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朱衛斌(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8月25日電(記者 盧哲)針對賴清德8月15日發表的所謂紀念文章,中山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朱衛斌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賴的言論行為不僅違背歷史事實與民族大義,更印證了“台獨”勢力甘當外部勢力棋子的本質。他強調,賴清德的錯誤史觀危害極大。“媚日史觀”與親日倚美路線,本質上是以政治私利綁架台灣前途,終將把台灣推向危險境地。
朱衛斌,中山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台灣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台灣問題及中美關係史等。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台灣光復80周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0周年紀念日。賴清德8月15日在社交平台發表所謂紀念文章,全文避談抗戰勝利,僅以“終戰”代替,只字未提對日抗戰,亦未出現日本戰敗投降等字眼,招致各方質疑和批評。
朱衛斌在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指出,賴清德的有關言論反映其二戰史觀嚴重扭曲,同時又包藏禍心。所謂“終戰”之說,來源於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的《終戰詔書》,該詔書既沒提到“投降”,也沒承認“戰敗”,只是隱喻戰爭結束。該詔書對日本發起的侵略戰爭沒有絲毫反省悔罪之意,更沒有承認侵略中國的事實。
朱衛斌表示,賴清德在所謂“紀念文章”中使用“終戰”而非“抗戰勝利”或“日本投降”等表述,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其一是迎合日本,服務“台獨”政治私利。“終戰”之說是典型的“媚日史觀”,企圖通過淡化日本殖民侵略罪行,以換取日本對“台獨”的政治支持。
其二是切割兩岸歷史聯結。台灣光復是抗日戰爭勝利的直接結果,而賴清德避談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試圖弱化台灣與大陸共同抗擊侵略的歷史記憶,割裂台灣同胞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為“台獨”史觀鋪路。
賴清德的有關言論引發島內輿論、兩岸同胞及國際社會廣泛譴責,朱衛斌認為,主要原因是:第一,歪曲歷史,背叛民族情感。抗日戰爭勝利是中華民族共同集體記憶,日本侵華(包括台灣)暴行導致數千萬同胞傷亡。賴清德以“終戰”措辭模糊侵略性質、淡化日本罪行,本質上就是與“日本侵略者”站在一起。其言行不僅褻瀆抗日先烈,更傷害台灣同胞的民族情感。
第二,暴露其“台獨”史觀與殖民遺毒。“終戰”之說與“殖民史觀”一脈相承,徹底暴露了賴清德對日本殖民統治的曖昧態度和“仇中反中”意識形態。
第三,危害國家主權與民族利益。“終戰”之說否認二戰勝利成果,挑戰戰後國際秩序,為“台獨”史觀鳴鑼開道,背叛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朱衛斌表示,賴清德的言論本質上是通過篡改歷史敘事,為“台獨”分裂行徑製造“合法性”,同時向日本輸送政治利益以換取支持。其行為不僅違背歷史事實與民族大義,更印證了“台獨”勢力甘當外部勢力棋子的本質,注定不得人心。
朱衛斌從史實的角度解析指出,台灣光復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成果,從歷史時間線和具體事實清晰可見:
甲午戰爭後,日本通過1895年4月17日的《馬關條約》強行割占台灣。二戰期間,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開羅宣言》明確要求“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國”。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9月2日日本投降條款表示,“接受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後來又有蘇聯參加的1945年7月26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台北舉行受降儀式,宣告“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這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完全勝利,日本軍國主義竊取中國領土的圖謀徹底破產。
朱衛斌表示,賴清德多次迴避抗日戰爭歷史、使用“終戰”表述,其行為背後存在以“媚日史觀”服務“台獨”政治訴求的意圖,危害極大。
朱衛斌認為,賴清德“媚日”之原因,其一是服務“台獨”政治訴求。其刻意不提對日抗戰等內容,目的是淡化日本侵略罪行,呼應民進黨當局長期推行的“去中國化”史觀,割裂台灣與中華民族的血脈聯繫。
其二則是為“倚日抗中”鋪路。賴清德企圖通過向日本右翼勢力輸誠,營造“台日共同價值觀”氛圍,換取日本對“台獨”的支持。
其三則是配合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打壓。朱衛斌提到,8月初,就在日本投降80周年之際,美國駐華使館竟聲稱美日共同結束了二戰,公然篡改歷史!賴清德的有關表態就是刻意淡化日本侵略史以鞏固美日台三方關係,共同對抗中國大陸。
朱衛斌強調,賴清德的錯誤史觀危害極大。首先它扭曲歷史真相,割裂民族認同。賴清德刻意迴避“台灣光復”和“抗戰勝利”,就是要否定台灣回歸祖國的法理與歷史事實,削弱台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
其次它助長日本右翼的囂張氣焰。淡化甚至無視日本的戰爭罪責,就是縱容鼓勵日本軍國主義餘孽,就是損害戰後東亞地區國際秩序的正義性。
第三,為“台獨”提供歷史文化上的合理性。這種“媚日史觀”扭曲歷史真相,將導致年輕世代對兩岸歷史連結的認知斷層,為“文化台獨”奠定社會基礎。
“賴清德不顧民族利益,完全倒向美日與大陸為敵,性質與漢奸、叛國賊無異。其言行將極大地加劇台海局勢動蕩,為兩岸關係發展帶來極大不確定性。賴清德自甘美日打壓遏制中國的馬前卒,必然會觸發大陸更強力反制。”朱衛斌說,《反分裂國家法》明確劃出紅線,賴清德的挑釁舉動只會導致台海兵凶戰危。“媚日史觀”與親日倚美路線,本質上是以政治私利綁架台灣前途。這種否認民族大義、破壞兩岸關係、依附外部勢力的行徑,終將把台灣推向危險境地。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隆重舉行紀念活動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國民黨抗日老兵將受邀參加相關活動。同時大陸也將舉行紀念台灣光復80周年大會。
朱衛斌表示,閱兵並邀請國民黨老兵參加,意義多重。最重要的是示強於敵,捍衛戰後國際秩序,促進統一。
戰後以來,日本不但沒有深刻反省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其右翼勢力企圖為軍國主義招魂,並試圖插手台灣問題。美國為了維持其霸權,不斷侵蝕其參與打造的國際秩序,與日本串通一氣,歪曲歷史,打壓遏制中國。
賴清德當局為了遂行其“台獨”圖謀,倚美倚日謀獨,大搞“媚日史觀”。面對此種國際與區域局勢,中國的閱兵最大意義就是展示實力,示強於敵,讓美日不敢輕舉妄動,迫“台獨”勢力放棄幻想。這有利於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維護和平,促進兩岸統一。
朱衛斌表示,中國的對日抗戰是全民族抗戰,國共兩黨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打敗了日本侵略者。邀請國民黨老兵參加閱兵是對他們貢獻的認可。同時,台灣光復是抗戰勝利重要成果,大陸通過邀請國民黨老兵,強調國共合作的歷史,突出中華民族全民族抗戰的歷史,強調兩岸一家,從而讓“台獨”史觀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