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張萌答中評:賴清德“終戰說”背離人民史觀

2025-08-30 00:59:49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暨台灣研究所副教授張萌(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8月30日電(記者 段曉魯)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暨台灣研究所副教授張萌接受中評社採訪表示,賴清德刻意迴避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的歷史事實,以“終戰”取代“戰敗投降”,具有明顯的政治意涵。此番言論一出即引發台灣社會強烈不滿,招致各方質疑和批評。究其原因,賴清德完全背離人民史觀,心中衹有政治私利,沒有台灣人民。

  一是兜售“終戰史觀”和歷史虛無,傷害台灣人民的民族情感。賴清德將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稱為“終戰紀念日”,大談歐戰勝利,對抗戰勝利、日本投降諱莫如深。他還借機操弄“台獨史觀”,刻意迴避海峽兩岸中國人民共同抗日的歷史事實,將台灣光復與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歷史割裂開來,站在侵略者的立場上,不顧台灣人民的歷史傷痛,完全喪失民族立場。

  二是鼓噪“民主對抗威權”虛假敘事,枉顧台灣人民的民生與福祉。賴清德大肆行銷“抗中謀獨”謬論,暗指兩岸“政權對立”,污蔑中國大陸為“侵略者”,叫囂“團結必勝、侵略必敗”,要求台灣民眾“必須團結起來”,“挫折任何擴張、侵略的野心”。賴清德為攫取個人政治私利,不顧台灣同胞求和平、求發展的夙願,強行將其綁上由民進黨一手打造的“台獨”戰車,充當“台獨炮灰”。

  三是借助歷史推動日台“價值外交”,抹煞台灣人民的鮮血與屈辱。賴清德特別提到近期台駐日代表首次獲邀參加廣島、長崎紀念活動,聲稱這是“民主國家”間的友誼和團結。賴清德弱化戰爭責任,無視日據時期殖民者的野蠻統治和殘暴鎮壓,以及台灣同胞浴血奮戰的巨大犧牲,企圖用“民主價值”橋接歷史分歧,以親日媚日歷史敘事爭取日本對台安全支持,強化日台戰略同盟。

  張萌表示,台灣光復是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民族團結奮鬥的結果,是兩岸中國人50年抗戰勝利的共有成果,也是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台灣人民浴血抗戰50年,為中國人民抗戰勝利做出巨大犧牲。1895年4月,日本侵略者迫使戰敗的清政府通過《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條約簽訂當天消息即傳到台灣,全台震駭、山河失色,台灣民眾誓死抗日保台,反割台鬥爭隨即在全台波瀾壯闊地展開。短短5個月間,台灣人民以血肉之軀對抗日軍的堅甲利兵,歷經數百次戰鬥,殲滅日軍一萬多人,是甲午戰爭中日軍死亡人數四倍之多,日本皇室代表、北白川能久中將、陸軍少將山根信成等高級將領紛紛拋屍台灣。在日本殖民台灣50年中,從“台灣民主國”、黑旗軍、“台灣三猛”,到林圮埔事件、苗栗起義、霧社大起義,再到台灣同化會、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灣共產黨,台灣同胞前僕後繼,抗日、反日的革命行動從來沒有停止過。據不完全統計,台灣抗日犧牲人數多達50萬以上。

  其次,50年抗戰是兩岸中國人共有的歷史記憶,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紀念。在50年抗戰歷程中,祖國大陸從沒有忘記台灣同胞。清政府被迫割台之初,朝野紛紛上書諫阻,最終引發“公車上書”;南京臨時政府、北洋政府多次對外交涉,要求將台灣歸還中國;孫中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等始終為台胞抗日提供支持和幫助;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時刻鼓舞著台灣同胞的抗日精神。與此同時,台灣青年紛紛奔赴祖國大陸參加五四運動等革命鬥爭;台灣抗日將軍李友邦組建“台灣義勇隊”及“台灣少年團”,直接到祖國大陸參加抗日活動。如果說“十四年抗戰”是要充分肯定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各派抗日力量的局部抗戰,50年抗戰則是肯定台灣人民為中國抗戰勝利做出的巨大犧牲,是兩岸中國人共同抗日的勝利成果。

  再次,50年抗戰勝利奠定日本投降基礎,確認台灣光復的正當性。1937年七七事變成為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由此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941年12月9日,國民政府發布對日宣戰布告,昭告“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關係者,一律廢止”,這其中當然包括《馬關條約》有關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之內容。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政府發表《開羅宣言》,聲明“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通過《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9月,日本簽署投降書,承諾履行《波茨坦公告》。10月25日,國民政府宣告“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並在台北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因此,從歷史事實看,台灣光復是中國抗戰勝利的結果,這是不容置喙的。

  最後,國際法文件明確台灣地位歸屬,構建戰後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石。《開羅宣言》第一次在國際層面確認台灣應回歸中國,《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文件明確日本的戰爭責任,要求日本歸還占領的領土,包括台灣及澎湖列島,體現國際社會對中國抗戰貢獻的認可,也印證了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的重要成果之一。這些國際法文件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事業的重要成果,是由多國共同發表並在戰後實踐中執行的,與《日本投降書》一起形成了連續、穩定的法律鏈條,為戰後亞太地區領土主權調整奠定了基本框架,構建了戰後亞太國際秩序的法律基石,尤其是在台灣地位歸屬上,成為我方主張台灣主權的重要歷史和法律依據。

  張萌談到,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和台灣光復80周年是全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80年前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勠力同心,付出巨大犧牲,不僅用生命和鮮血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也為世界和平做出巨大貢獻。九三閱兵則展示了全體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偉大成果,傳遞出中國人有能力、有信心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張萌稱,在歷史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曾經兩次合作,第二次國共合作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核心,共同開展抗日戰爭,並最終取得抗戰勝利。邀請國民黨抗日老兵參加九三閱兵,是對其歷史貢獻的尊重與肯定,也展現出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是兩岸中國人共有的歷史記憶,值得兩岸同胞共同紀念。

  張萌說,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任何美化殖民歷史、歪曲抗戰史實的行徑都是自取其辱,任何挑戰戰後國際秩序、企圖分裂國家主權的圖謀都終將覆滅。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