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中評深度:彭韜析“台獨史觀”之謬

2025-08-26 00:14:43
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彭韜(中評社資料照)
  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記者 海涵)賴清德8月15日發表所謂紀念文章,全文避談抗戰勝利。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韜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指出,賴清德上述言論是對歷史真相的公然篡改、對民族情感的嚴重傷害,更是為“台獨”分裂圖謀服務的政治操弄。

  彭韜分析了賴清德不敢面對抗戰史實的根本原因:賴一切言行都是為了割裂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歷史事實恰恰是“台獨”的最大障礙,所以他才會處心積慮地迴避、歪曲這段歷史。

  彭韜進而指出,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指引——兩岸同胞唯有銘記共同歷史、堅守民族大義,才能在維護國家統一的道路上凝聚共識、行穩致遠。

  彭韜是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研究專長為兩岸關係、台灣史、台灣政黨選舉及港澳台問題研究。

  賴“終戰說”是對歷史本質的系統性扭曲

  中評社:賴清德8月15日在社交平台發表所謂紀念文章,全文避談抗戰勝利,僅以“終戰”代替,只字未提對日抗戰,亦未出現日本戰敗投降等字眼。賴清德的“終戰說”有哪些荒謬之處?

  彭韜:賴清德8月15日以“終戰”替代“日本戰敗投降”,是一種歷史虛無主義,是刻意迴避抗戰勝利以及對日抗戰的核心史實,這一言論絕非單純的措辭問題,而是對歷史本質的系統性扭曲,其荒謬性體現在五個關鍵維度:

  其一,刻意模糊歷史性質,淪為侵略敘事的附和者。“終戰”一詞源自日本右翼對二戰的歪曲表述,本質是迴避日本侵略戰爭的非正義性,將侵略行為輕描淡寫為“戰爭的結束”,以掩飾其給亞洲人民特別是中國人民造成的巨大災難。賴清德用“終戰”代替“日本戰敗投降”,避而不談中國人民14年艱苦抗戰的歷史,淡化日本侵略和掩蓋了日本侵略中國的本質,是對歷史事實的歪曲抹黑。

  其二,割裂台灣與祖國的歷史聯結,為“台獨”史觀鋪路。台灣光復是中國抗戰勝利的直接成果,1943年《開羅宣言》明確“台灣應歸還中國”,1945年《波茨坦公告》和日本投降書對此予以確認,這是台灣重回祖國懷抱的法律依據與歷史根基。賴清德避談抗戰勝利,既割裂台灣光復與民族解放戰爭的因果關聯,又刻意淡化台灣與祖國的歷史聯繫,試圖製造“台灣與大陸無關”的虛假認知,本質是為“台獨”分裂圖謀構建歷史謊言——若無全體中華兒女的抗戰勝利,台灣仍將處於日本殖民統治之下,所謂“紀念”便失去根本前提。

  其三,背叛民族共同記憶,踐踏歷史正義。抗日戰爭中,台灣同胞從未缺席,從李友邦組建台灣義勇隊馳騁大陸戰場,到霧社事件展現的反殖民精神,兩岸同胞共同用鮮血與犧牲鑄就了抵禦外侮的民族史詩。賴清德對這一切刻意沉默,是對全體中華兒女歷史記憶的公然背叛。8月15日對兩岸同胞而言是銘記犧牲、致敬抗爭的莊嚴時刻,而非模糊是非的“終戰紀念日”,這種對民族集體記憶的篡改,本質是對歷史正義的踐踏。

  其四,暴露媚日“謀獨”的政治本質。賴清德的“終戰說”是其長期媚日行徑的延續,本質服務於“倚外謀獨”的政治算計。在涉及台灣核心利益的事件中,其迴避態度與對“終戰”表述的刻意使用形成呼應,實質是通過迎合日本的歷史敘事,換取外部勢力對“台獨” 的默許,將台灣的安全與發展捆綁於外部勢力,置民族利益於危險境地,分裂圖謀清晰可辨。

  其五,背離國際社會的歷史共識。日本作為二戰侵略方戰敗投降,是國際社會通過《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文件確立的共識,構成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基礎。賴清德以“終戰”模糊這一史實,實質是否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成果,與國際公認歷史結論直接衝突,暴露其為推進“台獨”而挑戰國際正義與秩序的險惡用心。

  賴清德的“終戰說”及其背後的一系列荒謬行徑,本質上是對歷史真相的公然篡改、對民族情感的嚴重傷害,更是為“台獨”分裂圖謀服務的政治操弄,其妄圖割裂台灣與祖國的歷史聯繫、依附外部勢力破壞國家統一的用心昭然若揭。

  面對賴清德的挑釁,兩岸同胞必須深刻認清: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的核心組成部分,這一屬性具有不容置疑的歷史必然性與法理權威性,任何外部勢力都無權置喙干涉。而那些試圖歪曲二戰歷史真相、挑戰中華民族大義的卑劣行徑,本質上是與歷史正義為敵、與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為敵,從其滋生之日起就注定了被歷史唾棄的結局。

  賴清德的“終戰說”及其背後的一系列操作,正是這種錯誤行徑的集中體現。但歷史的鐵律早已昭示,任何分裂國家的圖謀、任何對歷史的篡改,都無法撼動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更阻擋不了中華民族走向統一的歷史進程。兩岸同胞唯有堅定站在歷史正義一邊,共同捍衛民族記憶與國家主權,才能讓此類挑釁行徑徹底失去生存土壤。

  歷史事實是“台獨”最大障礙 賴處心積慮迴避

  中評社:除了提出所謂“終戰說”,今年5月,賴清德還大肆慶祝“歐戰勝利”並專門發表講話,刻意強調“歐戰勝利”,忽略中華民族抗戰勝利。在您看來,賴清德緣何不敢面對抗戰史實?

  彭韜:賴清德刻意強調“歐戰勝利”卻迴避中華民族抗戰勝利,其不敢面對抗戰史實的本質,源於“台獨”分裂圖謀與歷史認知的扭曲,這可以從三個層面深入剖析:

  從歷史邏輯看,抗日戰爭的勝利與台灣光復存在直接的因果關聯——正是中國人民的艱苦抗戰終結了日本的殖民統治,使台灣重回祖國懷抱。這一史實是“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鐵證,而賴清德的“台獨”立場決定了他必須割裂這種歷史聯繫。若承認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就等於承認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歷史必然性,這與其一以貫之的“台獨”主張形成根本衝突。因此,他只能通過選擇性忽視,試圖將台灣從中國的歷史敘事中剝離,為“台獨”尋找虛假的歷史依據。

  從政治本質看,賴清德的行徑是“倚外謀獨”策略的體現。他刻意突出“歐戰勝利”,實則是想將台灣的歷史命運與外部勢力捆綁,淡化中國作為抗戰主體的歷史地位。同時,迴避抗戰史實也是其媚日傾向的必然表現——日本是 “台獨” 勢力試圖依附的外部力量之一,而正視抗戰中日本的侵略罪行、承認中華民族的勝利,會觸及其所依附勢力的歷史敏感點,破壞其“謀獨”布局。這種對歷史的選擇性取舍,本質上是便於與相關國家(尤其日本)保持更“友好”敘事與互動。也是為了換取外部勢力對“台獨”的默許,是典型的分裂主義政治投機。

  從認知操控看,賴清德試圖通過扭曲歷史敘事消解民族認同。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來源,兩岸同胞在抗戰中共同付出的犧牲與奮鬥,是民族情感聯結的重要紐帶。賴清德迴避這一史實,就是想弱化台灣民眾的民族意識,切斷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為“台獨” 史觀鋪路。賴清德的邏輯很明確:他通過刻意強調與大陸不同的歷史敘事,把關注點放在“歐戰”層面而非“中華民族抗戰”,意圖塑造島內“主體化”歷史記憶、為弱化與大陸的歷史連帶提供話術基礎,從而服務於其政治身份塑造。而且衹有讓台灣民眾忘記與大陸同屬一個民族、共同抵禦外侮的歷史,才能讓“台獨”的分裂主張獲得生存空間。

  總而言之,賴清德不敢面對抗戰史實,根本原因就是其“台獨”分裂本質決定的——他的一切言行都是為了割裂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而歷史事實恰恰是“台獨”的最大障礙,所以他才會處心積慮地迴避、歪曲這段歷史。但歷史不容篡改,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事實,以及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偉大意義,早已鐫刻在歷史豐碑上,任何分裂勢力的扭曲和迴避,都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民進黨以“媚日”服務其分裂圖謀

  中評社:島內有輿論批評民進黨“媚日”,在您看來,民進黨“媚日”基因從何而來?

  彭韜:民進黨所謂的“媚日”基因,並非偶然形成,而是與其歷史脈絡、政治立場以及現實利益算計深度綁定的產物,需要從歷史經緯和現實邏輯中去剖析:

  首先,從歷史根源看,民進黨在發展過程中,其部分早期成員與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皇民化”殘餘勢力存在思想和人事上的淵源。台灣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曾遭受長達50年的殖民壓迫,日本通過“皇民化運動”試圖磨滅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培養對日本的依附性。而民進黨早期一些骨幹,其家族或自身經歷與這一時期的殖民影響存在關聯,這種歷史烙印使得他們在對待日本的態度上,天然帶有對殖民歷史的扭曲認知,甚至將殖民統治美化為“現代化啟蒙”,這種對歷史的錯位認知為“媚日”埋下了伏筆。

  其次,從政治本質看,“台獨”與“媚日”存在內在邏輯勾連。“台獨”勢力的核心訴求是分裂國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然尋求外部勢力的庇護,日本因其與台灣的歷史糾葛和現實地緣政治考量,成為其重要拉攏對象。為了換取日本的所謂“支持”,“台獨”勢力必然要在歷史認知、現實利益等方面迎合日本,甚至不惜犧牲民族尊嚴。例如,他們刻意淡化日本侵略歷史,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暴行選擇性遺忘,本質上就是通過“媚日”換取分裂活動的外部空間,這種政治投機導致“媚日”成為其分裂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再者,從現實利益看,民進黨當局在經濟、安全等領域對日本存在一定的依附性,這也加劇了其“媚日”傾向。在經濟上,台灣與日本存在密切的貿易往來,電子信息、精密製造等產業依賴於日本的技術和市場;在安全上,民進黨當局試圖將日本納入其所謂的“安全網絡”,幻想借助日本對抗大陸。這種現實利益的依附關係,使得民進黨在處理對日關係時,往往採取妥協、迎合的態度,甚至在涉及民族利益的問題上(如歷史認知、釣魚島主權等)放棄原則,以換取日本的“善意”回應。

  此外,民進黨長期推行“去中國化”教育,刻意割裂台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繫,同時美化日本殖民統治,這種歷史敘事的扭曲,不僅塑造了部分台灣民眾的錯誤歷史觀,也讓民進黨自身的“媚日”傾向獲得了一定的社會土壤。他們通過修改教科書、淡化抗戰歷史、強化所謂“日台共同記憶”等方式,不斷強化對日本的親近感,本質上是為“台獨”分裂活動構建思想基礎,而“媚日”正是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總的來說,民進黨的“媚日”基因,是歷史遺留影響、“台獨”政治本質、現實利益依附以及錯誤歷史敘事共同作用的結果,其核心目的始終是服務於分裂國家的圖謀。但歷史早已證明,任何依附外部勢力、背叛民族利益的行為,最終都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也必然遭到全體中華兒女的堅決反對和唾棄。

  民進黨構建“台獨”史觀是一場危險的“歷史認知改造”

  中評社:民進黨歪曲混淆歷史,妄圖構建“台獨”史觀,這會給台灣社會、台灣青年帶來哪些危害?

  彭韜:“台獨史觀”並非是一種學術話語體系,而是打著學術旗號的學理謬論和政治操作。它以“台灣主體性”和“去中國化”為核心要義,與“台獨”行徑共存共生,妄圖抹殺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割裂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關係,將“台灣人”和“中國人”對立起來,圖謀構建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的合法性、正當性、必要性。

  “台獨史觀”將台灣社會塑造成“被壓迫者”,煽動“本省人”與“外省人”對立,甚至將閩南文化、客家文化與中華文化割裂。例如,民進黨將閩南語改稱“台灣台語”,試圖切斷與大陸及福建的文化臍帶。這種操弄導致台灣社會陷入統“獨”意識形態對抗,加劇政治極化。

  民進黨處心積慮歪曲歷史、構建“台獨”史觀,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危險的“歷史認知改造”,其對台灣社會尤其是青年群體的危害是全方位、深層次的,具體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看:

  第一,撕裂歷史記憶,消解民族認同的根基。歷史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血脈,台灣青年對自身歷史的認知,直接決定著他們的民族歸屬感。民進黨通過修改教科書、刻意淡化台灣與大陸共同的抗戰歷史、抹去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法理與史實依據,甚至將日本殖民統治美化成“現代化啟蒙”,本質上是在切斷台灣青年與中華民族的歷史聯結。當青年一代對 “我是誰、從哪裡來”的歷史根脈產生困惑,民族認同的基石就會被侵蝕,這正是“台獨”勢力最想達到的目的——讓台灣青年在精神上“脫中國化”,成為其分裂圖謀的“土壤”。

  第二,製造社會對立,加劇台灣內部的撕裂。歷史認知的分歧必然引發社會價值觀的衝突。民進黨構建的“台獨”史觀,刻意將台灣社會的歷史記憶與大陸切割,甚至製造“對立敘事”,比如將兩岸共同的抗戰歷史窄化為“台灣本地的抵抗”,忽視大陸作為抗戰主戰場的決定性作用。這種扭曲的歷史觀,會讓台灣青年在認知上產生“疏離感”,甚至被誤導為 “兩岸歷史無關”,進而加劇台灣社會內部在國家認同、民族情感上的分裂。近年來,台灣社會在“統獨”議題上的對立加劇,年輕人中出現的“歷史認知混亂”,與民進黨長期的“歷史篡改”有著直接關聯。

  第三,誤導青年未來,讓台灣陷入發展困境。歷史認知決定現實選擇,“台獨”史觀所描繪的“台灣獨立”圖景,本質上是脫離歷史與現實的虛幻泡沫。民進黨通過歪曲歷史,讓台灣青年誤以為“台灣可以脫離大陸而存在”,忽視兩岸在歷史、文化、經濟上的不可分割性,這會嚴重誤導青年的人生選擇和台灣的發展方向。如在經濟上,忽視大陸作為台灣最大市場的事實,盲目追隨“去中國化”的產業政策,最終損害的是台灣青年的就業和發展機會;在安全上,被“倚外謀獨”的敘事裹挾,忽視“台獨”必然引發的地緣風險,讓台灣青年面臨不必要的安全威脅。更嚴重的是,當青年被灌輸“分裂有理”的錯誤觀念,會逐漸失去對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認同,最終淪為“台獨”勢力綁架台灣未來的“棋子”。

  總的來說,民進黨構建“台獨”史觀,不是在“保護台灣歷史”,而是在綁架台灣的歷史記憶,犧牲台灣青年的未來,為其分裂圖謀服務。但歷史的真相不會被永遠掩蓋,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台灣青年會主動探尋真實的歷史,認清“台獨”史觀的荒謬性,這才是台灣社會走出歷史認知迷霧、實現健康發展的根本所在。

  以史實為武器、以交流為紐帶 合力應對“台獨史觀”危害

  中評社:兩岸有識之士應該如何合力應對“台獨史觀”危害?

  彭韜:應對“台獨史觀”的危害,需要兩岸有識之士以歷史事實為根基,從認知建構、情感聯結、實踐行動等多維度形成系統性合力,具體可從四個層面著力:

  首先,在歷史研究與史料傳播層面深化協作。“台獨史觀”的核心是對史實的篡改與歪曲,破解其謬誤的關鍵在於用扎實的史料構建完整的歷史鏈條。兩岸歷史學者、檔案工作者應加強合作,系統整理兩岸共有的抗戰史料、台灣光復檔案、兩岸民間交流文獻等,比如共同編纂《兩岸抗戰史料匯編》《台灣光復歷史文獻集》等權威資料,通過嚴謹的學術考證,釐清“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脈絡,尤其是明確抗日戰爭勝利與台灣光復的直接因果關係。

  同時,可聯合舉辦學術研討會、歷史文物展等活動,將這些史料以可視化、通俗化的方式呈現給兩岸民眾,用連橫先生撰寫《台灣通史》堅守民族立場、台灣同胞在淞滬會戰中浴血奮戰等具體人物故事,讓抽象的歷史變成可感知的記憶,讓“台獨史觀”在鐵證面前不攻自破。

  其次,在教育領域推動歷史認知的正本清源。“台獨史觀”對青年的侵蝕,很大程度上通過教科書等教育載體實現。兩岸教育界、文化界有識之士應積極行動。一方面,支持島內有識之士反對民進黨“去中國化”教育改革,聲援他們守護正確歷史教材的努力;另一方面,主動開展面向兩岸青年的歷史教育合作,比如共同開發歷史研學課程,組織台灣青年重走抗戰遺址、參觀台灣光復相關紀念館,讓他們親身感受歷史現場的厚重。

  此外,還可利用新媒體平台,製作短視頻、紀錄片等內容,用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兩岸共同的歷史故事,重建青年對民族歷史的正確認知。

  再者,在社會輿論層面營造抵制“台獨史觀”的共識。“台獨史觀”的傳播依賴於對輿論場的操控,兩岸有識之士需共同發聲擠壓其生存空間。兩岸媒體可加強合作,開設專欄、專題節目,揭露“台獨史觀”的荒謬之處,報導兩岸民眾守護歷史真相的行動;文藝工作者可創作反映兩岸共同歷史記憶的作品,如影視劇、話劇、歌曲等,用藝術的力量喚醒民族情感;民間團體則可組織跨兩岸的紀念活動,如共同紀念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等,讓兩岸民眾在參與中強化對共同歷史的認同。

  同時,要支持島內有識之士的正義之舉,當民進黨修改教科書、淡化歷史時,兩岸共同聲援島內教育界、家長的抗議行動,在輿論上形成“歷史不容篡改”的強大聲勢。

  最後,在青年交流中厚植民族認同的根基。青年是“台獨史觀”試圖拉攏的主要群體,也是抵制其危害的關鍵力量。兩岸有識之士應推動更廣泛、更深入的青年交流,除歷史主題的活動外,還可拓展到文化、科技、教育等多個領域,讓台灣青年在與大陸同齡人的互動中,切身感受兩岸文化同源、血脈相連的事實。比如組織兩岸青年共同參與傳統文化傳承項目、開展創新創業合作等,在實踐中打破“台獨史觀”製造的隔閡與偏見,讓青年一代從內心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

  說到底,“台獨史觀”的本質是“精神分裂”的歷史敘事,既違背史實,也背離人心。而應對“台獨史觀”的危害,是一場守護歷史真相、捍衛民族認同的鬥爭。兩岸有識之士的合力,本質上是用真相對抗謊言、用聯結對抗割裂、用共識對抗分裂。面對“台獨史觀”的侵蝕與蔓延兩岸有識之士唯有秉持民族大義,以史實為武器,以交流為紐帶,形成上下聯動、內外協同的合力,才能徹底粉碎“台獨”勢力的歷史謊言,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築牢歷史與人心的根基。這既是對歷史負責,也是對兩岸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未來負責。

  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 致敬歷史、指引未來

  中評社: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紀念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對於兩岸關係有何重要意義?兩岸應從中汲取哪些歷史智慧?

  彭韜: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緊密相連、一脈相承——正是因為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才徹底結束了日本對台灣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使台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紀念這兩個歷史性時刻,對兩岸關係的意義深遠,從中汲取的歷史智慧也尤為珍貴。

  從對兩岸關係的重要意義來看,至少有三個核心層面:

  第一,這是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法理事實的再確認。台灣被日本侵占,是近代中國積貧積弱、遭受列強侵略的歷史悲劇;而台灣光復,則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直接成果,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後國際秩序重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堅實的歷史、法律和國際共識基礎。紀念這兩個事件,就是要明確昭示:台灣的命運始終與祖國大陸緊密相連,無論是被侵略還是回歸,都是中國整體歷史的一部分。這一事實,是任何“台獨”勢力都無法篡改的,也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根本前提。

  第二,這是凝聚兩岸民族情感、強化共同記憶的重要紐帶。抗日戰爭中,兩岸同胞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無數台灣同胞回到大陸投身抗戰,大陸軍民也始終將收復台灣作為抗戰的重要目標。這種血脈相連的抗爭歷史,是兩岸共同的精神財富。紀念勝利與光復,就是要喚醒兩岸同胞對這段共同歷史的集體記憶,讓“我們都是中國人”的民族認同感在回望歷史中得到強化,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情感動力。

  第三,這是對“台獨”分裂勢力的嚴正警示。“台獨”勢力刻意割裂抗戰與光復的關聯,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統治,本質上是對歷史的背叛,也是對民族精神的傷害。紀念這兩個事件,就是要以歷史事實為武器,揭露“台獨”史觀的荒謬性,讓兩岸同胞尤其是青年一代看清分裂國家的行徑從來與民族利益背道而馳,也必然會被歷史所唾棄。

  從歷史中汲取的智慧,同樣值得珍視:

  其一,民族團結是抵禦外侮、實現復興的根本保證。抗戰時期,正是因為國共合作、全民族動員抗戰,才最終打破了“亡國論”的悲觀論調。台灣光復的歷史也證明,衹有祖國強大,台灣才能擺脫被殖民的命運。這啟示今天的兩岸同胞:無論存在多少分歧,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維護國家統一,始終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利益。兩岸唯有團結協作,才能在複雜的國際環境中維護共同利益,實現民族復興。

  其二,歷史真相不容篡改,維護歷史記憶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台獨”勢力試圖通過篡改教科書、扭曲歷史敘事來割裂兩岸聯繫,但歷史事實不會因謊言而改變。兩岸有識之士應當共同守護歷史真相,通過史料整理、學術研究、民間交流等方式,讓更多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瞭解真實的抗戰史、光復史,從歷史中堅定國家認同。

其三,以史為鑒,才能開創兩岸關係的美好未來。80年前,兩岸同胞用鮮血和犧牲換來了國家主權的完整;80年後的今天,維護國家統一、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是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兩岸應從歷史中認識到,分裂只會帶來災難,合作才能共贏;要讓年輕人理解戰爭的殘酷和和平的珍貴,避免歷史被工具化、身份政治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兩岸同胞理應攜手同行,讓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讓共同的未來更加光明。

  總之,紀念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不僅是對歷史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指引——兩岸同胞唯有銘記共同歷史、堅守民族大義,才能在維護國家統一的道路上凝聚共識、行穩致遠。

  九三閱兵宣示立場、凝聚民心、展示實力

  中評社:中國大陸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再過幾天將舉行勝利日大閱兵。今年93大閱兵有哪些重要意義?

  彭韜:第一,牢記歷史、紀念抗戰。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日。此次閱兵是對抗戰英烈的深切緬懷,也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莊嚴紀念,彰顯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的歷史貢獻,向世界表明: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第二,展示軍事力量,增強民族自信。閱兵將展示最新型國產主戰裝備,包括六代戰機、東風-41核導彈、無人作戰系統等,首次公開亮相的新裝備比例高,全面展現中國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成果以及軍事力量和形象,激發全民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第三,回應國際挑戰,維護戰後秩序。當前國際局勢動蕩,部分勢力試圖否定二戰歷史或挑戰戰後國際秩序。中國通過閱兵明確宣示:堅決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第四,深化國際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閱兵將邀請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內的49國領導人、17國軍隊方隊及10個國際組織負責人參會,創中國閱兵國際參與之最。通過強化與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軍事與政治合作,傳遞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定立場。

  第五,戰略威懾與外交博弈。在當前中美關係複雜以及兩岸關係緊張的背景下,閱兵不僅是對外部各種挑釁的戰略威懾,也是對島內“台獨”勢力發出了嚴重警告。通過展示實力與開放姿態,中國向世界傳遞“和平發展、但不畏強權”的清晰信號。

  綜上所述,2025年九三大閱兵不僅是一次歷史紀念,更是中國為世界和平發展注入了正能量,亦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宣示立場、凝聚民心、展示實力、塑造大國擔當的關鍵舉措。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