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科技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周琳(中評社資料圖)

第十七屆中評青年論壇日前在香港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9月29日電(記者 袁曉麥)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評青年論壇日前在香港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澳門科技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周琳在論壇上就如何加強和改進兩岸青年交流領域研究提出多條建議。她表示,在現有的兩岸關係研究中,青年研究者大多呈現出明顯的“國家本位”思維傾向。隨著兩岸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發展,青年交往正逐漸成為兩岸互動的重要領域。周琳認為,這一發展趨勢要求兩岸關係理論研究必須實現從“國家本位”向“社會本位”的範式轉換,並從理論、方法、主題等八個方面提出了系統性的改進建議。
打破理論藩籬 從“國家本位”到“社會本位”
周琳表示,民間交流日漸成為兩岸交流的重心,而青年交流是兩岸關係的未來,其互動模式與認同建構深刻影響著兩岸長遠發展。兩岸始終保持正常的直接雙向投資交流,經貿、文教等民間交流一直綿延不斷,兩岸交流的年齡範圍也已經從“精英時代”走向“全民時代”。過去影響兩岸民間交流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因素,台灣政局變化會直接影響兩岸的交流。當今兩岸的青年在兩岸關係的民間互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周琳提出,在現有的兩岸關係研究中,青年研究者大多呈現出明顯的“國家本位”思維傾向。這類研究通常將關注點放在體制建構、主權爭端、安全風險、官方政策、政黨輪替以及政治人物更迭等方面,而民間交流則被視為次要甚至邊緣化的議題。實際上,在兩岸民間互動中,社會網絡的影響力往往超越身份認同的作用。相較於學術積累深厚的研究者,青年學者在實踐交流和理論構建方面建立了更為緊密的學術網絡,這些緊密聯繫能夠傳遞情感共鳴、學術互信和思想影響,而鬆散的聯繫則主要發揮信息傳遞功能。
周琳說,兩岸關係長期被賦予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致使相關理論研究長期籠罩在“國家本位”的框架之下,要麼著眼於未來的制度安排,要麼糾纏於現實的政治角力。然而,隨著兩岸交流合作不斷深化發展,青年交往正逐漸成為兩岸互動的重要領域。這一發展趨勢要求兩岸關係理論研究必須實現從“國家本位”向“社會本位”的範式轉換。
突破四大瓶頸 兩岸青年交流研究短板透視
周琳進一步剖析了當前兩岸青年交流研究存在的四大核心問題:
第一,現有研究多為個案分析或經驗總結,缺乏系統性的理論框架。較少探討青年交流如何影響身份認同的機制,或如何結合社會心理學理論解釋態度轉變。
第二,多數研究依賴小樣本問卷或訪談,缺乏大規模追蹤調查,難以評估交流的長期效果。例如,某校際交流活動可能僅在結束後進行滿意度調查,但未追蹤參與者後續的兩岸觀感變化。
第三,現有文獻集中於文化、教育等傳統領域,對數位時代下的新型交流(如社交媒體互動、在線協作)關注不足。
第四,青年關注的就業、創新創業等議題亦待深入探討,政策研究與實踐脫節。部分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議過於宏觀,未考慮執行層面的可行性。例如,鼓勵青年赴陸創業的政策若未配套稅務、法規等具體措施,效果可能有限。
研究結合實踐 八維度助力兩岸青年交流研究
加強和改進兩岸青年交流領域的研究,對於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增進相互瞭解與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周琳也就如何加強兩岸青年交流研究提出了幾點思考和建議:
第一,深化理論研究,建構分析框架。引入跨學科視角:結合 “社會認同理論”、“接觸假說”(Contact Hypothesis),分析青年交流如何減少偏見並促進融合。
第二,發展兩岸特色理論,考慮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探討歷史記憶、政治語境對青年互動的影響。如可以研究如何透過非政治化議題(如體育、音樂)降低交流敏感度。
第三,擴大實證研究,強化科學分析。長期追蹤調查:針對參與交流的青年進行3至5年的縱向研究,比較其與未參與者的態度差異;大數據應用:分析社交媒體(如微博、小紅書)上兩岸青年的互動話題,挖掘潛在共鳴點與分歧點。
第四,創新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質量。混合方法研究:量化問卷(如Likert量表)與質性訪談並行,兼顧廣度與深度;實驗設計:模擬不同交流情境(如合作項目、單純參訪),檢驗何種模式更能促進理解。
第五,拓展研究主題,回應時代需求。數位交流研究:探討“Z世代”透過抖音、Instagram等平台的互動模式,及算法對信息接觸的影響;務實合作議題:聚焦青年共同關切的就業、氣候變遷、科技創新等領域,研究如何透過交流促成實際合作。也可以開發標準化的“兩岸青年交流成效評估工具”,探討人工智能(如ChatGPT)在促進青年對話中的潛力與風險。
第六,加強政策研究,推動實踐落地。政策效果評估:建立評估指標(如參與者滿意度、後續互動頻率),定期檢視現有政策;比較研究:參考歐盟“伊拉斯謨計劃”(Erasmus+)等國際經驗,優化兩岸交流機制。
第七,促進兩岸學術合作,資源共享。共建研究團隊:鼓勵兩岸學者合作申請課題,共享數據與文獻;設立專項數據庫:整合歷年交流活動記錄、參與者反饋,提供開放取用(Open Access)資源。
第八,強化價值引導,凝聚共識。認同建構研究:探討如何透過共同歷史記憶、文化符號(如閩南語、傳統節慶)強化情感連結;反制負面影響:研究如何應對境外勢力對青年交流的干擾,例如透過媒體素養教育提升批判思考能力。
周琳認為,兩岸民間互動所需的信息基礎與互信機制主要依托於社會關係網絡構建,青年群體的社交網絡已發展為兩岸民間往來的主要互動形式,同時也演變為兩岸社會的基礎性聯結方式。這些相互交織的社會連接中,存在著強度各異的社交紐帶:緊密型社交關係能夠強化情感聯繫、提升信任程度並擴大影響力;而鬆散型社會連接則在信息傳遞方面更具劣勢。
周琳最後表示,在兩岸全面深化交流合作與共同發展的進程中,身份認同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網絡的一個模糊指標和副產品,社會網絡比身份認同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加強兩岸青年交流研究更為重要,研究上,需從理論、方法、主題、政策等多維度著手。未來應更重視長期追蹤數據、數位互動分析,並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可操作的建議。透過科學研究與實踐結合,可以發揮青年交流的橋梁作用,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加此次論壇的青年學者還有: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張萌、江蘇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郝天豪、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田賜、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溫天鵬、中評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郭至君、中評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林艷、中評社編輯委員、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主任曹潤來。此次論壇由中評社編輯委員、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