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第十二屆兩岸文化發展圓桌會議廈門順利舉行

2025-09-03 00:59:18
會場
福建師範大學校長鄭家建致辭
  中評社香港9月3日電/“第十二屆兩岸文化發展圓桌會議:紀念中國人民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學術會議於8月31日在福建省廈門市順利召開。此次會議由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擔任指導單位,由福建師範大學、福建社會科學院、台灣世新大學、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福建省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兩岸文化傳播聯合研究院聯合主辦,全國台聯海峽兩岸文化研習交流基地、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海峽人文學刊》等協辦。來自海峽兩岸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共六十多位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圍繞聚焦光復歷史與去殖民化理論、多元視角下的歷史與文化重構等議題開展研討,共同探究兩岸文化發展融合,進一步促進兩岸的學術交流,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福建師範大學校長鄭家建教授、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先生、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呂正惠先生、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何建津教授分別發表開幕式致辭。由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閩台區域研究中心主任李小榮教授主持開幕式。

  鄭家建在致辭中指出,福建師範大學長期發揮對台文教優勢特色,打造了與台灣教育、文化工作交流的重要平台。台灣光復八十周年紀念之際,福建師範大學將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共同譜寫兩岸發展新篇章,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

  孫亞夫表示,台灣光復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被日本霸佔的屈辱歷史,回歸祖國的懷抱,這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成果,也構成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作為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來沒有改變過,以後也不可能改變。

  呂正惠指出,習近平總書記說,“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精要地總結了這一歷史教訓。衹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台灣的回歸祖國才算“鐵板釘釘”,台灣才是完完全全的光復。這個日子已經指日可待了,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地走進“九州同”的那一天。

  何建津表示,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標誌,更是兩岸同胞並肩抗爭、共抵外敵的歷史見證。本次會議以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周年紀念為主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當前台海局勢錯綜複雜,以學術研討的方式能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堅定不移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奠定堅實基礎。

  本次論壇設有主旨報告和圓桌報告兩個環節。主旨報告由福建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巍巍教授主持。福建師範大學趙剛教授提出“光復論”,通過對光復前後台灣社會核心論點的批判性分析,揭示了歷史敘事的複雜性。福建社會科學院楊彥傑研究員則通過考察台灣省編譯館的學術活動,展現了光復初期知識體系重建的努力。台灣“中研院”瞿宛文研究員批判性地反思了“歸功日本殖民論”,強調應客觀評價台灣戰後工業化進程。廈門大學朱雙一教授通過回顧學者曾健民的研究,呼籲重視光復前後台灣歷史研究的連續性。《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務委員、文史作家鄭鴻生先生則從光復80周年的視角,提出了重新認識中國與台灣關係的新路徑。

  圓桌會議圍繞抗日精神、文化重建、文學敘事等主題展開了五場不同的會議討論。第一場圓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孫歌研究員主持,福建師範大學徐紀陽教授擔任討論人。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葉蔚南先生以葉榮鐘的漢詩《八月十五日》一詩為例回顧了台灣光復八十周年的歷史意義,台灣師範大學潘朝陽教授系統梳理了台灣人民反帝抗殖的歷史脈絡,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榮譽會長蕭開平先生則具體探討了乙未戰爭中客族義軍的抗日精神,台灣中興大學孫若怡教授對台灣“中國化”與“本土化”的爭論提出了新的詮釋與思考,台灣陽明交通大學彭明偉副教授以葉榮鐘與龍瑛宗為例探討了反殖民與台灣光復的文化意義。

  第二場圓桌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程凱研究員主持,鄭州大學樊洛平教授與台灣成功大學蘇敏逸教授擔任討論人。台灣成功大學蘇敏逸教授以許壽裳的文集為例展現了光復後台灣文化教育者的精神追求,廈門大學劉奎教授分析了《台灣文化》雜誌在光復初期文化重建中的重要作用,廈門大學吳舒潔副教授則聚焦語言政策問題,通過陳文彬的個案研究了“從方言學習國語”在文化認同建構中的意義。華僑大學黃琪椿講師通過紀念民族詩人林幼春的個案,探討了光復初期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王琨助理研究員從抗戰文藝經驗出發,研究光復初期台灣舞踴詩劇的演變,福建師範大學陳建芳副研究員系統論述台灣作家吳明益抗日文學敘事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福建師範大學高維宏助理研究員從體制層面分析了光復時期行政長官公署的沿革及其在去殖民化文化建設中的工作。北京大學顏肇萱博士則以作家龍瑛宗為研究物件,通過分析其光復前後小說的變化,揭示了歷史轉型期的文化心態。

  第三場圓桌會議中,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張羽教授負責主持,廈門大學邱士傑副教授和浙江海洋大學吳明宗副教授擔任討論人。華僑大學張立本副教授以“紀念七七”為方法探討了陳映真與胡秋原《中華雜誌》的團結途徑,浙江海洋大學吳明宗副教授分析了陳映真小說《忠孝公園》中的“雙戰”結構與殖民幽靈的共生現象,揭示了作家對戰後台灣社會性質的深刻批判。福建師範大學王昱敏講師則聚焦陳映真的戲劇實踐與觀念,探討了其戲劇創作中的左翼思想與藝術創新。福建師範大學邵海倫助理研究員以“重寫與反寫”為題,分析了1980年代“光復初期台灣文學”的歷史再現與敘事建構。閩南師範大學許霖講師通過“兩個‘黑色青年’的相遇”,生動再現了光復初期王詩琅和毛一波的文學交流與思想碰撞。台灣陽明交通大學陳冉湧博士以“活著的猶大”為題,分析了陳映真小說中的“共犯者”形象,揭示了殖民統治下的人性困境。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生許琪探討了陳映真的光復敘事,強調其“顛倒‘被顛倒’的歷史”的文學努力。福建師範大學黃培琪碩士生、吳巍巍教授則從閩南古建築裝飾的角度,探討了家族文化傳承的視覺表達。

  第四場圓桌會議聚焦抗戰文藝與反殖民敘事。本場會議由人間出版社社長陳麗娜女士主持,福建社會科學院楊彥傑研究員和福建師範大學高維宏助理研究員擔任討論人。台灣中華青雁會畢中和先生回顧了1895年乙未戰爭,強調台灣軍民打響了近代抗日第一槍的歷史意義。福建師範大學徐紀陽教授通過“國語運動”中的“五四”呈現,分析了語言改革與文化重建的內在聯繫。鄭州大學樊洛平教授以作家呂赫若為研究物件,探討了其光復書寫中蘊含的祖國情懷與客家文化底蘊。廣西外國語學院陸卓甯教授對陳芳明的“再殖民論”提出商榷,以原住民教育為例論證光復後台灣的社會性質。福建師範大學劉建華講師通過艋舺形象的演變,剖析了殖民歷史與地域汙名化的關係。黃岡師範學院呂明純副教授研究了許地山在香港時期的文化抗日活動,福建師範大學鄧婧助理研究員分析了當代日本政界的保守現實主義及其對台策略演變。暨南大學藍黎博士則通過“台灣省赴大陸公費生”群體,探討了光復初期台灣青年的祖國認同建構。

  最後一場圓桌會議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劉奎教授主持,福建師範大學徐秀慧教授和吳舒潔副教授擔任討論人。《海峽評論》發行人福蜀濤先生回顧了學者王曉波的學術貢獻,強調其從化解“族群”分化到為台灣愛國抗日志士留下歷史記錄的努力。清華大學何玉研究員進一步分析了威權體制下王曉波的台灣反殖民史學研究,探討了其學術工作的歷史意義與現實價值。廈門大學邱士傑副教授分析了日本學者橫地剛的學術貢獻及其對台灣光復初期文化運動的研究,亞洲民眾文化交流工作者胡冬竹女士從《南天之虹》出發,探討了“傻瓜”們的“彩虹抵抗曼陀羅”,表達了對橫地剛先生的深切懷念。日本青山學院大學韓冰講師則詳細介紹了橫地剛著作《南天之虹》在中國大陸的出版始末,揭示了歷史研究中的“不動”歷史與“走動”歷史之間的辯證關係。浙江海洋大學劉雅芳講師分析了王墨林導演2024年新作《黑色》歷史報告劇的反殖民左翼文化政治實踐。廈門大學陳琦講師通過“在歷史的夾縫之間”的視角,探討了戰後台灣的“木刻運動”及其文化意義。長沙市明德中學馬臻老師從徐秀慧《回歸中國:光復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出發,探討了文化認同與歷史回歸的理論路徑。

  論壇閉幕式由福建師範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王州教授主持。徐紀陽、蘇敏逸、邱士傑、高維宏、吳舒潔五位學者分別作了學術總結,充分肯定本次論壇在推動兩岸學術交流、深化歷史認識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台灣文學所所長徐秀慧教授在閉幕辭中表示,本次論壇為兩岸學者搭建了高品質的交流平台,未來將繼續推動相關領域的合作研究。本次論壇共舉行一場主旨報告、五場圓桌會議,發表論文五十餘篇,與會學者圍繞兩岸共同抗日及反殖民鬥爭、台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兩岸文化交流與“光復敘事”的嬗變等議題進行了充分深入的交流,為促進兩岸學術共同體的形成作出了積極貢獻。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致辭
台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呂正惠致辭
福建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何建津致辭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