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南師範大學台灣政治研究所所長傅玉能(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記者 盧哲)賴清德8月15日發表所謂紀念文章,全文避談抗戰勝利,僅以“終戰”代替。華南師範大學台灣政治研究所所長傅玉能近日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賴清德發表包藏險惡用心的言論,主要目的一是諂媚日本、進行媚日示好;二是兜售“台獨”分裂謬論。其迴避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史實,就是想淡化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切斷台灣和祖國大陸的歷史聯結,為其分裂言論服務。
傅玉能從史實的角度解析指出,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他指出,賴清德多次傳播錯誤史觀,危害極大:一是扭曲歷史認知,二是破壞兩岸共識,三是損害台灣利益。特別是賴當局掩蓋和否定抗日戰爭勝利和台灣主權回歸中國的基本事實,持續推行“倚美、倚日”路線,向美國、日本卑躬屈膝納投名狀的言行,對台灣的深層危害更是久遠。
傅玉能強調,歷史不容篡改,“台獨”分裂行徑和依附外部勢力的路線,只會給台灣帶來災難,必然遭到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堅決反對和唾棄。
傅玉能是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研究專長為當代台灣研究、中國近現代基本問題研究等。
賴“終戰說”是媚日示好、兜售“台獨”分裂謬論
中評社記者: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0周年紀念日。賴清德8月15日在社交平台發表所謂紀念文章。全文避談抗戰勝利,僅以“終戰”代替,只字未提對日抗戰,亦未出現日本戰敗投降等字眼,招致各方質疑和批評。您認為賴發表這番言論的目的是什麼?賴清德的言論為何受到包括島內輿論在內的多方批評?
傅玉能:今年是中國人民取得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回歸祖國80周年的重要年份。在這個重要且特殊的紀念日裡,我們要不忘歷史、珍愛和平,守護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果實,維護戰後世界穩定和國際秩序。如何去做,我想我們首先應該正本清源,還原歷史的真相,樹立正確的抗日史觀。
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記憶會減損,人們的認知會改變,特別是戰後日本一些別有用心的政客頑固地邪惡地利用各種機會進行狡辯和誘導,當今世界的人們對這場正在遠去的正義戰勝非正義的戰爭性質逐漸模糊,甚至在一些關鍵史實和性質研判的認知和界定上形成了的錯誤的認識和結論。一些日本極右翼當然也包括台灣民進黨內哪些數典忘祖、毫無正義感的政客也不斷利用這些模糊、錯誤的認知和觀點來否定和狡辯他們在侵略時曾犯下的罪惡,為他們的政治目的服務。
我們先來看看相關概念,1931-1945年中國人民所進行的這場戰爭是中華民族反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全稱應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簡稱“抗日戰爭”,不是什麼中日戰爭;戰爭的結果是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不是什麼所謂的“終戰”!這是正確歷史觀和戰爭觀的基礎,必須搞清楚弄明白,否則會出現認知困惑,最終導致嚴重的政治錯誤。
為什麼說單單使用“中日戰爭”和“終戰”這些虛假的中性概念,會有如此嚴重的政治問題且貽害無窮呢?
中國有句老話:名正言順。這場戰爭到底是什麼性質的戰爭,用什麼概念才能最清晰最準確的表達出來?事關對戰爭的基本態度和戰爭性質的基本研判。所謂“中日戰爭”這是一種看似清晰地表達了這是一場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實則是以模糊戰爭性質甚至包藏禍心的概念和說法,來為日本的罪責開脫。
因為這一表述忽略了這場戰爭的歷史的正義性與日本侵略中華民族反侵略的本質,即歷史上日本對中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中國人民進行的是反侵略戰爭,所以正確的表述應是“日本侵華戰爭”或“中國抗日戰爭”,這一稱呼明確了戰爭的性質——日本是非正義的侵略方,中國是被侵略方和正義的反侵略方,模糊的“中日戰爭”會淡化日本的侵略責任,掩蓋日本的戰爭罪惡。
所謂“終戰”,中文是“最終的戰爭”、“戰爭的終結”,在文字語境中就是戰爭結束的表述,但在具體的歷史、政治、法律、道德的語境中則有巨大的差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日本對自己戰敗投降導致戰爭結束始終採取錯誤的不當的詞匯即“終戰”來表述,顯然不是無意而是包含禍心。
具體來看,正確的歷史事實是日本在1945年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它是侵略者,它是戰敗國,它就應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終戰”一詞刻意迴避日本“投降”的實質,淡化其狂妄發動侵略戰爭最終失敗投降的恥辱,這是對歷史事實的歪曲,無形中也弱化了日本在整個戰爭中的罪責。因此,採用“終戰”這種說法不僅違背了歷史真相,也傷害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受害國人民的感情。
我們應當尊重歷史事實,用正確的歷史表述銘記歷史,反對任何模糊或歪曲侵略戰爭性質、迴避戰爭罪責的說法,以維護歷史的正義和尊嚴。
再來看賴清德在8月15日日本投降紀念日發表的那番模糊、錯誤甚至包藏險惡用心的言論,主要包含有以下兩個目的:
一是諂媚日本,進行媚日示好。“終戰”是日本為迴避侵略者角色與戰敗事實使用的說法。賴清德在關鍵時間點用此說法,有意配合日本國內部分勢力意圖,主動掩飾其侵略罪責,以討好日本,借此尋求日本部分政治勢力對自身及“台獨”主張的支持。
二是兜售“台獨”分裂謬論。其迴避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史實,就是想淡化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切斷台灣和祖國大陸的歷史聯結,為其宣揚“台灣地位未定論”等分裂言論服務。賴清德在台灣主權歸屬問題上刻意強調“台灣從未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制之下”來掩蓋和否定1945年台灣光復主權早已回歸中國這一國際法主體而不是中國政府這個最關鍵的史實,不斷操弄兩岸所謂“民主”與“威權”對立的敘事邏輯,其本質就是借此概念和邏輯,鼓吹兩岸“民主對抗威權”虛假敘事,來實現其“以武謀獨”“倚外謀獨”的狼子野心。
賴清德的言論受到包括島內輿論在內的多方批評,原因如下:
一是這番言論歪曲歷史,褻瀆先烈。8月15日對中華民族來說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中國人民歷經14年浴血奮戰,付出超3500多萬軍民傷亡代價才贏得勝利,意義重大。賴清德專挑此日用所謂“終戰”表述輕描淡寫掩蓋日本對華戰爭的侵略本質,是對歷史公然褻瀆,對先烈無恥背叛。
二是這番言論嚴重傷害兩岸人民情感。該言論挑戰中華民族歷史共識,即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最終取得抗戰勝利並促成台灣光復回歸中國,台灣是中國的,兩岸人民是血肉相連的同胞,追求和平發展是兩岸人民的共同目標。賴清德言論忽視相關史實,嚴重傷害兩岸人民情感,違背兩岸民眾對兩岸和平發展的期待。
三是這番言論違背島內民眾對歷史的正確認知。人民要求瞭解真相,要求對歷史有正確和理性的認知。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稱賴清德只提“終戰”而不提抗戰,“令人憤怒與失望”“心中沒有台灣人民”,強調歷史事實不容抹滅扭曲。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也質疑,賴清德不敢面對抗戰史實,不敢承認台灣光復的歷史,就是日本的遺民心態,就守不住台灣尊嚴。這表明賴清德此番言論完全背離島內要求尊重歷史的全體民眾的真實想法,必然遭到來自社會的廣泛質疑和批駁。
台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在領土主權層面的核心成果
中評社記者:請您從史實的角度解析,為何說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
傅玉能:台灣光復之所以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成果之一,核心在於它徹底結束了日本對台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殖民統治,恢復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勝利的直接體現,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也是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我們可從以下幾個角度來理解:
一是台灣光復的歷史背景決定其與抗戰有著緊密的關聯。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台灣淪為日本殖民地。此後的50年裡,台灣人民從未停止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鬥爭,而中國人民14年的抗日戰爭(1931-1945)本質上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正義之戰,收復台灣本身就是這場反侵略戰爭的重要目標之一。
二是抗戰勝利為台灣光復提供根本前提。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擊敗日本侵略者。1943年的《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進一步確認了這一內容。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當時代表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於當年10月25日正式接收台灣,宣告“台灣光復”,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全面勝利直接成果的體現,標誌著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得到國際社會公認和法理確認。這就是戰後國際秩序,是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國家都不能否定的基本史實。
三是體現全民族抗戰的民族性和完整性。台灣人民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的反抗鬥爭,是中國人民全民族反侵略鬥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全國抗戰的勝利最終促成台灣回歸祖國,也使得中國的領土主權得以完整恢復。台灣人民與大陸人民是一家,兩岸人民羅進行的一系列反抗日本侵略活動,彰顯了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抵禦外侮、捍衛國家統一的決心和勇氣,台灣光復自然也是全民族抗戰勝利的一個標誌性體現。
所以我們說,抗戰勝利台灣光復不僅是中國收回固有領土的重大事件,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在領土主權層面的核心成果,深刻印證了“抗戰勝利捍衛了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這一歷史事實。
“台獨”分裂行徑和依附外部勢力,只會給台灣帶來災難
中評社記者:您剛剛提到,賴清德在談話中故意不提對日抗戰等內容,是有“媚日”原因。您認為賴對於二戰的多次言論、傳播錯誤史觀,會帶來什麼危害?賴當局持續企圖倚美、倚日路線,對未來台灣會帶來什麼影響?
傅玉能:賴清德在相關談話中刻意迴避對日抗戰、日本戰敗投降等關鍵史實,改用“終戰”等具有模糊性和誤導性的表述,本質上就是對歷史的歪曲,其行為背後顯然存在“媚日”的動機。這種做法刻意迎合日本部分勢力對侵略歷史的淡化傾向,是對中華民族抗戰歷史的背叛,也是對台灣同胞民族情感的傷害。
賴清德多次傳播錯誤史觀,危害極大:
一是扭曲歷史認知。混淆侵略與被侵略的本質,模糊正義與非正義的界限,會進一步誤導台灣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歷史的正確認知,割裂台灣與祖國大陸共同的歷史記憶,侵蝕民族認同的根基。
二是破壞兩岸共識。抗戰歷史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台灣光復是全民族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其錯誤言論嚴重挑戰兩岸在歷史認知上的共識,加劇兩岸對立,傷害民族情感。
三是損害台灣利益。通過錯誤史觀迎合外部勢力,實則將台灣綁上“台獨”分裂的戰車,讓台灣淪為外部勢力博弈的棋子,嚴重威脅台灣自身的安全與發展,嚴重損害台灣民眾切身利益。
特別是賴當局掩蓋和否定抗日戰爭勝利和台灣主權回歸中國的基本事實,持續推行“倚美、倚日”路線,向美國、日本卑躬屈膝納投名狀的言行,對台灣的深層危害更是久遠:
一是加劇地區緊張。依附外部勢力搞“台獨”,必然會破壞台海和平穩定,引發地區局勢持續緊張,甚至可能將台灣推向衝突的邊緣,讓台灣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面臨巨大風險。
二是損害經濟民生。為了“倚外謀獨”,台灣可能被迫在經濟上向美日作出妥協,導致台灣行業結構扭曲、產業利益受損、經濟主權旁落,最終影響台灣民眾的經濟收入和生活福祉。
三是喪失自主發展空間。“倚美、倚日”本質上是喪失自主性的表現,台灣的發展將受制於美日的戰略需求,無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政策,長遠來看必然會嚴重制約台灣的發展潛力。
歷史不容篡改,“台獨”分裂行徑和依附外部勢力的路線,只會給台灣帶來災難,必然遭到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堅決反對和唾棄。
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是尊重歷史增強兩岸情感連結
中評社記者: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中國大陸舉辦相應的一系列紀念活動。您認為此時大陸舉行閱兵活動有何意義?邀請國民黨抗日老兵參加相關活動釋放什麼信息?
傅玉能:為更好地紀念抗日戰爭勝利,中國大陸真誠邀請國民黨參加抗日的老兵回到大陸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周年活動。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指出,這是對歷史事實的尊重,是對老兵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功績的褒揚。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的敵後戰場與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邀請台灣國民黨老兵參與活動,不僅尊重歷史,也能更好地讓兩岸人民銘記那場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反抗外敵侵略的正義鬥爭。
我們不僅在九三紀念抗戰勝利的活動上,也將在10月25日前後舉行的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大會上,向全世界鮮明展示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是全體中華兒女並肩抗戰贏得的。這一紀念活動,不僅彰顯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和法理事實,同時也是對民進黨“台獨”分裂行徑的有力回擊,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和維護國際秩序的決心。
此外,自7月開始,大陸已在各地陸續舉辦了多場相關的紀念活動,像《黃河回響》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兩岸音樂會等,以增進兩岸同胞的情感交流,讓民眾更深刻認識到兩岸同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中國在9月3日舉辦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並舉行閱兵活動。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80年前中國人民歷經14年浴血奮戰贏得抗戰勝利,舉行閱兵以莊重形式回望歷史,深切緬懷抗戰中犧牲的3500多萬軍民。
二是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抗戰精神蘊含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等是民族最為珍貴的精神財富,閱兵能讓民眾重溫其深厚的精神內涵,激勵中華兒女為民族復興克服艱難險阻。
三是捍衛戰後國際秩序。中國參與簽署的《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是戰後國際秩序基石。當下部分勢力想歪曲二戰歷史與中國貢獻,閱兵可向全世界宣示中國捍衛二戰勝利成果、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的決心。
四是展現大國擔當。閱兵安排維和部隊參閱及先進武器亮相,既凸顯紀念抗戰勝利,也表明中國有能力履行國際義務,願攜手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關於邀請國民黨抗日老兵參加相關紀念活動,其對外釋放的信息是:
一是尊重歷史事實。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明確指出,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的敵後戰場和國民黨指揮的正面戰場協力合作,形成共同抗擊日軍的戰略局面。邀請國民黨老兵參加紀念活動就是對這一歷史事實的正視,就是對歷史的尊重。
二是褒揚抗戰功績。抗戰老兵在危難之際為民族、祖國與尊嚴而戰。邀請他們參與,是褒揚其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不朽功績,全體抗戰老兵是國家的英雄、民族的脊梁,他們不應該被忘記。
三是增進兩岸共同記憶。此舉有助於增進兩岸同胞在抗戰歷史認知上的共同記憶,增強兩岸同胞情感,促進兩岸同胞團結,同時也是對民進黨當局威脅恐嚇老兵、不舉辦抗戰紀念活動等違背歷史潮流的行為予以有力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