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郭至君:兩岸Z世代政治認同的空間可塑性

2025-10-06 00:07:26
中評社國際部主任、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郭至君(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0月6日電(記者 尹子)日前,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評青年論壇在港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中評社國際部主任、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郭至君就兩岸Z世代政治認同的特點、局限與可塑性發表了其見解。郭至君指出,Z世代的定義就是出生於1995年之後,在21世紀網路環境中成長的一代人。我們看到,隨著時代發展,他們正逐漸成為兩岸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價值觀、認同感與政治觀點,不僅關係到未來兩岸的互動方向,更將在中長期內影響地區穩定、文化交流乃至兩年融合發展的更多可能性。

  一、兩岸Z世代認同分化的現況

  首先,我們必須誠實地面對現實:兩岸Z世代的政治認同正在朝著越來越有分歧的方向發展。在台灣,Z世代多傾向自我認同為“台灣人”而非“中國人”。根據近年多項民調,這個趨勢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他們成長於民主自由的制度中,對自身文化與生活方式有強烈的歸屬感,雖然某些新生代台灣人在“台獨”問題上並非那麼激進,但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可能更薄弱。而在大陸,Z世代則普遍對“中國人”身份沒有異議,且對“民族復興”、“國家強盛”、“兩岸統一”有高度認同感。在國家宣傳、教育體系與社交媒體影響下,兩岸Z世代的互動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難,也越來越容易被誤解與敵意取代。

  二、可塑性仍在:變動中的認同空間

  當前,Z世代已成為決定台灣未來政治走向的關鍵力量。台灣年輕人可能對中華民族認同感較低,但隨著科技進步,這一代台灣年輕人有自己的判斷力。事實上,Z世代政治認同雖然已有傾向,但仍具有高度可塑性,這來自幾個關鍵特質:第一,認同尚未穩固。Z世代大多還處在人生的探索期,無論是對自我還是對世界的理解仍在變動中。他們對社會制度、歷史認識與國際局勢的理解,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會隨著經驗與更多地瞭解接觸而更新,繼而轉變。第二,兩岸Z世代是網路“原住民”,習慣接觸多元的資訊。兩岸Z世代都是網路世代,他們習慣在社交媒體中接收訊息,表達觀點,雖然環境存在隔閡,但也不是沒有機會突破同溫層。比如小紅書在台灣就有近300萬活躍使用者,如果能透過合適平台進行深入交流與理解,將可能化解偏見與誤解。第三,兩岸Z世代有共用的現代生活與文化語言。儘管政治認同不同,兩岸年輕人在動漫、音樂、影視、遊戲等方面,仍有大量共同語言與興趣。這種“文化上的黏著性”讓情感理解成為可能,政治觀念也因此可能產生柔性轉變。

  三、限制與風險:認同可塑性的挑戰

  當然,我們也不能對這種可塑性過度樂觀。它存在於變動中,也受到多重限制:第一,資訊繭房與意識形態操控。兩岸官方媒體對彼此的報導都是經過篩選的;在賴清德這位“台獨金孫”執政的當下,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宣傳總是停留在負面媒體報導與歷史包袱上,而這些“妖魔化”的認知偏差長期積累,得不到化解,就會強化台灣年輕人的刻板印象與對立情緒。第二,國際地緣政治的對立化。中美大國競爭、美台互動都讓兩岸年輕世代更傾向“站隊”思維,特別是台灣一些青年在民進黨的長期宣傳影響下,會將台灣的安全與美國綁定,理所應當地認為如果台灣海峽有戰亂,美國是保護台灣的一方。當國族認同與安全感被綁定,理性對話的空間就會被壓縮。第三、民粹主義與網路極端化。在社交平台中,“小粉紅”、“1450”等標籤化現象反映出年輕族群政治言論的極端化。過去一年多,台灣陷入“綠粹”——一種結合了民粹、激進和綠營特質的現象,不同意見就被貼標籤,這種氛圍讓很多台灣年輕人不安,進而成為“沉默螺旋”的一部分。當政治變成攻防賽,而非理性討論的平台,Z世代的可塑性也將因此被壓縮。

  四、增強共感:讓可塑性成為抓手

  那麼,面對增加兩岸青年對彼此的政治認同這一個複雜且具有挑戰性的課題,我們可以怎麼做?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

  一、政策與制度層面的“支持保障”

  剛才我有提到,當前台灣已陷入到“綠粹”氛圍,很多非政治化的東西都被冠上“政治化”的標籤,而兩岸青年交流是最不應當被過度政治化的一環,政府與民間組織應以“文化、經濟、科技、環保”等議題為主軸,保持交流的柔性與彈性,營造低政治敏感度的政策空間。誠然,在賴清德政府定位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逢中必反”的當下,無法期待島內政策、制度層面對兩岸青年交流的“支持保障”,只能短期內通過大陸一方潛移默化的開展工作,例如可以設立常態性、民間主導、政府支持的“兩岸青年發展基金”,保障青年交流活動的資源與可持續性,將青年交流平台制度化。還可以鼓勵青年們討論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與制度,如舉辦相關論壇,以提升青年對彼此政治制度的理解與參與感。

  二、媒體與敘事層面的“去敵意化”

  網紅鐘明軒的案例,時刻提醒著我們兩岸青年交流中要減少敵對式媒體敘事所帶來的影響。在熟練運用網路社交媒體的Z世代逐漸成為兩岸交流主力軍的當下,應大力支持兩岸青年自媒體頻道的發展,例如鼓勵兩岸青年合辦網路節目、播客、共創短片等,由年輕人主導對彼此的觀察與評論,降低“由上而下”的操控感,讓雙方年輕人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我們的故事”,建立連結感。此外,官方媒體應擔起切實責任,提升對彼此報導的客觀性與準確性,說明青年們辨識真假資訊,避免被極端敘事綁架,而不是扮演一個增加敵意的負面推手角色。

  三、人文與生活層面的“共感建立”

  搭建共同語言與記憶平台,從生活層面消除偏見,是兩岸青年實際交流中相對容易實踐的部分。我們可以建構共同議題的討論空間,以氣候變化、AI發展、就業困境、民生問題等非政治議題作為切入點,組織青年對話平台,從共同處境中發現彼此的共鳴並增進理解。我們可以鼓勵共同文化創作,以漫畫、音樂、遊戲、短劇等流行文化為媒介,共同創作內容,形成新的“兩岸青年認同敘事圈”。我們可以更多地舉辦長期性、非走馬觀花式的交流活動,如聯合實習、創業孵化、志願者服務等,讓青年在實際合作中瞭解彼此的生活狀態與價值觀。我們也可以大力鼓勵異地長住,讓兩岸青年有機會在彼此的家鄉生活一段時間,從衣食住行的根本層面消除偏見。

  最後,郭至君強調,政治認同不應該是國家灌輸的結果,而是一種不斷在現實中選擇與重構的歷程。兩岸Z世代雖然在不同制度與敘事中長大,但他們同樣渴望尊嚴、自由、成就與歸屬。只要創造出理解的通道、尊重的空間與合作的可能,我相信這個世代的政治認同,仍能展現出驚人的韌性與想像力。在分歧中尋找共鳴,在對立中尋求理解,青年是兩岸關係未來最大的希望,也是兩岸融合發展最根本的起點。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