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台灣光復80周年回顧前瞻研討會在福州舉行

2025-10-19 00:05:13
會場
閩江學院副校長陳興明
  中評社香港10月19日電(撰述 郭偉展)10月18日,第二屆閩江學院兩岸融合發展論壇——“台灣光復80周年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在福建福州舉辦。論壇由閩江學院主辦,閩江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承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東海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上海台灣研究所、上海東亞研究所、北京工商大學、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寧波大學、華僑大學、陽光學院、中共廈門市委黨校、集美大學、廈門理工學院、閩南師範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廣西財經學院、四川農業大學等海峽兩岸高校、科研機構的近80位專家學者與會,共話光復歷史、共敘統一前景。

  論壇設置開閉幕式、主旨報告、分組研討等環節。開幕式由閩江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主持,閩江學院副校長陳興明、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孫亞夫先後致辭。

  在開幕式上,陳興明副校長回顧了閩江學院光榮的辦學傳統,該校作為紮根福建、面向兩岸的應用型高校,勇擔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的使命,積極開展對台教育交流合作,並成立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等涉台研究智庫,積極為福建構建全域融合發展新格局和福州打造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先行城市建言獻策,貢獻力量。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致辭表示,從《中國對日宣戰公告》《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到《日本投降書》,形成了台灣回歸中國完整的國際法鏈條,確定了台灣主權領土和人民回歸中國的法律地位。台灣光復後,台灣同胞在事實上和法律上都恢復了中國國籍,在文化、政治和法律意義上都是中國人,是與大陸同胞享有同等待遇的中國公民,這也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法理基礎。由於兩岸尚未統一,台灣同胞的公民權在大陸還需要有進一步落實過程。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逐步給予台胞在大陸的同等待遇,就是大陸正在逐步落實台灣同胞的公民權過程。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孫亞夫表示,台灣從日本殖民統治下回歸祖國 80 年來,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但是自台灣問題產生以來,國內外總有一些人一直想破壞和改變這個定論。這些人主要是兩部分,一部分是台灣島內主張“台灣獨立”的分裂勢力,一部分是總想把台灣抓在自己手裡的外部勢力。對此,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絕不同意,並且一直予以堅決反對。因此,在台海形勢中一直存在著一條主線,就是分裂與反分裂、干涉與反干涉的鬥爭。

  孫亞夫表示,台灣問題產生以來,“台獨”勢力和外部勢力不但阻撓台灣與大陸和平統一,而且蓄意破壞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地位。由於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堅決反對,特別是中國大陸力量持續發展壯大,越來越有能力制止“台獨”分裂圖謀得逞,越來越有能力抵禦外部勢力干涉,迫使民進黨當局不敢貿然發動“正名”、“制憲”、“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的“台獨”重大事變,也大大增加了外部勢力武裝干涉中國統一的顧慮。

  主旨報告由閩江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克明主持,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南開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東海大學、上海台灣研究所、上海東亞研究所、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工商大學、華僑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台灣梅花媒體集團等單位的12位元專家學者和資深媒體人作了主旨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細珠表示,抗戰時期台灣同胞抗日活動是中華民族抗戰史重要部分,台灣光復是全體中華兒女以3500萬人鮮血與生命換來的。然而,“台獨”分子為“去中國化”,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稱其帶來“現代性”,漠視日本殖民者對台掠奪與屠殺,這是對台胞抗日事業的褻瀆。賴清德今年8月紀念所謂“終戰”80周年,散播錯誤二戰史觀,用“終戰”取代“抗戰勝利”,淡化日本侵略殘暴,抹煞抗戰正義性,無視抗戰成果,諂媚侵略者、篡改歷史,是典型的“皇民”史觀。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潘兆民認為,對日抗戰與台灣光復是目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最大連結。即便兩岸關係詭譎多變,但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的歷史事實不容扭曲,因為中華文化的DNA早已融入炎黃子孫的血脈。任何“去中國化”的仇恨動員不可能成功。賴當局發動“大罷免”完敗,充分證明台灣民意希望兩岸和平穩定,關鍵時刻會拒絕極端民粹、避免戰爭。民進黨“大罷免”完敗為大陸思考兩岸關係未來提供契機,紀念台灣光復八十周年是大陸把握機會之窗的最佳時機,建議抓住機會多“創鏈”,發展有利兩岸鏈結融合之事,進一步深化兩岸和平發展。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表示,民進黨通過長期扭曲變造構建“台獨”史觀,形成完整“台獨”意識形態,向新世代灌輸後塑造出年輕激進群體,成為謀“獨”工具。民進黨在蔡英文8年執政後得以繼續在台灣執政,或多或少與這些力量的政治作用有關。民進黨在蔡英文8年執政後得以繼續在台灣執政,或多或少與這些力量的政治作用有關。賴清德執政後將延續並加劇這一模式,因其符合民進黨靠思想滲透、輿論攻勢、政治運動起家的本質。只要台灣的政治制度、選舉政治、政黨格局不變,這一模式只會加劇,不會削弱。

  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表示,雖然台灣當局的政治運動型塑的“建構性認同”,人為地將台灣同胞的兩岸認同加以疏離,但兩岸同胞同文同種的“本質性認同”卻深植於血緣基因。透過心理深處的中華文化共同基礎,可以喚醒更多台灣同胞的兩岸認同,投入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陣營。兩岸的中華文化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質。在數智化的時代潮流中,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同時,善用兩岸同文同種的“本質性認同”優勢,造就兩岸嚮往美好生活的“建構性認同”,強化台胞“既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兩岸認同,共創中華民族的綿長福祉,實現台灣的真正光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張冠華指出,戰後台灣光復、回歸祖國以來,在國際政經格局及兩岸關係複雜變化的影響下,台灣經濟逐步形成較為獨特的發展方式。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地緣政治變化正在深刻改變全球產業分工方式,台灣經濟發展方式面臨空前挑戰,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應成為台灣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憑藉。

  台灣梅花媒體集團總裁、社長王綽中表示,台灣光復是全體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的成果,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紀念。這是當前兩岸摒除主導權和話語權外對台灣光復的最大共識。但在民進黨長期掌控話語優勢的教育、文宣領域,台灣光復卻被操縱成為了省籍對立、歷史爭議的事件,導致島內對於台灣光復的認知存在巨大爭議。當前,民進黨當局試圖抹殺抗戰的正義性,無視抗戰勝利偉大成果。隆重紀念台灣光復意義深遠,既有利於向國際社會昭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容置疑也不容改變,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也有利於兩岸同胞共同重溫偉大歷史,樹立正確的二戰史觀,充分覺醒愛國主義血脈。兩岸共同紀念台灣光復,將有助於破除民進黨的歷史敘事,更有利於重塑兩岸交流的話語體系,共同弘揚正確的抗戰史觀。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表示,從1895年甲午戰敗清朝政府被迫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到中國抗戰全面勝利,中國政府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同盟國發佈的國際檔之規定,使台灣重回中國版圖和主權之下。台灣光復,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從世界意義上講,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確立的戰後世界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傑提出“智統台灣”概念,即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按照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理論、對台大政方針及習近平對台工作重要論述,探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路徑方案。“智統”以“速統”為進程導向、以“高品質統一”為核心目標,是具智慧屬性、融合特徵與智慧化路徑特徵的統一模式。此模式利於兩岸融合、長治久安,確保統一後的台澎金馬完全融入祖國大家庭,也利於團結兩岸及海內外華人智慧力量,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共同實現民族復興,將創造現代國家統一新典範。

  北京工商大學海峽發展研究院的于強教授通過大數據研究指出,近期在網路上引發熱潮的歌曲《沒出息》,其二次創作內容中,與“祖國統一”、“台灣光復”主題緊密結合的作品,獲得遠超原作的關注度與傳播量。從歷史的脈絡上看,《沒出息》的熱播,標誌著兩岸融合發展正走向更深更廣層面。過去是大陸流行文化(如《學貓叫》、《科目三》、《大展鴻圖》)傳入島內,在台灣熱播。而《沒出息》是大陸網友對台灣元素進行二次創作,然後引領兩岸網路空間同步熱播,這說明大陸在兩岸文化交流和網路議題設置上的主導地位與話語權,進一步顯著提升。

  華僑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謝郁表示,台灣光復從法律和史實證明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是兩岸同胞休戚與共的歷史記憶,更是中華民族精神在台灣的重新凝聚。當前兩岸關係複雜、“台獨”勢力挑釁不斷,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有強烈現實意義:一是警告“台獨”勢力,台灣主權歸屬不容置疑,任何“去中國化”行徑都是是對歷史的背叛;二是凝聚兩岸同胞共識,增進台灣同胞對祖國的認同感;三是向世界傳遞中國維護國家統一的決心,反對任何分裂和外來干涉。

  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孟筠稱,台灣光復意義遠超領土接收,承載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認知與共識,是兩岸融合發展關鍵敘事交匯點,本應是國家統一敘事重要部分、維繫兩岸命運共同體的基礎符號。但隨島內政局變遷與外部勢力介入,台灣社會對其記憶形塑與敘事邏輯出現去中國化、扭曲歷史傾向,使其在兩岸集體記憶中定位被重構甚至邊緣化;而大陸在國家戰略與民族復興話語中強化其歷史意義,形成與台灣主流敘事對立記憶格局。重新喚起台灣青年對台灣光復的歷史認知、重建情感紐帶,是兩岸文化認同建構核心議題。兩岸應以史實為基礎,強化台灣光復歷史定位,推動歷史研究對話,消解記憶誤讀與斷裂;在教育與社會傳播層面,強化光復紀念公共表達,讓台灣青年重觸共同記憶,重建歷史情感與知識感知;面對島內認知斷層,應發展包容性敘事語言,使台灣青年在尊重歷史下思考文化歸屬與國家認同。

  18日下午,論壇設置了三個子論壇,兩岸專家學者從經濟、政治、法律、社會、歷史、文化、教育等多個學科視角進行分組研討,深入探討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的多重意義,探索兩岸關係新形勢下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進祖國統一、完善涉台治理的理論與實踐路徑。

  在閉幕式環節,三個子論壇的總召集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兩岸共同事務平台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彭莉,閩南師範大學科研處副處長、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吳鳳嬌,陽光學院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彥彬分別彙報了各組研討情況。

  閩江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深表示,此次論壇的舉辦具有重要意義,有助於團結兩岸同胞銘記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智慧,堅守民族大義,共同維護勝利成果,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深入探討新時期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新機遇,凝聚共識和更多力量,增進兩岸同胞福祉,共創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未來。
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
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孫亞夫
閩江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克明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細珠
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潘兆民
閩江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深
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
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黃清賢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張冠華
台灣梅花媒體集團總裁、社長王綽中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
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傑
北京工商大學海峽發展研究院教授于強
華僑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謝郁
廣西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王孟筠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兩岸共同事務平台主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彭莉
閩南師範大學科研處副處長、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吳鳳嬌
陽光學院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馬彥彬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