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韜(中評社資料圖)

會議現場(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記者 海涵)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彭韜日前出席“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智庫對話,他從中華民族共同體視域出發對“台灣共同體”進行批判性分析。
彭韜說,2024年,賴清德在“520”講話中宣揚所謂“作為共同體的台灣”,打造“民主對抗威權”虛假敘事,炮製“台灣共同體”推進民族虛無主義。2025年,他又在所謂“團結十講”中,套用“國家四要素”(人民、土地、政府、主權)論證“台灣共同體”。鑒於此,我們需要對“台灣共同體”這一概念進行深入透徹的剖析,這不僅有助於從學理層面正本清源,更對實踐中化解兩岸分歧、增進同胞福祉具有關鍵指引意義。
彭韜表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這一論述為研究兩岸關係提供了根本遵循——台灣問題的本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事務,任何割裂民族血脈的行徑,都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背叛。在此背景下,從中華民族共同體視角解構“台灣共同體”的虛偽性,既是對歷史真相的捍衛,更是對國家統一理論體系的深化。
彭韜分析,正常共同體強調基於共同歷史記憶、共享文化傳承、相互依存的經濟聯繫以及平等包容的社會結構之間所形成的有機團結。反觀“台灣共同體”,卻鮮明地呈現出排他性、虛構性、政治性三大突出特徵。三大特徵並非孤立存在,“台獨”勢力為將“台灣共同體”這一虛幻構想落地生根,系統地通過“台獨”勢力的操作滲透至社會各領域;排他性體現為教育領域的“去中國化”,虛構性依托媒體虛假敘事得以傳播,政治性則通過文化分裂主義落地。三者相互支撐,共同構成“台灣共同體”的虛幻根基。
他指出,“台灣共同體”之所以是徹頭徹尾的虛幻構想,其根源深植於歷史、地緣政治以及社會心理等多個維度,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編織出這一能夠迷惑眾人卻又破綻百出的虛假概念。一是歷史經緯的錯置;二是地緣政治的誤讀;三是社會心理的誤導。
彭韜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深刻揭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本質特徵,強調各民族、各地區在文化、政治、利益等維度上的不可分割性,而台灣作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始終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獨”勢力對台灣民眾身份認同的誤導本質是割裂中華民族共同體的 “三重屬性”:一是文化共同體,否定閩南語與漢語的同源性、媽祖信仰與大陸宗教文化的連續性;二是政治共同體,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妄圖將台灣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共同體中剝離;三是利益共同體,忽視兩岸在經貿依存度、生態共治等方面的現實聯結。“台獨” 勢力對台灣民眾身份認同的誤導,本質上是政治操弄,其行徑既違背歷史事實,也無視現實聯結,更嚴重損害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對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構成極大威脅。
彭韜指出,兩岸關係的走向,關乎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與未來前景,是歷史大勢所趨,更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期盼。“台灣共同體” 這一虛幻概念的炮製,雖在短期內給兩岸關係蒙上陰霾,製造諸多紛擾,但從長遠看,不過是螳臂當車,無法阻擋兩岸和平統一的浩蕩潮流。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脈絡看,台灣回歸是共同體發展的必然邏輯—— 秦漢一統奠定政治基礎,唐宋文化融合夯實精神紐帶,近代共禦外侮鑄就命運聯結,揭示了中華民族在長期交往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體本質,而“台灣共同體”的虛幻性,背離了“合則兩利”的歷史必然,也忽視了兩岸同胞作為共同體成員的血脈關聯。
彭韜分析,從“台灣共同體”的虛幻性根源到兩岸交往的現實障礙,本質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內部“一體性”與“分裂性”的博弈。正如習近平強調:“國家強大、民族復興、兩岸統一的歷史大勢,是任何人任何勢力都無法阻擋的。”唯有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引領,才能凝聚兩岸同胞共同意志,讓台灣早日回歸祖國懷抱,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拼圖——這是歷史賦予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使命,也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根本利益所在。“不管兩岸同胞經歷過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也衹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才能凝聚同胞共同意志,讓台灣早日回歸祖國懷抱——這既是對推進國家統一的實踐遵循,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