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80周年學術研討會大會會場

羅祥喜閉幕式發言
中評社廈門9月1日電(記者 鄭漢龍)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羅祥喜,8月31日在廈門舉辦的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80周年學術研討會發言時稱,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重歸祖國懷抱的80周年。這兩大歷史事件交織著中華民族的苦難與榮耀,對當下兩岸關係與民族復興具有深遠啟示,歸納起來有九大意涵:
第一,重溫主權法理不可撼動的歷史鐵證。
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但因為1895年甲午戰敗,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1945年因抗戰勝利日本被迫將台灣等中國領土歸還。所以,台灣光復的本質是恢復中國行使主權。1943年的《開羅宣言》明定日本須歸還竊取的中國領土;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第八條重申此原則;1945年的《日本投降書》承諾履行上述條款。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以法律儀式宣告主權回歸。
第二,銘刻兩岸同胞共禦外侮的血脈史詩。
從1895年割台至1945年光復,台灣同胞以乙未戰爭、霧社起義、西來庵事件等持續抵抗殖民統治。全面抗戰爆發後,李友邦組建“台灣義勇隊”轉戰東南前線,近5萬台灣青年突破封鎖投身祖國戰場,踐行“救台灣必先救祖國”的共識。兩岸同胞用鮮血共鑄的民族記憶,是命運共同體最深刻的紐帶。光復當日全島歡騰,台北天馬茶房對聯“天下本為中國土,馬上恢復台灣人”,正是被壓抑五十年的民族心聲迸發。
第三,揭露殖民罪行與"台獨"史觀的虛妄本質。
日本殖民台灣50年(1895-1945)推行皇民化運動、強征慰安婦與勞工,犯下系統性人權罪行。光復終結殖民壓迫,是歷史正義的勝利。而民進黨當局篡改教科書,淡化光復意義,美化殖民統治、抹殺抗日事蹟。這種“去中國化”操弄割裂民族記憶,導致青年認同異化。紀念光復正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強力回擊——台灣屬於中國的事實,不因政治謊言而改變。
第四,捍衛二戰勝利成果與國際正義秩序。
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以14年抗戰、3500萬軍民傷亡的代價牽制日本陸軍主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超70%的東亞戰場殲敵數。日本政府近年投入超560億日元美化侵略歷史,更阻撓國際社會參與中國紀念活動。銘記歷史不僅是對犧牲者的告慰,更是對《聯合國憲章》宗旨的堅守,警示軍國主義幽靈未散。
第五,淬煉以愛國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豐碑。
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史詩見證:東北抗聯“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的堅忍,台胞羅福星“捐身赴義,視死如歸”的壯烈,張自忠“為國家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的誓言。這種精神是今日中國和平崛起的根基,更是破解外部圍堵的戰略自信源泉。
第六,昭示維護主權與領土完整的歷史定律。
台灣光復的歷史證明:分裂國家的行徑終將失敗。當前須堅決反對“倚外謀獨”“以武拒統”,遏止任何“台獨”冒險。習總書記的“六個任何”宣言(絕不允許分裂領土)不僅是政治意志,更是歷史規律的當代映照。1895年清廷積弱割台,1945年抗戰勝利光復台灣,今日中國已邁向強國復興,任何分裂圖謀必遭粉碎。
第七,警惕外部干涉與歷史修正主義合流。
日本右翼推動修憲擴軍,防衛預算不斷創新高;美國對台軍售大幅增長,通過“台灣旅行法”等挑戰紅線。外部勢力與"台獨"勾連,本質是復刻殖民時代的“以華制華”策略。兩岸同胞須清醒:唯有團結自強,方能守護民族家園。
第八,凝聚民族復興的集體歷史自覺。
抗戰勝利標誌中華民族從沉淪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今日中國貢獻全球經濟增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聯合國決議。台灣的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兩岸應共傳抗戰精神,將光復記憶轉化為復興動能。
第九,昭告國家完全統一的歷史必然。
80年前台灣光復的萬民歡騰,印證了統一是民心所向。正如習總書記所言:“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紀念不僅是回望崢嶸歲月,更是對未來的莊嚴宣示——任何逆流終將被歷史洪流湮滅。
結語:從血淚榮光走向永恆光復
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八十周年,是對歷史真相的捍衛、民族精神的淬煉、復興偉業的動員。兩岸同胞須共同做到:堅守民族大義,捍衛共同記憶;反制外部干涉,掌握命運自主權;深化融合發展,築牢心靈契合根基;共擔復興使命,將抗戰精神轉化為統一動能,實現台灣永續光復。
歷史已證明:當全民族同心禦侮,便能光復山河;當兩岸攜手復興,必將迎來統一盛景。這既是對先烈的告慰,更是對時代的答卷。

羅祥喜主持分組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