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看中美聯大談話 宋興洲:美國公信力流失

2025-10-02 00:40:36
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宋興洲。(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台中10月2日電(記者 方敬為)中美領袖日前在聯合國大會對氣候議題的談話產生強烈對比,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宋興洲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方抨擊氣候變遷是“騙局”,中方則具體承諾減排目標,對照之下,美國走向孤立主義之道表露無遺,在對國際事務尤其是公共財的付出上,美國正在收縮,公信力也相對流失,中美在全球氣候議題上角色與影響力正在發生結構性調整。

  宋興洲,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東海大學學務長、政治系主任、東海大學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成功大學東南亞中心特約研究員。研究專長在政治經濟學、比較政府與政治、國際政治、兩岸關係等。

  美國總統特朗普9月23日在紐約舉行的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他指出,在其任內結束了7場戰爭,但聯合國對此沒提供幫助。更批評,聯合國只會空談,且氣候變遷是“世界史上最大騙局”,並向會場內的國際領袖呼籲,應該遠離“綠色騙局”(green scam),否則世界各國都將走向失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在聯合國大會的氣候峰會透過影片發表演說,首次承諾設定中國明確的減排目標。將在2035年前努力將全國經濟範圍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7至10%,並“力爭做得更好”。

  宋興洲認為,中美領袖在聯大的談話,可以明顯感受到,“何方較有意願盡大國責任”,特朗普主政下的美國正走向孤立主義,這對中國拓展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有很大的益處。當然,話語權由誰主導,除了道德論述的正當性外,其他包括標準制定、資金流向與技術輸出都很重要,這點中方似乎已做足準備。

  宋興洲說明,中國在近年的“政策、產業、投資”三角上呈現出高度一致性的路徑依賴。北京在2010年代末提出“碳達峰、碳中和”雙目標後,已經用大規模的資本投放和產業扶持把可再生能源與電動車產業推到全球供給鏈核心。

  他指出,國際能源署(IEA)與產業資料顯示,中國在2024年間的太陽能與風電新增裝機為“巨量級”,並且在整體清潔能源投資上已每年以數千億美元計量,這種產業與資本的厚度,讓中國不只是承諾減排的國家,更成為廉價技術、零組件與大型基建輸出的來源,進而能以“技術與經濟可行性”來支撐其在國際話語中的領導主張。

  宋興洲說,美國則在2017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曾正式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雖在拜登政府於2021年重新加入,但在2025年新一輪的行政動作再次啟動了退出程序與一系列聯邦層級的政策回撤,這不僅是政策方向的反覆,更產生制度可信度的成本,當一國政府被視為可能在短期內改變國際承諾時,其他國家在多邊談判中對其領導力與長期資金承諾(例如綠色基金、技術轉移機制)的信任會降低,進而讓美國在設定全球規則、籌措集體資源與調動盟友時遇到障礙。

  從戰略層面觀察,宋興洲表示,中國在綠色技術,尤其是新能源車與電池、太陽能與風電設備上的大規模供給,使其在對外氣候外交中擁有“開關”式的影響力,中方以低成本的技術與融資方案與發展中國家建立合作,能迅速換取地緣政治層面的親和力與制度話語的認同;而美國若在聯邦層級放棄或淡化其多邊承諾,雖然私部門與州政府仍可在技術標準與創新上保有影響力,但在全球範圍內塑型共同規則時,缺乏穩定的外交背書會削弱其議價力與同盟動員能力。

  因此,宋興洲說,可預見在未來若中方持續兌現其技術供給與投資承諾、同時在國際場合提出可操作的治理方案,中國在“塑造規則與標準”上的相對話語權會顯著上升;美國的相對影響力則會在氣候治理領域出現凹陷,除非其政策快速恢復穩定且重新承諾長期多邊合作。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