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馮琳語中評:賴終戰說背叛民族記憶

2025-08-25 00:15:03
馮琳(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 海涵)就賴清德用“終戰”替代抗戰,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馮琳8月21日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指出,賴清德上述言論是對歷史責任的偷換,是對民族記憶的背叛,是對殖民話語的迎合。

  馮琳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從事中美關係史、台灣史、冷戰史研究。

  賴清德8月15日在社交平台發表所謂紀念文章,全文避談抗戰勝利,只字未提對日抗戰,亦未出現日本戰敗投降等字眼,僅以“終戰”代替。

  對於賴清德所謂“終戰說”,馮琳認為,賴清德刻意迴避“抗戰勝利”,以“終戰”替代“日本戰敗投降”,這是偷換概念,是對歷史的歪曲。“終戰”一詞掩蓋了侵略與反侵略、正義與非正義的本質差別,把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與中國付出巨大犧牲取得勝利混為一談,否認中華民族的抗戰功績,淡化日本的侵略罪責,是荒謬的。

  馮琳分析,賴清德上述言論荒謬處有三:第一,他用“終戰”掩蓋軍國主義者的侵略罪行,這是對歷史責任的偷換;第二,他否認了中華民族的勝利與犧牲,把先烈的抗戰功績抹掉,這是對民族記憶的背叛;第三,他附和日本殖民史觀,把台灣切割出中華民族抗戰史之外,好像台灣只是“戰爭結束的被動接受者”,這是對殖民話語的迎合。

  除了提出所謂“終戰說”,今年5月,賴清德還大肆慶祝“歐戰勝利”並專門發表講話。馮琳說,賴清德高調紀念“歐戰勝利”,卻對中華民族的抗戰勝利保持沉默,他不是不知史實,而是不敢面對真相。他不提中華民族抗戰,也完全迴避“台灣抗戰”“島內抗日”等事實。

  馮琳分析,賴清德之所以不敢面對抗戰史實,原因有四:第一,一旦承認抗戰史實,就必須承認台灣抗日是中華民族共同抗戰的一部分,這與賴清德鼓吹的“台獨史觀”直接衝突。

  第二,賴清德通過否認中華民族抗戰、迴避台灣光復,製造“台灣與抗戰無關”的虛假敘事,在潛移默化中誤導台灣青年,讓他們失去對民族抗戰記憶的認同,在思想上削弱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第三,賴清德將台灣描繪為“旁觀者”,削弱台灣與中國整體歷史命運的聯繫,為推動“台獨”或“去中國化”提供敘事基礎。

  第四,賴清德在講話中強調台灣與日本“像家人一樣”的關係,不願傷害“家人”,刻意迎合日本,淡化日本的侵略責任;同時高舉“民主”旗號、製造“民主對抗威權”的敘事,本質是向外部勢力示好,以服務於其政治利益。

  賴清德所謂“終戰說”招致島內各界批評,有輿論批評民進黨“媚日”。馮琳剖析了民進黨“媚日”基因的來源:第一,是歷史遺留。台灣長期被日本殖民統治半個世紀,部分社會精英和文化習慣深受日本影響,這在思想和認同上留下痕跡。

  第二,是站隊所謂“民主陣營”的需要。民進黨為了強化“去中國化”,塑造“對抗威權”虛假敘事,主動迎合日本及美西方,將其塑造成“文明依附對象”或“戰略夥伴”。

  第三,現實處境加深了這種傾向:由於民進黨當局堅持“台獨”路線,兩岸關係緊張、國際環境複雜,這使民進黨在政治、安全等方面似乎面臨壓力,因此通過迎合日本來緩解困境、鞏固統治地位,成為其政治策略的一部分。實際上這是其分裂國家的錯誤選擇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馮琳認為,民進黨通過歪曲歷史、迴避中華民族抗戰勝利的事實,刻意構建“台獨”史觀,這對台灣社會和青年造成嚴重危害。

  首先,這種做法割裂兩岸共同歷史,淡化中華民族在抗戰中的巨大犧牲與貢獻,削弱台灣民眾的民族認同,加深社會分裂。

  其次,它誤導青年對歷史的認知,使他們難以瞭解真實歷史,形成文化斷層與身份迷失。賴清德用“終戰”替代“日本戰敗投降”,美化日本殖民統治,弱化抗戰意義,可能削弱青年民族自豪感。

  第三,刻意強調“歐戰勝利”而忽視中華民族抗戰,挑動兩岸對立情緒,增加區域緊張,嚴重威脅台灣安全。長期灌輸此類史觀,青年容易喪失對兩岸和平與共同發展的信心,最終損害台灣的未來。

  馮琳建議,兩岸有識之士應攜手應對“台獨史觀”的危害,通過加強歷史教育、普及真實抗戰史,強化青年民族認同;利用媒體與文化平台揭示歷史真相,反駁歪曲敘事;推動兩岸學術、文化與青年交流,讓青年切身體會共同歷史與文化;支持政策與民間合作,保護抗戰文化與公共記憶;同時培養青年批判思維,使其能夠獨立辨別歷史真偽,從而在理性認知與民族自豪感中抵禦錯誤史觀的侵蝕,共同守護中華民族的歷史尊嚴與兩岸融合發展。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台灣光復80周年。馮琳指出,紀念這兩個重大歷史事件,有助於深化兩岸同胞的歷史認同,彰顯中華民族抵禦外侮、實現國家統一的光輝歷程;鞏固“一個中國”的法理與歷史基礎,推動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同時展示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定立場,增強國際社會對中國維護歷史正義的理解與支持。

  馮琳說,歷史告訴我們: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來自自身努力,而非外部恩賜。抗戰勝利和台灣光復充分表明,中華民族的自由、獨立與統一,是靠全國人民的浴血奮戰和長期抗爭取得的,而非任何外部勢力的施舍或恩賜。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統一必須依靠自身力量,增強自信心和責任感。

  馮琳表示,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不僅是歷史事件,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堅韌不拔、英勇奮鬥的精神。當前仍有人選擇遺忘歷史,甚至企圖歪曲、否定歷史事實,這更提醒兩岸同胞要攜手守護共同的歷史記憶,弘揚愛國主義精神,讓歷史真相成為增強民族認同、凝聚團結力量的重要紐帶,為推動兩岸關係融合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持久動力。

  中國大陸隆重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再過幾天將舉行勝利日大閱兵。馮琳表示,今年全國鄭重紀念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周年,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在當前國際局勢複雜、地區安全環境敏感的背景下,美國及其盟友在亞太、歐洲和中東等地頻繁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強化聯合行動能力,提升應對潛在衝突的準備;同時,日本國內部分政治勢力對侵略歷史輕描淡寫,靖國神社參拜、教科書修訂等敏感議題仍引發爭議,並在台灣問題上推動“准外交化”舉措。這些因素凸顯了銘記歷史、警示現實的必要性。

  她指出,通過紀念抗日戰爭的勝利,我們回顧中華民族在抵禦外來侵略中所經歷的艱辛歷程,弘揚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彰顯了維護國家主權和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在此背景下,九三大閱兵不僅是對偉大抗戰勝利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更是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莊嚴宣示。通過展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最新成果,彰顯了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和戰略能力,有力表明:任何企圖干涉中國內政或挑戰國家統一的行為,都動搖不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與國家利益的鋼鐵意志,阻擋不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堅定步伐。

  “此外,九三閱兵還具有多重戰略和社會功能。”馮琳說,大閱兵是國家軍隊現代化成果的集中展示,反映信息化作戰能力、聯合行動水平及先進裝備發展,增強國防威懾力和戰略自信;閱兵強化民族凝聚力和社會認同感,通過集中展現國家力量和團結精神,激發公民的國家榮譽感和責任感;閱兵在國際舞台上傳遞明確的戰略信號,向世界展示中國既堅持和平發展,又具備自我防衛能力,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此外,這一活動還具有歷史教育價值,通過生動儀式讓公眾特別是青年理解抗戰歷史的重要性,防止歷史虛無主義蔓延。

  馮琳認為,此次閱兵不僅是軍事實力的集中展示,更是歷史記憶、民族精神與國家戰略的深度融合,是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莊嚴宣示,充分體現了中國在新時代背景下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的堅定擔當。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