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張萌(中評社資料圖)

第十七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日前在港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10月8日電(記者 袁曉麥)日前,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共同主辦的第十七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在港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兩岸青年交流的新機遇”。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教授張萌在論壇上就兩岸青年交流的瓶頸與出路分享了她的觀察與思考。她表示,當前兩岸青年交流陷入“深水區”困境,其根源在於部分台灣青年在民進黨當局的操弄下,建構了“自我”與“他者”二元對立的身份認同。要破解此困局,可以將馬克思主義的“交往”實踐作為橋梁,通過在教育、職業、社會實踐和網絡互動等多元路徑中重塑兩岸青年的共同認知,才能打破認同壁壘,實現真正的心靈契合。
兩岸青年交流現實路徑與實際成效
張萌說,兩岸恢復交流以來,兩岸青年交流形式愈加多樣、頻次逐漸增多、規模不斷擴大、積極性顯著提升,已經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兩岸青年交流主要分為教育研究型、職業發展型、社會實踐型和虛擬互動型。但她也指出,在兩岸關係複雜嚴峻的當下,青年交流步入“深水區”時,面臨著互信基礎薄弱、價值觀念差異、深度交融困難等瓶頸,難以持續推進。
“自我”與“他者”視域下兩岸青年交流瓶頸
張萌表示,要理解這一瓶頸,必須深入到哲學層面。她指出,部分台灣青年將“台灣”和“中國”、“台灣人”和“中國人”建構在“自我”和“他者”二元對立的想象之上,無意識地放大了與大陸青年的差異。這種“他是他,不是我”的哲學想象,其背後有著複雜的歷史與現實因素,特別是民進黨長期推行以“台獨史觀”為內核的“去中國化”教育,弱化了“中國認同”,並以“抗中保台”等政治話語強化對立情緒,為兩岸青年交流設置了人為障礙。
她續指,民進黨當局的政治操弄痕跡明顯。從阻撓台灣民眾參與海峽論壇,到“抹紅”馬英九基金會邀請陸生訪台,再到提出所謂“國安及統戰威脅”,全面壓制島內支持兩岸交流融合的力量,其目的就是固化這種“自我”與“他者”的對立。
在“交往”中重塑兩岸青年共同認知
張萌認為,要打破這種由傳統哲學衍生出的主客體對峙,馬克思以“交往”實踐為中介的理論提供了核心路徑。她強調,“交往”的本質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相互作用與聯繫,是溝通“自我”與“他者”的橋梁。既然認同壁壘源於對立的想象,那麼就必須通過深度的“交往”來連結兩岸青年的身份建構,重塑共同認知。
張萌表示,在實踐上,要將台灣青年認知中代表“自我”的台灣融入代表“他者”的中國。具體而言,可從四個層面推進:
一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教育研究型交流,引導台灣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認同。張萌指出,在思想意識層面,兩岸教育的核心內涵差異在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台獨意識”,這直接導致兩岸青年民族觀、歷史觀、價值觀的割裂。大陸高校應避免迴避敏感領域教學內容,直面問題實質、做好連結台海兩岸的課程內容規劃,充分發揮教育的引導作用。
二是將兩岸命運共同體理念融入職業發展型交流,提升台灣青年的在地認同感。張萌建議,大陸應推進建設涉台公共政策體系,加快實現在陸台胞與大陸民眾同等的居民待遇,營造台灣青年融入大陸創業就業的友善環境,助力其真正成為新福建人、新江蘇人、新廣東人等,把台灣青年的個人命運同祖國命運緊緊連在一起。
三是將探討“深水區”議題融入社會實踐型交流,使兩岸青年正視差異、尋求共識。張萌表示,隨著交流的不斷深入,兩岸青年交流活動逐漸摒棄以往走馬觀花式的團隊參訪形式,注重研習營、辯論賽、支教、實習等體驗式交流。但是由於涉及意識形態等敏感問題,兩岸青年交流鮮少觸及身份認同、兩岸關係、公共政策等“深水區”議題。大陸可設置相關交流活動,邀請兩岸青年坦誠交流,允許不同觀點充分探討和激蕩,從差異中尋找共識。
四是在虛擬互動型交流中打破“同溫層效應”,促進兩岸青年共同認知。在網絡新媒體時代,“同溫層效應”使兩岸青年極易陷入封閉循環和認知偏差,加深雙方誤解與隔閡。張萌建議,網絡新媒體可建立“交換視角”機制,通過兩岸青年角色互換、角色扮演等形式開展在線對話、訪談、辯論等活動,增進雙方的理解與互信。
張萌最後表示,兩岸青年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心與心的交流,在交流中逐步正視和理解差異,打破“自我”與“他者”的認同壁壘,才能重塑兩岸青年共同認知,實現真正的心靈契合。
參加此次論壇的青年學者還有:江蘇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副教授郝天豪、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田賜、北京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溫天鵬、澳門科技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周琳、中評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郭至君、中評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林艷、中評社編輯委員、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主任曹潤來。此次論壇由中評社編輯委員、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