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溫天鵬(中評社資料圖)

第十七屆中評青年論壇日前在港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0月12日電(記者 袁曉麥)不久前,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評青年論壇在港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溫天鵬在論壇上,就兩岸青年交流的現實成果、突出問題與實踐路徑分享了看法並提出相關建議。他指出,儘管兩岸青年交流在地域、形式、領域與深度上成果斐然,但仍面臨交流單向性、認知差異固化、認同轉換困難等五大突出問題。他建議,未來的交流應朝向精細化發展,通過加強雙向互動、打破信息繭房、深入瞭解台青真實需求、擴大交流光譜等七大路徑,方能有效促進兩岸青年的心靈契合。
走深走實 四角度看兩岸青年交流現實成果
溫天鵬表示,近年來,雖然民進黨當局阻撓兩岸之間的正常交流交往,但大陸一如既往堅定不移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尤其是著力加強兩岸青年交流,成果斐然。他隨後從地域、形勢、領域以及深度四個維度梳理了當前兩岸青年交流的現實成果:
第一,從地域上看,兩岸青年交流已覆蓋多個省份和城市,形成了多層次、多領域的互動格局。通過各類交流活動,台灣青年對大陸的瞭解不斷加深,增進了彼此的認同感和親近感。
第二,從形式上看,在線線下結合的交流模式日趨成熟,線下活動如文化體驗、學術研討等豐富了互動內容,在線平台則提供了實時溝通的便利,拓寬了交流管道。同時,兩岸青年在創新創業、教育科研等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顯著進展,形成了互利共贏的良好態勢。通過這些交流,兩岸青年不僅提升了自身能力,也為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三,從領域上看,涵蓋了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多個方面,促進了兩岸青年在各自領域的深入合作與共同成長。通過實習就業、創新創業等平台,台灣青年在大陸的發展機會顯著增多,進一步夯實了兩岸關係的民意基礎
第四,從深度上看,實現了從表層接觸到深度融合的轉變,台灣青年不僅參與基層社區服務,還深入企業、工廠體驗,親身感受大陸前沿科技與文化底蘊,增強了他們對大陸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兩岸青年在交流中逐漸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和願景,推動了民間層面的深度融合。通過多層次、多維度的互動,兩岸青年在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方面也展現出趨同態勢,為兩岸關係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交流遇瓶頸 五大困境掣肘兩岸青年交流實效
然而,溫天鵬也提出當前交流中存在的五大突出問題:
第一,兩岸交流單向性突出,雙向性不足。馬英九時期,台灣當局積極鼓勵兩岸青年交流,認為兩岸青年知識菁英是帶動社會整體發展的中堅,加強台灣與大陸青年間專業知識的交流與思維的溝通,有助於奠定彼此良性交流的基礎。但兩岸青年交流,對台灣而言,長期以來呈現“去多來少”現象,為因應兩岸青年學生交流失衡現象,台當局這一階段政策是建立大陸青年對台灣社會的正確認知,以鼓勵大陸青年來台進行交流的方式,增進大陸青年對台灣深入的認識和瞭解。但蔡英文時期因兩岸政策轉向,兩岸青年交流管道逐漸被阻隔,隨著赴台陸生數量銳減,大陸青年各領域赴台交流活動越來越少,直至大陸赴台旅遊觀光因兩岸局勢動蕩徹底中斷。賴清德執政後,兩岸關係劍拔弩張,青年交流越發收緊,最終只能呈現為台灣青年赴陸的單向行為。
第二,兩岸青年認知差異改變難度較大。兩岸信息傳播受阻,大陸在台灣被污名化嚴重。例如近年來島內“政治網紅”立場轉變及參與兩岸交流,就被冠以“台灣網紅充滿虛偽性”,“政治網紅”被利益收買的敘事在島內很有市場,而大陸惠台政策無法傳輸到基層民眾,導致對統一後有何好處搞不清,因而認同度較低。
第三,台灣青年從文化認同到政治認同的轉變困難重重。 由於兩岸長期隔絕、政治制度差異及“台獨”教育影響,台灣青年對大陸政治體制抱有“獨裁”、“專制”等刻板印象。交流在看到越多正面成績的同時,也會看到越多大陸的負面事物,應思考如何克服交流之後帶來的負面效應。
第四,台灣青年對大陸的認知的影響受到大陸內部社會事件、香港“一國兩制”現況、西方社會對中國認知等因素影響。例如大陸軍機繞台,雖然大陸一再聲明不針對普通民眾,針對的是少數“台獨”勢力,但“台獨”勢力向島內民眾營造的“抗中保台”氛圍與大陸“侵台”錯誤敘事,很多民眾還是深受影響。
第五,大陸對台交流活動手法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大拜拜”形式、交流活動方式陳舊、管理嚴格有一定限制、單向宣傳意味明顯,容易被台灣當局利用。例如參觀中華傳統文化歷史遺跡和非遺文化等,根據島內民調顯示,台灣青年赴陸旅遊觀光對歷史文化遺跡參訪意願較低,博物館、文物遺跡興趣較低。“台灣主體性”認同建構影響下,一方面是很多青年不認同中華傳統文化是自身文化主體,二是根據人性需求發展規律,年輕人普遍對新奇事物較少感興趣,沉浸式體驗活動、文化IP、文創周邊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交流方式。因此,未來的兩岸青年交流應著力於精細化方向發展。
精準施策 多維路徑促進兩岸青年深度交心
針對上述症結,溫天鵬提出了七條兩岸青年交流的實踐路徑:
第一,大陸應積極排除現實障礙,努力加強雙向互動,循序漸進,避免政治敏感,增進相互瞭解與信任,打破交流壁壘,實現資源分享,推動兩岸青年交流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發展。此外,溫天鵬指出,當前交流機制尚需完善,缺乏常態化、系統化的平台支持。他建議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確保交流活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同時,應注重提升交流質量,避免形式化,確保每次交流都能產生實質性成果,真正促進兩岸青年的心靈契合與共同發展。
第二,網絡新媒體時代“同溫層效應”影響下,實現“破圈效應”塑造兩岸青年共同認知。溫天鵬認為,兩岸都存在信息堵塞、信息失真現象,應該努力打破雙方各自信息繭房。大陸方面應持續優化政策,提供更多交流平台,助力台灣青年深入瞭解大陸發展,消除誤解,凝聚共識。為台灣青年創造條件,增加他們與大陸青年面對面交流的機會,讓他們深度交往。衹有不斷增加兩岸青年的信息接觸,才能增進瞭解,消除誤解,進而使台灣青年的大陸認知朝正向轉變。
第三,兩岸政治制度、社會思潮、教育輿論、價值觀念等差異巨大。但近些年來兩岸“Z世代”生活方式趨同,對進一步深化交流奠定了重要基礎。溫天鵬建議,兩岸青年應加強互訪交流,通過實地體驗增進認知,縮小差異。應努力促使台青由瞭解大陸的文化認同向政治認同大陸的制度與社會的深度認同轉變方向著力,加強台青對大陸社會制度的深入瞭解與認同,破除對大陸的刻板印象,促進其對大陸全面、客觀的認識,從而逐步形成積極的政治認同。
第四,深入瞭解並能摸准台灣社情民意現狀,盡可能地排除困難進入島內展開田野調查,要掌握台青的真實現實需求與認知觀念,對症下藥提出應對策略。溫天鵬表示,目前大陸惠台政策被污名化,鼓勵台灣青年赴陸創業難度大,對台政策要更接地氣,將大陸聲音與政策傳入島內,增強話語主導權,轉化為台灣社會可以接受的話語敘事模式,增強傳播影響力度。
第五,在陸台青發揮傳幫帶作用,同儕之間相互引導,鼓勵更多台青來大陸。溫天鵬建議,也要想辦法做好那些不來大陸或頻率很低到大陸的台青群體工作,事實上這些人才是台青群體主流與比例大頭。重點突破從未到過大陸的“零來族”,架起有效溝通橋梁,解決實際困難,包括經濟負擔、信息暢通、政治壓力、同儕(負面)影響。
第六,國民黨在兩岸交流中的角色被污名化,溫天鵬認為,也要進一步擴展島內更多領域界別與不同政治光譜勢力,尤其是要利用好民間基層力量,如青年較為集中分布的大專院校、勞工組織、農漁業協會、中小政黨、公民團體、中小企業、基層村里長,不要僅限在台成清交等排名靠前高校,要擴展更大範圍、更多層次的青年群體。
第七,大陸可以在抖音、小紅書、微博等大陸社交媒體發力,增強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的使用率,展示大陸的真實面貌和發展成就,例如精準扶貧、反腐成績、防風治沙、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全過程民主等,逐步改變台灣青年的固有觀念,進而重塑台灣青年對大陸認知。
參加此次論壇的青年學者還有: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張萌、江蘇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郝天豪、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田賜、中評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郭至君、中評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林艷、中評社編輯委員、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主任曹潤來。此次論壇由中評社編輯委員、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