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雷倩:2035年可能中國標準成為全球標準

2025-04-17 00:16:29
婦聯會主委雷倩接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張嘉文攝)
婦聯會一隅。(中評社 張嘉文攝)
  中評社台北4月17日電(記者 張嘉文)針對中美關稅大戰全面升級,中華婦女聯合會主任委員雷倩接受中評社專訪時直言,由美國總統特朗普發起的這場關稅戰,本質早已超出經貿範疇,進入全球標準制定權與貨幣霸權的結構性競爭。她強調,若當前趨勢持續推進,至2035年,世界可能不再遵循“美國標準”,而將邁入“中國標準”的新時代。

  雷倩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安娜伯格學院傳播學博士,歷任“立委”、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美國廣播公司副總裁、信心希望聯盟主席等職,長期關注國際經貿議題。

  對於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的對等關稅政策,已演變成美中關稅大戰,雷倩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美國經濟顧問委員會(CEA)主席斯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提出重構全球貿易體系的戰略藍圖本來就有盲點,但特朗普的執行層面因粗暴且粗糙,更讓美國陷入幾個戰略困境。

  她分析,特朗普政府的激烈關稅措施,將導致全球貿易去“美國中心化”、去“美元化”,並推動儲備體系的多元化,最終削弱美國掌控全球經濟的能力。當美國試圖用高關稅和中國硬脫鉤,想從全球供應鏈中抽離中國這個關鍵供應方,實際上等於切斷自己穩定的供應來源。兩者相較之下,供給方(指中國)的回旋能力往往會比需求方(指美國)更強。

  雷倩指出,若以當前趨勢推演,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將不再是美國的單極化,而是分裂為以美國與非美國為代表的多極體系。當非美體系開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技術標準、產業協作模式與金融支付體系,世界標準將不再由美國獨掌。

  雷倩強調,現在是2025年,中國製造2025計劃已經完成下一階段布局,到了2035年,中國標準很可能成為全球標準。而這個變化並非空談,她舉例指出,中國企業如寧德時代、隆基綠能、奇瑞汽車等,近年積極佈局歐洲,在匈牙利、波蘭、西班牙等地展開產業協作,建立起屬於中國的新能源與智能製造生態,所以中國與全世界新興市場正在創造另一個新系統。

  談到中國此次在關稅上和美國硬碰硬的底氣從何而來,雷倩說,主要是中國將過去的短板補齊,中國過去十年完成四大結構性改革,補齊了科技創新、基礎建設、高等教育與產業協同等短板,建立了全面而具有韌性的製造體系。

  她特別提及數智製造和平台體系的崛起,舉義烏為例說明“現在中國的民間企業運用AI和模組化系統,能在72小時內完成產線轉換,從帽子改生產襪子,且全程無需太多工人參與。”這種即時應變能力讓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更具彈性,也能將面對美國關稅戰時,影響出口的部分轉為其他訂單,如美國不要襪子了,中國能趕快轉變,去賣給歐洲帽子,這種體系韌性非常厲害。

  雷倩說,另外,中國製造業與消費者建立直接連結,亦使得製造與市場連結更為緊密。例如網路直播帶貨時,只要該產品有5萬個讚,工廠就能即刻投入生產,這讓中國內部形成了一個能夠吸收、轉型、再出發的體系性韌性。

  其實美國長期在全球貿易體系中擁有最大的利得空間,雷倩提到,美國企業、設計者與政府拿走了最大的貿易利得,反而中國這些所謂的對美順差國,只是提供低價供應,當美國封鎖供應鏈、課徵高關稅,實際上是自毀多年建立的利得機制,當美國喪失這些貿易利得大頭時,經濟趨勢是會往下的,也會造成全世界多極經濟產生一個新平衡。

  雷倩表示,所以特朗普的關稅戰是一場瘋狂的戰略操作,也可以說是“特朗普驚奇”,最終的結果是全球貿易體系的重整,但重整的方向未必是特朗普當初所預期的方向,所以外界都在形容,特朗普現在是急著在等中國的電話,大概是蠻寫實的情境。

  雷倩說,當關稅喊到100%以上,其實已經沒有實質意義了,所以中方現在對於特朗普一再喊加碼關稅說不予理會,一定程度代表沒關上門,但是中方也不會主動要談的意思,主要也是中國在過去亞洲金融危機時,用下崗的方式處理過更多面對外國巨大衝擊影響,所以在面對美國高關稅這件事上,她認為是相對有經驗的,目前看起來中美如果真的比誰的氣長,應該還是中方的氣會比較長。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