有《赤壁賦》詩句的小書簽,也分享了這份屬於兩岸的文化情感。這些文創產品,是兩岸文化交織與融合的見證,它們通過現代化的形式,將古老的文化傳承下去,賦予了蘇東坡精神新的生命。
“我本身是學歷史的,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台灣青年朋友可以來到眉山,來到三蘇祠,瞭解三蘇文化。”妤軒對著鏡頭髮出邀請。這句話,是她從心底流露出的願望,也代表著新一代台灣青年對於兩岸文化對話的主動與熱切。在她眼中,三蘇祠不僅僅是一座紀念文學巨匠的祠堂,更是承載著中華文化精神與歷史記憶的空間。
站在赤壁賦的拓本前,妤軒默默讀著。“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也令她思索良久,她說:“我覺得這句話真的太哲學了。你以為時間一直在流走,但它其實是靜靜地在那邊。”在這句看似平淡的描述中,蘊含了蘇東坡對時間流逝的深刻洞察,時間不停歇地流淌,似乎帶走了一切,卻又從未真正離去,即便歷史長河永遠奔流,但總有一種內核始終不變。
今天,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的不斷加深,蘇東坡的思想和精神依然在兩岸人民心中激蕩回響。從他筆下流淌出的文字,到他留下的書法作品,再到文創商品中的每一絲細節,蘇東坡的文化精神一直在兩岸之間穿越時空,滋養著每一個願意聆聽和傳承的人。
在這座三蘇祠的靜謐之中,台灣青年不僅看到了蘇東坡的風采,也感受到了兩岸文化的深厚根基。這種文化的認同與傳承,正是兩岸關係中最為珍貴的一部分,猶如那千年的詩句,跨越海峽,永不消逝。

講解員與台青妤軒猜東坡成語(中評社 劉一瑋攝)

講解員為台青妤軒講解東坡成語的出處來源(中評社 劉一瑋攝)

講解員向台青妤軒講述東坡詩詞背後的故事(中評社 劉一瑋攝)

台青妤軒在欣賞東坡文學作品的拓本(中評社 劉一瑋攝)

台青妤軒在三蘇小測驗互動區答題(中評社 劉一瑋攝)

台青妤軒在欣賞東坡文學作品(中評社 劉一瑋攝)

台青妤軒三蘇紀念館(中評社 劉一瑋攝)

台青妤軒在體驗拓刻,首先要把宣紙打濕(中評社 劉一瑋攝)

台青妤軒在體驗拓刻(中評社 劉一瑋攝)

講解員向台青妤軒介紹拓刻方式(中評社 劉一瑋攝)

講解員指導台青妤軒體驗拓刻(中評社 劉一瑋攝)

講解員指導台青妤軒體驗拓刻(中評社 劉一瑋攝)

講解員指導台青妤軒體驗拓刻(中評社 劉一瑋攝)

講解員向台青妤軒講解三蘇父子塑像以及背後的故事(中評社 劉一瑋攝)

台青妤軒在接受采訪(中評社 劉一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