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明德戰略對話舉行 專家熱議中國式現代化

2025-10-18 00:26:08
“明德戰略對話(2025)”在北京隆重舉行(中評社 許思悅攝)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王文發布了五項重磅研究成果(中評社 許思悅攝)
  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電(實習記者 許思悅)10月17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全球領導力學院承辦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在北京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為10月13日至17日舉辦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系列活動核心環節,論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球化新動能”為主題,來自美國、英國、俄羅斯、意大利、波蘭、德國等多國的前政要、知名學者、意見領袖與媒體代表,在走訪上海、溫州實地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後齊聚北京,共同探討世界變局下的全球治理、技術革命與人類未來發展。論壇發布5項重磅研究成果。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出席論壇並致辭。他表示,當代中國正在書寫的,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為宏闊的現代化篇章。在過去幾天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系列活動中,各位嘉賓深入上海、浙江等地開展調研,走訪中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標誌性企業與示範區,感知中國發展脈動。嘉賓們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生動實踐的鮮活注腳;一路上的所思所感,為今天對話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張東剛相信,未來五年,中國式現代化必將以其廣泛性、人民性、協調性、共生性與開放性,為共建美好世界注入強勁動能,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開創人類發展光明前景提供澎湃動力。

  在外方代表發言環節,意大利前總理、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羅馬諾·普羅迪作演講。他指出,當前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並存,世界出現分裂,我們需要共同審視造成這一局面的深層原因。回顧過去,全球各國特別是中國實現了高速發展,中國已在太陽能、電動汽車等新興領域成為了重要領軍者。中國擁有大量優秀的工程師,私營經濟活躍且積極創新、走向國際。他特別強調,中國的市場龐大,發展特色鮮明,這些獨特優勢都是重要的資產。如今國際組織面臨挑戰,貿易受阻,合作減少。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全球化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美國、歐盟等國家更應加強協作;另一方面,中國現代化進程獨特而迅速,基建發展突出,從追隨者轉變為多個領域的引領者。面對當下政治因素給技術發展帶來的阻礙日益嚴重的情況,各國應共同努力跨越政治分歧帶來的負面影響。

  隨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王文發布了五項重磅研究成果,包括《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全球2050評估與未來展望》研究報告以及四部新書:《歐美學術界感知中國式現代化——明德戰略對話2024》《國際激烈角鬥中的中國——對話16位美歐俄知名專家》《世界看新時代中國2025》和《國家復利式發展與中國發展優勢》。

  在戰略對話一“中國經濟與全球發展:增長、開放與安全”環節。波蘭前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波蘭華沙科茲明斯基大學轉型、一體化和全球化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格澤高滋·科勒德克表示,當前西方某些勢力與媒體正對中國進行不實指控與“妖魔化”宣傳,這種片面報導誤導了國際輿論。他強調,中國始終致力於全球發展事業,通過投資倡議與技術共享,為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了實質性幫助,這與所謂的“殖民主義”或“債務陷阱”敘事截然不同。面對未來全球在政治、經濟與文化領域將呈現的多極化趨勢,科勒德克認為,各國應超越地緣博弈與意識形態對抗,共同探索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方案。他充分肯定了中方在此過程中所發揮的建設性作用與提供的中國智慧。
  米蘭機場管理集團(SEA)董事、IREN能源環保集團董事、原意大利總理府幕僚長丹尼爾·喬瓦尼指出,中國近年來發展成果顯著,製造業水平不斷提升,進口依賴持續降低,中企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已成功轉型為具有強大韌性的科技創新引擎;中國通過制定清晰的國家願景與戰略框架,交由企業落實執行,形成高效協同的發展路徑,而美國在應對競爭時戰略軟弱、目光短淺,選擇削弱他國而非強化自身,顯然不明智,各國應依托自身核心優勢,以長遠戰略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認為,當前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沒有變,但新威脅新挑戰有增無減。面對變亂交織的世界,應堅持全球化而非單極化,以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四大倡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支持中國高質量發展兩大領域是人工智能和綠色發展。AI發展靠算力,而算力靠電力,兩者有密切聯繫。2024年中美兩國的發電量分別是10萬億千瓦時和4.3萬億千瓦時,顯然在支持AI發展上中國有充足的底氣。朱光耀指出,在以技術進步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還要解決數字鴻溝,支持全球南方國家發展。

  英國《金融時報》(FT)首席外交事務評論員吉迪恩•拉赫曼表示,中國已從低端製造躍升為全球價值鏈頂端,30年巨變令人驚嘆。但西方對全球化態度逆轉:經濟層面,產業外遷、失業與不平等加劇,令美歐工人視中國為競爭對手;戰略層面,中國技術、軍事崛起被視作威脅,芯片、汽車、航母皆成“安全議題”。歐洲雖看好中國市場,卻因安全依賴美國而選邊。中國欲破“威脅論”,須以共贏行動消解疑慮,證明繁榮不等於擴張。

  前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羅思義認為,中國在“十四五”期間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別在研發方面遙遙領先於任何發展中國家,並開啟了成為全球技術引領者的進程,但這仍處於初始階段。在“十五五”規劃期間乃至更遠的未來,中國仍需加強研發支出和能力建設。中國要擴大在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國際領先地位並產生全球影響,須做到兩點:第一,中國需繼續提高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使其達到美國的水平。第二,中國需保持其在投資占GDP比重上領先於美國和“西方”經濟體。

  商務部原副部長、世界貿易組織原副總幹事易小准指出,特朗普政府挑起的對等關稅大戰重創全球貿易,其單邊主義和貿易霸凌行為對多邊貿易體制帶來衝擊。美歐在蘇格蘭特恩貝里達成的協議試圖以強權邏輯重塑國際經濟秩序,削弱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歐盟等國在高壓下被迫簽署不平等協議,違反了WTO多邊規則,削弱了多邊貿易體制、犧牲了WTO其他成員的利益。中國、歐盟等WTO主要成員應盡快加強溝通協調,共同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公正與穩定。
  北方論壇執行主任、北方論壇學院院長弗拉基米爾·瓦西里耶夫認為,疫情後世界技術發展迅猛,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日益凸顯。他強調,中國通過投資教育與科技,其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等綠色科技領域已成為全球引領者。面對全球化向區域化轉變的趨勢,北方論壇作為區域性組織,正積極運用公共外交原則應對時代挑戰。他特別呼籲與中國東北等鄰近俄羅斯的省份加強區域合作,以加強民間與地區層面的橫向聯繫,消除心理隔閡,共同為構建多極世界努力。最後,他肯定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示範意義,指出中國通過大膽創新取得顯著成就,為區域夥伴提供了重要借鑒。北方論壇期待與中國合作,共同構建太平洋地區高效協作機制。

  德國著名媒體人、歷史學家、克魯斯曼傳播與咨詢公司創始人及首席執行官烏維·克魯斯曼認為,與所謂的“中國頂峰論”相反,中國的崛起不是曇花一現,而是全球發展的持久力量。中國經濟非但沒有衰退,而是正朝著創新、開放和更注重安全更高質量增長轉型。中國正著力推動創新、技術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從人工智能到綠色能源,中國不斷進行戰略性投資。中國也為全球夥伴創造了巨大機遇,中國的更高質量發展開辟了新的合作領域,從綠色經濟到數字經濟,合資合作、技術交流和基礎設施建設蘊藏著巨大潛力。

  千萬粉絲時政博主王驍表示,雖然西方媒體界有一部分人,非常喜歡把中國描繪成一個保守封閉的國家。但是其實中國人非常喜歡與世界交流。中國每年有大量的留學生前往歐美讀書。反觀歐美,來到中國的留學生在數量上是非常有限的。對於中國青年一代,我們希望和歐盟平等的交流、合作,但是在歐洲,總是會感受到來自華盛頓特區的壓力。這個世界不是衹有發達國家,這個國際社會更多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他認為,目前的貿易戰和關稅戰,會加速推動世界朝著多極化的方向去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王文主持戰略對話一環節。

  在戰略對話二“AI時代與數字文明:合作還是較量?”環節,S.Y. Witte新工業發展研究所所長、俄羅斯自由經濟協會主席、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謝爾蓋·博德魯諾夫認為,目前,世界可持續發展面臨困境,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涉及到經濟層面,更將圍繞人的精神層面開展。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促進世界發展的重要工具,人工智能不是取代人,而是要實現人類的全面發展。同時,技術的發展要被正確監管,缺乏監管的技術力量將對全球產生破壞性影響。技術的發展除了依靠資金數量,還要關注研發推廣的速度和研發成果的轉化效率。目前,中國的研發投入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技術轉化成果要遠遠高於美國,而俄羅斯的研發投入不足1%。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大使佟曉玲強調,AI時代應“堅持以人為本、智能向善”,以開源開放與本地化部署推動技術普惠,縮小“智能鴻溝”,讓 AI 成為像水電煤一樣的國際公共基礎設施產品。佟曉玲主張在聯合國框架內加強人工智能規則治理,支持建立人工智能國際合作組織等多邊共商舉措,推動《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全球數據安全倡議》落地;反對以安全為名搞技術封鎖的“小院高牆”。倡導“共商、共建、共享”“普惠、安全、互鑒”,以能力建設、公共外交與青年合作,構建數字命運共同體和智能命運共同體。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顧問、意大利區域創新局(ART-ER)主席、西班牙國際人工智能咨詢委員會成員弗朗西斯卡·布里亞認為,雲、芯片、算法決定未來主權,而非傳統國界。歐美對華封鎖令ASML等自損服務能力,歐洲80%雲服務、70%模型仍受制於美,形成新“技術帝國主義”。AI已耗20兆瓦級電力、市值超3萬億美元,集權加劇不穩定。她呼籲中歐以多邊合作替代脫鈎,共建綠色、普惠、民主的AI基礎設施,把算力用於醫療與公共服務,避免數字冷戰,讓技術真正賦能人類與地球。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劉卿表示,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核心驅動力,正推動人類社會邁向數字文明新階段,但其發展的全球性、治理的地域性等特點,引發“合作還是較量”“封閉還是開放”等話題。當前數字文明進程中,治理體系碎片化、技術霸權加劇數字鴻溝、復合型風險蔓延等全球性挑戰日益凸顯。為此,國際社會應摒棄意識形態偏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堅持廣泛參與、協調一致原則,以聯合國為核心協調平台,構建包容性治理框架,促進技術創新與普惠共享,建立風險協同防控機制,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共同完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體系,以推動數字時代的共同發展與持久和平。

  牛津大學“牛津馬丁人工智能治理倡議”高級顧問兼多邊人工智能主任山姆·道斯認為,中國對世界人工智能發展貢獻巨大,以DeepSeek為代表的中國企業為世界提供了開源、低成本的人工智能應用,為全棧人工智能解決方案提供重要平台;世界應合作對人工智能應用做更多規範,尤其要對人工智能軍事應用採取具有全球普遍約束性措施;最後,全球人工治理需要在聯合國體系內進行合作,建立聯合國人工智能治理委員會,尊重聯合國安理會所做出的決策,讓人工智能真正幫助實現更多人類普遍價值。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原總經濟師陳文玲表示,全球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的發展正面臨嚴峻挑戰:首先,低收入國家面臨巨大的數據鴻溝,以及全球規則、規制與監管存在巨大空白,加劇了全球治理的滯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賦能產業的同時,其“反向賦能”也在繼續,特別是在軍事、戰爭及生物武器製造等領域。此外,人工智能正被用於借區塊鏈外衣強化美元霸權的技術路徑。她強調,人工智能歸根到底是為人類進步服務的。我們要堅決反對數字霸權、人工智能霸權和科技霸權,使科技真正回歸其本質——為人的存在、為人的高質量發展服務。

  美國共產黨(ACP)執行主席、政治分析師,《紅外線》(Infrared)節目主持人哈茲·阿爾丁認為,人工智能正在加劇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是所有現代化進程的伴生結果。傳統自由主義的全球化範式與經濟理論,已無法應對信息經濟所帶來的新挑戰。人類正在向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過渡,在這一階段,僅靠利潤已無法主導全球文明與經濟的發展。在對短期利潤的盲目追逐中,美國的單邊主義和激進地緣政治姿態,正在威脅著人類迄今取得的所有進步與發展。當前,全球亟需建立起一種全新的合作、責任與發展範式,以引領人類邁入歷史的新紀元。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認為,AI與數字文明已成為人民生活須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中國發展AI遵循“人民性”,不是為了壟斷和霸權,而是著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以“數字中國、數字強國、數字文明”為戰略抓手,通過東數西算等布局搶占先機。為推動健康發展,他提出:一要確保AI和數字數據的絕對安全;二要嚴把質量關,防止魚目混珠;三要回答“為誰服務”,反對技術殖民,堅持為人民、為和平服務;四要防止AI被庸俗化、濫竽化;五要“讓人工智能和數字文明聽我們的指揮”,致力於服務全球四大倡議。
  意大利摩德納與雷焦艾米利亞大學應用經濟學副教授喬治·普羅迪指出,在AI時代,競爭不僅存在於國家之間,也在國家內不同領域中廣泛存在。各國在應對新一輪的技術變革時,需要兼顧內部的調整與國際合作,特別要支持中小企業在新生態中的生存與發展。他強調,AI技術進步將對國家安全與勞動力就業產生重大衝擊。面對人工智能帶來的全球性變革,各國應加強國際合作與經驗交流,以應對複雜挑戰。

  沃德研究所顧問兼研究員赫爾塔·曼蒂表示,AI並非中立,其形態反映文明特質,核心問題在於其代表的世界圖景。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歐洲技術人文主義、俄羅斯認知文明理論三大願景,共同勾勒出合作型數字文明的輪廓。她強調,推動知識共享經濟轉型,AI應成為開放認知基礎設施,倫理需引領技術發展。國際組織的設立,更將提供國際合作平台,促進多極框架下共享數字文明的構建。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蔡彤娟主持戰略對話二環節。

  據悉,“明德戰略對話”系列活動,是中國高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中外文明互鑒與戰略互信貢獻打造的高端學術對外交流平台,旨在為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凝聚全球智慧、探索創新路徑,為國際社會理解中國發展、參與全球治理提供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參考。2024年,首屆“明德戰略對話”系列活動邀請10位來自美國、歐洲的戰略學術界代表,系統調研上海、溫州、義烏、北京三地,並密集對話中國政府官員、企業家、智庫專家與高校師生,獲得巨大反響。

  在此次“明德戰略對話(2025)”系列活動啟動前,歐洲著名學者迪森、美國空軍中國航空航天研究所所長馬偉寧及包括吉迪恩·拉赫曼、烏維·克魯斯曼、丹尼爾·喬瓦尼在內的與會嘉賓都已通過中外對話形式深度講述了對此次“明德戰略對話(2025)”的期待與深度理解。活動中,來自歐洲、美國、俄羅斯的近20位重量級戰略學術界代表走進上海、溫州、北京三地,參訪代表中國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前沿的企業與示範區,參加在上海舉辦的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在北京舉辦的“中國式現代化,全球化新動能”明德戰略對話(2025)、在溫州舉辦的溫商發展對話2025三場高規格論壇,與中國政商學研等各屆人士深入對話。此次活動再次搭建了中外戰略學術界坦誠溝通的橋梁,更以實際行動為全球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又一個鮮活範本。
“明德戰略對話(2025)”在北京隆重舉行(中評社 許思悅攝)
“明德戰略對話(2025)”在北京隆重舉行(中評社 許思悅攝)
意大利前總理、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羅馬諾·普羅迪出席“明德戰略對話(2025)”(主辦方供圖)
意大利前總理、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羅馬諾·普羅迪作演講(主辦方供圖)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