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議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北京市台辦主任霍光峰出席研討會(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 海涵 實習記者 邱姿爽)北京涉台研究聯席會議第十三次研討會10月15日上午在北京聯合大學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台灣光復的歷史與法理”主題展開深入探討,他們普遍表示,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前赴後繼、浴血奮戰鑄就的偉大勝利。台灣光復有著充足的歷史與法理鐵證,不容篡改!“台灣地位未定論”是荒誕的無稽之談,絲毫改變不了台灣在法理和事實上屬於中國的現狀。
北京市台辦主任霍光峰出席研討會。前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楊流昌、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汪曙申、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節大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和平與安全研究所所長朱中博、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所長張文宗、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張冠華、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聶鑫、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分別發言。
前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楊流昌從歷史、法理和現實三個維度對台灣問題的本質加以釐清,並闡釋了當前紀念台灣光復的時代意義。他指出,台灣光復的歷史與法理鐵證不容篡改。“美國在台協會”(AIT)日前公開宣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文件“未決定台灣最終政治地位”,本質上是試圖否定中國對台灣的主權,為其干涉中國內政製造借口。這種謬論的荒誕性在於,它完全違背歷史事實,嚴重破壞戰後國際秩序,直接威脅台海和平穩定。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國正試圖通過‘法理操弄’構建‘台灣地位未定’的敘事體系。”楊流昌認為,面對美國反華勢力的挑釁和“台獨”分裂勢力的冒險行徑,我們必須以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為指導,從歷史、法理和行動三個層面凝聚共識、強化舉措:第一,以史為鑒,築牢思想根基;第二,以法為盾,強化法治保障;第三,以民為本,增進心靈契合;第四,以武止戈,震懾分裂勢力。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汪曙申表示,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具有全面充分、無可辯駁的法理、歷史、事實基礎。從《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到日本投降書,形成環環相扣的法律鏈條,確認了戰敗的日本必須將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市舉行,接受日本台灣總督安藤利吉的投降。中國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重入中國版圖,中國政府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中國從法律和事實上收復了台灣,實施管轄與治理,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接受與認可,成為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汪曙申指出,一個中國原則成為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的重要規範。聯大第2758號決議具有廣泛而權威的法律效力,在聯合國法律文件、聯大決議和專門機構體系當中,台灣明確地被定位為中國的一個省,台灣地區參與聯合國活動需要獲得中國政府同意。美國在台灣問題上有遵守一個中國原則的承諾和義務。基於外交和國際法,中國政府有權利要求美國政府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履行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承諾,停止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指出,台灣光復有理有據。隨著日本無條件投降,中國政府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相關規定,開始著手落實光復台灣的工作。1945年10月25日,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宣告:自即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1946年1月12日,中國國民政府行政院發布01297號政令,宣布:自1945年10月 25日起,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在內的所有因日本占領而失去中國國籍的台灣人民,一律恢復其中國公民的身份。至此,台灣同胞在事實上和法律上都恢復了中國國籍。這也標誌著,台灣因甲午戰爭而被迫割讓,因抗戰而收復。台灣重回中國版圖和主權之下圓滿完成。
李振廣表示,台灣光復已經80年,美國的某些人還在重彈“台灣地位未定論”這一老調,顯然是非常荒唐的。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是80年以來的一項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和政治現實。“台灣地位未定論”本身就是無中生有的無稽之談。無論是當年的杜魯門還是今天美國的什麼人,都無權凌駕於二戰時期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之上,無權凌駕於台灣已經回歸中國的歷史事實之上,否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無論是過去還是未來,都不會有“台灣地位未定論”的生存空間。別有用心地散布“台灣地位未定論”,打“台灣牌”,不會得逞。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節大磊回顧了1950年美國杜魯門政府承認台灣回歸中國的公開聲明,以及美國在中美關係正常化過程中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事實。他指出,美國的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基於特定地緣政治目的,並以法律語言作為掩飾。
節大磊表示,美國利用中美建交公報中的“acknowledge”的英文表述,稱當時並非完全“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但是,一方面,中美建交公報的中文版明白無誤寫著“承認”,並且依據國際法,不同語言版本的協定和條約,只要簽署時得到雙方認可,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acknowledge”一詞本身的確也有“承認”(recognize)的意涵。美方的說辭無法撼動台灣完全回歸中國的法理和事實。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和平與安全研究所所長朱中博指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聯大2758號決議等重要法理文件的權威性、嚴肅性必須得到尊重。在中美聯合公報里,美國白紙黑字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些文字是很明確的、很清楚的。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中英文版都是雙方明確認可的,中文版的權威性、嚴肅性是不容質疑的,決不允許某些勢力去曲解中美雙方共同、嚴肅認可的文本文字,把政治承諾當文字遊戲玩。
“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信守承諾、履行義務是作為大國的基本責任。”朱中博說,美國總是講自己是世界大國,那就展現大國的樣子,做到履責擔當和言而有信,不要老想著權力政治那一套舊時代的老戲碼。那套戲碼遏制不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腳步,更阻止不了中國必然統一的趨勢,也絲毫改變不了台灣在法理和事實上屬於中國的現狀。
研討會上,還有學者談到,美方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翻炒冷飯,是不擇手段在台灣問題上搞小動作,是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更嚴重錯誤信號,是為了在國際輿論場混淆視聽,同時也試圖借此淡化島內“疑美論”,並利用台灣問題讓中國在貿易、關稅等問題上讓步。
也有學者從國際法視角指出,“台灣地位未定論”本質上是美國出於自身現實利益考量而構建出的理論,卻被包裝成為一種國際法學說。“台灣地位未定論”雖披著貌似客觀的國際法外衣,其實質卻是美國等國家從自身利益出發,干涉亞太秩序的外交政策之一部分。

前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楊流昌(中評社 海涵攝)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汪曙申(中評社 海涵攝)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振廣(中評社 海涵攝)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節大磊(中評社 邱姿爽攝)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和平與安全研究所所長朱中博(中評社 海涵攝)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張冠華(中評社 海涵攝)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所副所長張文宗(中評社 邱姿爽攝)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聶鑫(中評社 海涵攝)

會議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