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研究員李華球(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香港8月30日電(記者 束沐)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研究員李華球在參加第七屆兩岸關係天府論壇期間,接受中評社專訪,就如何看待民進黨兩岸路線及決策心態、緩解兩岸緊張與危機、兩岸對話形式等話題進行深度對話。
李華球指出“融合統一”就是給台灣人留一條生路,很多台灣人內心並不完全排斥“融合統一”。他建議,大陸可以要求特朗普政府降低對台關稅,此舉會讓台灣民眾對大陸更加有感。
李華球為淡江大學大陸所法學碩士,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曾任“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教職,退役後曾任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特約研究員,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副秘書長,目前是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研究員。
專訪全文如下:
中評社:聽聞您今年才重新來到大陸參加兩岸關係研討交流活動,距離疫情前已經過了5年多,這5年來兩岸關係整體氛圍發生很大變化,您對這種變化有什麼具體感受?
李華球:蔡英文第一任內,兩岸關係還沒有那麼緊張,但此後情況越來越不利。賴清德在上任之前,其實已經對兩岸政策透露了一些方向,他對兩岸關係或者兩岸交流沒有什麼期待,但民進黨裡面有一部分人希望兩岸能夠維持交流。不過,受限於賴清德的態度,民進黨現在對兩岸關係的態度,都緊縮起來了。
坦白說,我認為賴清德應該接收到了民進黨內的許多建議,希望恢復兩岸交流。同樣,大陸也有人士希望能夠接觸,今年我在與兩岸有關人士打交道時,都接收到了相似的信息。後來,我們看到有媒體報導洪奇昌率團赴北京。雖然我沒有明確證據,但我認為,雙方有意交流信息的相互釋放,還是發揮了作用。
中評社:這種接觸的代表性有多少?
李華球:洪奇昌這次是帶了一個企業家團隊前往北京。企業家都是生意人,都應該知道,雖然洪奇昌已經沒有(政治)身份,但一定知道這個團的代表性和重要性,才會一同前往。
中評社:這和後來賴清德突然提出“兩岸併購論”有關嗎?
李華球:我認為沒有關係,但注意賴清德在520執政一周年的講話,在兩岸關係上是低調的。而且當時他並沒有主動在講話中提及兩岸關係,而是由日本記者提問,他才回應。我認為這是有意的安排。
所以我認為,賴清德在520一周年前後的心情相對比較放鬆,因而在兩岸方面聽取了一些意見,然而從後續事態來分析,他可能對大陸的回應有些“失望”。
520距離726(大罷免首輪投票)有兩個月時間,後來他可能看到內部民調,發現“大罷免”看起來並不樂觀。所以今年520之後,民進黨兩岸言行的尺度逐漸縮小,他們想“抗中牌”可能很好用,打下去有助改善選情,沒想到最後崩盤了。
我聽說綠營內部有人說,既然民意已經崩盤了,兩岸關係必須要盡快處理,“抗中牌”不能再這樣打,所以在罷免投票前10天,《團結十講》都暫停了。不過,726後,民進黨仍然試圖鎖定中部兩席“立委”罷免案,最後確實也是這兩個選區票數是最接近的。
中評社:也就是說,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的表現,大多被他們內部的、短期的利益影響,陳水扁時期也是如此,這是否會造成兩岸互信的持續缺乏?
李華球:不一定。賴的個性非常主觀、固執,但你看今年520左右,他對兩岸關係並沒有說不利的話,也沒有表示什麼,表示他聽到了一些對他不利的訊息,然後有人告訴他需要兩岸交流、需要和大陸接觸,而不是把“抗中牌”打得太過。
我始終認為,“台獨牌”是民進黨為了贏得選舉而使用,但執政之後,如果再使用這張牌,就會引發嚴重的兩岸政治矛盾。賴清德應該要知道,“台獨牌”在選舉時可以打八成,但執政時只能打一到兩成。
所以我建議,兩岸有關方面可以專門討論“台獨”的問題,比如說,台方可以講清楚“台獨”最多可以打到什麼程度,陸方可以講清楚“戰爭”最多可以打到什麼程度,兩邊把底線放在台面上講,不是壞事。
中評社:我嘗試理解您的說法,民進黨內部有一股力量勸說賴清德,但他們的主張是“民進黨可以打抗中牌,但不能打得太過”,但從大陸角度看,“抗中牌”沒必要、也不應該。
李華球:大陸相對台灣那麼大,我認為應該放寬心胸,主動向台灣示好。所謂“讓”不是退,而是為“進”。歷史上,大國每次的“讓”實際上是在前進,而小國的“進”未必是前進。
中評社:也就是說,大國更容易創造戰略回旋空間,小國更容易發生冒進主義,把自己的戰略空間壓縮?
李華球:我補充一點,小國看似前進,實際上是在做退讓和轉進做準備。
中評社:當時賴清德談“併購論”後,大陸方面並沒有正面批判,而是表示歡迎與台灣各界就國家統一展開協商對話。
李華球:談到統一,如果是以戰爭方式完成,結局一定很慘痛。但是,台灣人並不完全排斥(贊成或反對皆有)“融合統一”,只是現在很多人還不表態,但並不意味著他們內心沒有這樣的想法。他們會認為,大陸這麼強大,打下台灣一點都不難。但如果真的打了,都什麼都沒有了。
“融合統一”是雙方可以談條件的,比如可以保留什麼、怎樣不會造成傷害,也就是給台灣人留一條生路。
如果沒有“融合統一”、只剩武力和戰爭的選項,歐美和日本還是會集合起來站在台灣背後,這樣一來,大陸會從面對一個台灣,到面對一群國家。如果大陸領導人夠聰明,怎麼會願意造成這個局面?
中評社:台灣和西方相互靠近組成一條戰線,這看起來是蔡英文任內8年從事的工作。
李華球:確實有這個影子。特朗普幾天前提到,大陸在他任內不會對台灣動手,我認為這句話不是宣傳、而是特朗普的“招式”,意在逼迫大陸對此做出回應。大陸有兩種回應方式,一種是明確否認、一種是不置可否。
中評社:特朗普一直喜歡交易,他真的把台灣視為一個交易籌碼嗎?
李華球:以特朗普個性而言,“台灣牌”其實不容易打,但我從關稅議題上聞到了交易的味道。比如,特朗普對目前許多國家的關稅都做出公開表態,唯獨沒有對台灣的關稅做出明確表態。我不確定他是否在觀察大陸的態度。
我建議,大陸可以本著關心台灣同胞的態度,直接告訴特朗普,美國不能對台灣施加過高關稅,這樣會讓台灣人沒飯吃、無法生存。畢竟台灣人最關心的還是吃飯和工作。當台灣人看到,大陸在幫台灣關心這些問題時,就不會對大陸產生排斥感,甚至產生親切感。
中評社:這裡與您剛才提到的台灣人不排斥統一的觀點串聯起來,廣義上看屬於“融合統一”的具體手段。回到剛才討論的話題,您的建議是,兩岸智庫具有代表性學者,一邊講清楚武力使用的邊界,一邊講清楚“台獨”意識形態操作的邊界,能否進一步闡述這個設想?
李華球:兩岸關係形勢已經惡化到這種地步,現在變得非常急迫了。衹有智庫學者之間的交流來不及了,三分之二是學者、三分之一是官員,官員以專家身份參加,這樣才有效。
中評社:這種形式,應該還是屬於“台面下”的閉門對話。
李華球:假如說有5次對話,可以前3次是閉門,後2次是公開。如果前3次對話有成果,雙方可以進一步探討,哪些可以繼續談、哪些可以做出決定、哪些問題需要帶回去討論,或者哪些需要釋放給各自社會內部,再舉行2次公開對話。
中評社:在這種接觸過程中,美國等外部勢力是否介入、導致破局?
李華球:會,所以至少前3次閉門對話,僅限兩岸雙方參與。但在之後的公開對話,如果有外國方面人士參與,我認為不是不可以。
中評社:這樣的安排,恐怕大陸無法接受。
李華球:就是因為“不能接受”的事情太多了,所以形勢才越來越壞、越來越急。現在的形勢是既危險、又急迫。換句話說,兩岸現在一觸即發,撞針還沒發出去,只要碰到一個事件,就很麻煩了。
中評社:您對當前兩岸形勢確實非常憂慮。
李華球:因為我一直以來都很憂慮。但是危機並非沒有轉機,所以我再次建議,假如大陸領導人以大心胸、大格局告訴特朗普,不要給台灣那麼高的關稅,讓台灣老百姓有飯吃、有工作,這樣一來,美國就無法挑撥台灣和大陸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