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中國評論》月刊第332期內容介紹

2025-08-21 00:51:09
第332期《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8月號已出刊(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記者 馬逸群)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第332期《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8月號已出刊。本期《中國評論》共刊發18篇文章,涵蓋兩岸、港澳、東北亞、經濟、文化等議題。

  本期“專題”欄目聚焦兩岸共同抗戰與台灣光復,刊發了《重視兩岸共同抗戰歷史的書寫與傳播 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根脈》和《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之際彰顯台灣光復的國際法意涵》兩篇文章。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廈門大學國際傳播中心研究員吳琳琳,和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余越聯合發表《重視兩岸共同抗戰歷史的書寫與傳播 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根脈》一文。文章指出,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海峽兩岸歷史相續、血脈相親。近年來,“台獨”分裂勢力妄圖勾結外部勢力,“以武拒統”“倚外謀獨”,並製造歪曲歷史的荒謬挑釁言論。面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以及推進中國統一大業的時代使命,必須要直面分裂勢力歪曲歷史、篡改事實的陰謀,並且予以正面的回擊,以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2025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台灣光復80周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包括台灣與大陸同胞在內的全民族的勝利。因此,以此為契機,重視兩岸共同抗戰歷史的書寫與傳播,通過“釐清歷史——書寫歷史——傳承歷史”的路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服務中國統一大業的現實需要。

  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與資源保護研究院副研究員劉瑞陽,和武漢大學國際法所博士研究生宋琦聯合發表《抗戰勝利八十周年之際彰顯台灣光復的國際法意涵》一文。文章指出,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1945年,中國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文件,在台灣光復之日正式收回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台灣及澎湖列島的領土主權。當前,“台獨”勢力卻炮製“台灣法律地位未定論”,妄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無法律效力,更企圖湮滅台灣光復這一歷史。為正本清源,從國際法角度論證《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國際法效力,突顯台灣光復是踐行上述國際法文件。同時,透過分析台灣光復的主權宣示行為獲美、蘇、英、日等國承認或默認,印證兩岸同屬一中的歷史與法理事實。通過重申台灣光復的國際法意涵,堅決捍衛二戰勝利成果和國際正義,並為反制“台獨”和維護國家統一提供法理支撐。

  本期“理論”欄目刊發了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全球治理與國際組織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袁莎的《特朗普2.0對外政策與“瘋人理論”爭議》一文。文章指出,特朗普強勢重返白宮,其獨斷專行、難以預測、打破常規的執政風格加劇其對外政策的不確定性,引發關於其運用“瘋人理論”的爭議。“瘋人理論”是一種基於“非理性的理性”博弈策略,即決策者試圖給自己建立一種“瘋人”形象,並發出超常規的威脅信號,讓對手害怕招致極端後果而做出妥協,以達到威懾或脅迫的目的。“瘋人理論”在特朗普1.0執政時備受推崇,特朗普2.0執政伊始,已通過一系列看似非理性的極端言行,在全球掀起新一輪“特朗普衝擊波”。本文通過剖析特朗普2.0對外政策引發的“瘋人理論”爭議,探究這一策略的背後邏輯、應用前景及潛在影響,提出特朗普的個性特徵給予其運用這一策略的優勢,短期內可能增強美國霸權威力,但長期看會削弱美國霸權威信,並加劇國際局勢的不穩定性。面對特朗普“瘋人理論”的衝擊,中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強化反制措施,加強風險管控,推動中美關係平穩發展。

  本期“中美”欄目刊發了《美國科技右翼的崛起:戰略演進與中國應對》和《美國各州政府對台關係新動向:路徑、動因及限度》兩篇文章。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戰略與宏觀研究項目主任劉典,湖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湖南省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伍笛凱,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鄭欣聯合發表《美國科技右翼的崛起:戰略演進與中國應對》一文。文章指出,技術加速主義的裂變與重組,構成了美國科技右翼崛起的內在驅動力。以蒂爾、安德森為代表的科技右翼精英,通過對蘭德右翼加速主義與庫茲韋爾技術奇點論的再闡釋,構建起有效加速主義的意識形態工具,推動技術資本從市場要素升維為新型權力本體。在特朗普2.0時代,美國科技右翼與傳統右翼在反監管領域促成戰略共生,但在產業政策、權力秩序、全球化立場方面存在結構性分歧,從未來趨勢看兩者蘊含局部裂解與動態平衡的發展張力。美國科技右翼通過制度性套利、“旋轉門2.0”滲透機制、技術民族主義制度化三重機制完成權力重構。美國新型政經聯合體“科工複合體”通過技術代差與投資布局的“權力前置”、供應鏈主導權與標準制定的“規則霸權”、技術工具化與戰場重塑的“新型權力”實現全球權力投射。面對美國科技霸權的系統性壓制,中國應打造自主可控的數字經濟體系、設計多邊普惠的地緣科技網絡、構建文明共生的全球治理框架以實現結構性應對。

  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亞洲法律中心客座研究員王達坡,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郭嘉銘聯合發表《美國各州政府對台關係新動向:路徑、動因及限度》一文。文章指出,美國各州政府對台關係在外事、經濟、教育及軍事上呈現新發展動向。一方面,美國各州在台辦事處開始回流,各州政府積極發展對台貿易;另一方面,州政府大力發展台美教育合作,承接代訓台軍任務,軍事合作關係仍然緊密。這些動向的背後動因,既有美國各級政府間政策擴散效應的影響,也有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需要的牽制,更涉及美西方“國家安全”概念泛化及實踐輻射。美國各州對台關係的發展並非毫無限制,受到美國國內政治周期、台灣地區利益考量以及兩岸關係因素等多重制約。

  本期“東南亞”欄目刊發了《美國“對等關稅”與中國—東盟經貿結構的戰略轉型》和《RCEP背景下兩岸參與區域一體化“輪軸”效應》兩篇文章。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外國語學院副院長秦博,和成都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程晨聯合發表《美國“對等關稅”與中國—東盟經貿結構的戰略轉型》一文。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以“對等關稅”為借口,對數字科技、基礎設施、新能源等多個產業加徵重稅,並借助美元霸權向全球南方施加經濟脅迫,意在拆解成形中的中國—東盟制度聯動,遏制中國崛起。此番“關稅武器化”進一步撕裂全球治理版圖,也倒逼中國—東盟經貿共同體戰略轉型和升級。本文首先梳理中國與東盟從要素互補到深層交織的合作脈絡,指出美國霸權操作如何放大區域分工失衡和價值鏈固化,揭示所謂“對等關稅”的地緣經濟考量及其對地區產業網絡的衝擊,並強調危機背後的契機:RCEP規則外溢、本幣結算加速、數字與綠色產業協同,正在激活區域內生循環。基於此,本文提出制度重塑方案:其一,通過自貿區 3.0 升級談判、原產地規則革新和數字產品關稅豁免,穩固區域規則主導權;其二,將“一帶一路”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深度對接,打造公共品導向的基礎設施合作範式;其三,借助“瀾湄—10+3—東盟—中國—海合會”多層網絡,開拓全球南方跨區域制度創新通道。本文進一步論證了人民幣國際化、清邁倡議多邊化以及 CIPS 擴容在提升區域金融韌性、削弱美元主導方面的關鍵價值。本文認為,美國仍堅守單極霸權與關稅壁壘,而中國與東盟則已憑藉協商共治、規則銜接與功能再造,正在重繪去中心化的區域秩序,為優化全球治理注入持續動能。中國與東盟為全球南方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現實道路:在現有國際體系內,通過循序漸進的制度創新實現突破。

  福建農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海峽兩岸農業融合發展研究院院長林本喜,閩江學院海峽兩岸產業融合發展研究院副教授楊金發,和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文婷聯合發表《RCEP背景下兩岸參與區域一體化“輪軸”效應》一文。文章指出,RCEP作為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里程碑,其實施將鞏固成員國的“輪軸”地位,卻可能使兩岸淪為“輻條”。本文通過一般均衡模型模擬分析發現,RCEP實施後作為“輻條”的台灣宏觀經濟、貿易及產業均面臨較大衝擊;而兩岸建立自貿區將助力大陸向“輪軸”國轉化,台灣能從與大陸的“輪輻”結構中獲益,且獲益幅度遠高於大陸。因此,在一個中國框架下共建自貿區,促進兩岸產業“互補升級”,將是台灣脫離“邊緣化”的理性選擇。

  本期“東北亞”欄目刊發了《經濟安全化視閾下石破茂政府推進日台半導體合作分析》《韓國介入台灣問題的表現、動因與限度》和《韓國的總統彈劾制度與實踐》三篇文章。

  深圳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台灣法律研究所副所長黃繼朝,和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劉智迪聯合發表《經濟安全化視閾下石破茂政府推進日台半導體合作分析》一文。文章指出,在經濟安全化的思維下,日本不僅將涉台半導體問題視為日台經濟關係的範疇,更是將其看作確保日本“國家安全”的重要議題。為了推進日台半導體深度勾聯,石破茂政府實施了官民支持結合、政治議題掛鈎等舉措。首先,持續加碼對台半導體廠商的政府補貼與公共支持,以形成良好公共支援框架。其次,激勵日本民間資本進入日台半導體合作領域以提供融資等支持。最後,在對台高層交往中不斷強化突出以半導體為核心的“經濟安全合作”話語敘事。在經濟安全化因素的內因驅動下,日本涉台半導體新動向不僅較大程度上受到美國涉台半導體措施的同盟激勵作用,同時也帶有較明確的應對所謂中國“威脅”的意涵。

  在《韓國介入台灣問題的表現、動因與限度》一文中,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教授李雪威和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研究生劉雅涵指出,台灣問題是中美韓三邊互動中的焦點問題之一。自中韓建交以來,韓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對台態度相對審慎。近年來,韓國通過增加涉台表述、採取實質性行動、在國際場合配合美日施壓等方式介入台灣問題的傾向愈發明顯。韓國介入台灣問題不僅受美韓同盟強化的影響,也與台灣地緣政治經濟重要性、韓國自身戰略考量密切相關。韓國介入台灣問題破壞中韓雙邊關係,加劇台海局勢複雜性和亞太地區“陣營化”對立趨勢,但受美韓之間利益分歧、韓國國內對台觀點分化和韓國對華利益認知等因素影響,韓國介入台灣問題仍有局限。未來,李在明政府不會盲目追隨美國的涉台政策,將根據“務實外交”原則處理對台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董向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博士生張家瑋聯合發表《韓國的總統彈劾制度與實踐》一文。文章指出,為規範總統履職,制止違法違憲,韓國在《憲法》《國會法》《憲法法院法》等法律框架下規定了彈劾總統的主體、要件、程序等相關內容,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總統彈劾制度體系。韓國憲政史上國會曾通過了對盧武鉉、朴槿惠、尹錫悅三位總統的彈劾案,其中一個被憲法法院駁回、兩個被憲法法院認可。三個彈劾案起訴原因、審理進展、判決結果和後續影響差異明顯,但維護憲政秩序、違法重大性與法益原則、支持政治對話是總統彈劾實踐共同的核心原則。

  本期“台灣”欄目刊發了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張潔的《從理念建構到治理困境:台灣“2025非核家園”能源轉型政策結構分析》一文。文章圍繞民進黨當局“2025非核家園”能源結構轉型政策,系統剖析其政策形成邏輯、執行成效,及其陷入困局的深層原因。該政策自建構之初即以意識形態為主導,民進黨將“反核”理念嵌入制度設計,推動技術性議題政治化。自2016年政策實施以來,能源結構錯配、供需失衡、減碳成效不彰、電價扭曲與社會信任滑坡等結構性矛盾陸續顯現,政策目標與運行成效嚴重脫節,轉型陷入系統性困局。其根源不僅在於轉型路徑選擇的單一與僵化、風險分散機制缺位和執行體系的碎片化,更在於技術理性長期被意識形態壓制,導致決策基礎失真、治理機制失效。台灣的能源轉型唯有回歸理性,推動多元路徑協同,方能重建能源系統的韌性、穩定性與可持續性。

  本期“兩岸”欄目刊發了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夏昂的《數字經濟時代兩岸融合發展路徑探析》一文。文章指出,在數字經濟時代,數字貿易已經成為兩岸貿易中的主要推動力;兩岸數字經濟合作內容豐富,成果豐碩;兩岸數字經濟合作前景廣闊。為了進一步加強數字經濟賦能兩岸融合發展,應該加強兩岸數字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兩岸數字金融合作;促進兩岸人文交流的數字化轉型。數字經濟時代兩岸融合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包括政策和法律的限制;台灣當局加緊推動數字經濟“國際化”;台灣當局數字經濟政策損害台灣民眾利益。

  本期“港澳”欄目刊發了廣東工業大學國家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寶欣,和該研究中心科研助理劉立宏聯合發表的《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知識產權金融規則銜接:實踐困境與現實進路》一文。文章指出,為加快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充分釋放數據經濟效能,亟須構建符合數字經濟市場需求的數據知識產權規則。當前,數據知識產權與金融結合成為主流趨勢,二者共同構成知識產權運營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先行之地,長期獲得中央的金融政策支持,數據知識產權的金融潛力正日益釋放。然而,在“一國兩制三法系”的特殊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知識產權金融市場存在跨域協同機制缺位、適用標準和範圍不統一、市場發展生態失衡的規則差異。為此,可通過推動數據知識產權交易制度協同、打造數據知識產權質押保障平台以及重構數據知識產權證券化市場生態體系,系統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知識產權金融規則銜接。

  本期“經濟”欄目刊發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著作獎獲得者蒲堅的《國際經貿鬥爭中去美元化的中國選擇》一文。文章指出,當前國際經貿鬥爭因美國逆全球化政策與美元 “武器化” 持續升級,全球近百個國家加速去美元化,通過本幣結算、減持美債、分散外匯儲備方式等降低美元依賴。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進展,國際支付份額提升。面對美元信用波動加劇的嚴峻形勢,需構建錨定資源、生產、貿易等邊三角形信用機制。該機制以資源供應持續——物質生產堅實——多邊貿易穩定築牢信用根基,通過金磚組織、上合組織等平台強化多邊貿易規則互信。推動人民幣在資源計價、生產合作中擴大應用,以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與數字人民幣夯實支付信用,形成“資源保障—生產支撐—貿易互信—貨幣聯動”的信用共同機制,為去美元化進程提供共同性的中國方案。

  本期“文化”欄目刊發了《地名文化在增進兩岸民族認同中的價值探討》和《從文化記憶到政治敘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路徑——以“開漳聖王”信仰為例》兩篇文章。

  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洪水英,和閩南師範大學教授李順興聯合發表《地名文化在增進兩岸民族認同中的價值探討》一文。文章指出,地名文化是兩岸民族認同的重要載體,在“兩制”台灣方案視域下具有歷史溯源與實踐共構的認同表徵功能。研究表明,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方言、建築、信仰、冠籍、冠姓地名等,具有延續空間文化記憶、共育跨越制度差異的文化韌性,在尊重台灣地名命名習慣下,未來可通過推動兩岸地名遺產聯合申報、構建地名文化可視化平台及共構兩岸“地名文化+”生態圈等路徑,進一步優化兩岸民族認同的地名文化治理方案。

  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院長蕭慶偉,和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博士生、閩南師範大學兩岸傳播研究中心研究員吳珊珊聯合發表《從文化記憶到政治敘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建路徑——以“開漳聖王”信仰為例》一文。文章指出,在歷史的演變和發展過程中,開漳將領陳元光從真人轉化為民間信仰。隨著唐山人移民台灣,開漳聖王“英雄”與“祖先”的符號指示,使其成為移民渡海開台情感共享的載體,而移民在台灣建構身份認同的需要,鞏固和拓展了“開漳聖王”的文化記憶。1895年,日本占據台灣。在外敵面前,祖籍地神明信仰的“民族”指示被喚醒。“開漳聖王”成為維繫台灣同胞民族信念的意象符號。政治敘事的參與進一步推動“開漳聖王”指向中華民族共同體。當然,“開漳聖王”的符號指示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側重和偏向,但其作為海峽兩岸同胞共祖的記憶一直保留。這種共祖的記憶通過不同的媒介表徵,形成了“開漳聖王文化”的重要內涵,也成為海峽兩岸同胞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

  本期“論壇”欄目刊發了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月刊主辦的《思想者論壇:大陸涉台研究的現狀、挑戰與前瞻》全文實錄。論壇由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主持,評論員有: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劉國深,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所長汪曙申,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復旦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信強,中評智庫基金會秘書長、《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羅祥喜。與會者表示,隨著過去幾十年涉台研究的蓬勃發展,研究隊伍越來越壯大,研究水平不斷提高,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和挑戰,與會者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本期“動態”欄目刊發了“三大涉台核心期刊主編廈門對話交流”一文。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國評論》2025年8月號,總第332期。

  《中國評論》月刊1998年在香港創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錄中影響力最大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為來源期刊(2023-2024)。同時,《中國評論》月刊還是當前唯一一份兩岸都特許公開銷售的核心學術期刊。月刊以“溝通兩岸、融匯中華”為宗旨,以完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理論為己任,以推動香港“一國兩制”理論創新為內涵,以命運共同體思維重構中美及東亞安全理論體系為特色。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