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月(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8月21日電(記者 盧哲)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月近日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在新一輪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台灣應堅定不移的選擇背靠祖國,衹有這一條路才是新形勢下化解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建議台資企業應積極把握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
台灣出口至美國部分產品將在原有關稅基礎上叠加20%“對等關稅”,島內憂慮“20%+N”叠加關稅帶來的影響。李月表示,特朗普此輪關稅政策對台灣經濟產業會造成一定的衝擊。
李月認為,首先,特朗普2.0和1.0相比,加征關稅具有普遍性,一是加稅商品的普遍性,除少數商品目前還存在豁免外,特朗普次輪對所有商品加征關稅;二是加征關稅經濟體的普遍性,對比特朗普1.0主要針對中國加稅,2.0是對所有經濟體加征關稅。然而,雖然徵稅的產品和經濟體具有普遍性,但是根據最新7月底8月初公布的部分最新“對等關稅”來看,各經濟體的加征水平卻存在差異,目前看來大概位於10-40%之間,台灣地區最新公布被加征20%的對等關稅,在此基礎上,2025年8月特朗普在白宮與蘋果CEO共同出席新聞會時宣布,將對所有進入美國的芯片和半導體徵收100%關稅,但不針對在美國建廠的企業。
“如果這一關稅真的落地,將對台灣經濟產業帶來較大衝擊。”李月表示,具體看來:一是對島內輸美企業帶來直接衝擊。從貿易的角度看,2025年1-7月,美國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出口額同比增長53.5%,達到975億美元,占台灣同期總出口的28.7%。換而言之,台灣約三分之一的出口或將面臨成本的提升。這意味著,從企業的角度看,如果消費者無法承擔關稅成本,低毛利企業將直接面臨入不敷出的困境。根據台灣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的數據,台灣不同產業毛利率不盡相同。加征關稅前,台半導體產業因為競爭優勢毛利率可以達到30%以上,但電子零組件和電子通路等產業僅10%左右,遠低於20%的關稅水平。
二是島內投資會受到衝擊。李月說,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量之一是投資水平。當年投資水平越高,往往台灣GDP增長率表現越好;台灣整體的投資水平是微觀企業投資的合集。當前,島內投資形成兩股利空趨勢。一方面,原本有投資計劃的企業,會因為關稅的調整、不確定轉變為觀望、甚至改選投資地,島內資本和外資均會受到如此影響;另一方面,美國試圖打造本土半導體產業生產,台積電赴美投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一系列毛利率較高的半導體企業赴美投資,而企業每年可用於新增投資的資本存量是有限的,投了美國就無法投資島內,也會對島內的新增投資帶來利空。
三是產業外移風險增強。當前,世界經濟正面臨重大調整,其中重要的表現之一就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並由此帶來各經濟體在全球生產網絡中地位的調整。李月表示,根據Trend Force預測到2030年,台灣地區先進制程產能占比僅58%,較2021年下降13個百分點,美國先進制程芯片產能占全球的比例達到22%,較2021年提高11個百分點。受益於台積電的產能轉移,日本、德國在先進制程芯片產能實現了零突破,產能占比在2030年皆可望達到4%。由此,亞洲地區在先進制程芯片製造的絕對壟斷地位被打破,北美和歐洲的產能份額合計一躍達到25%以上。
“從台灣經濟的角度來看,供應鏈的轉移不僅或將動搖其半導體生產網絡的核心地位,對其GDP也將產生影響。”李月表示,據台積電年報所示,2024年台積電營收2.89萬億新台幣營業收入(占GDP約11.3%),因上游採購需求帶動供應鏈創造產值1.86萬億新台幣(占當年GDP約8%),台積電及其上下游貢獻了台灣五分之一的GDP。“由此可見,長期將對台灣經濟帶來較大衝擊。”
李月指出,台灣的傳統產業發展有幾個特點,一是與資訊電子產業全球接單——島外生產的發展模式不同,台灣傳統產業主要生產基地都聚焦在島內,外銷訂單島外生產比大多小於20%。2024年化學品島外生產比僅為9.1%,基本金屬製品島外生產品為7.2%,機械類為14.4%。這些產品的生產基地大部分聚焦於島內,因此,島內的營商環境等因素對台傳統產業影響顯著。當前,隨著特朗普關稅的不斷變化與提升,以及此前部分產品ECFA稅收優惠的中止,使得傳統產業島內生存環境日益惡化。
“對於企業來講,化解危機通常會從兩個角度來考量,即成本與市場。”李月分析,根據台灣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的數據,島內水泥的毛利率為18.9%、造紙18.3%、橡膠18%、電線電纜16%、鋼鐵10.3%、塑膠5.9%、紡織纖維4.4%,這些產業的平均毛利率均低於台灣對等關稅20%,如果賣到美國,除非能將稅收成本轉嫁給美國消費者,否則企業將無力承擔20%的高額關稅。
“那麼對於企業來講,特別是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企業,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要積極拓展多元化的非美市場,這是最為關鍵的。”李月說,如果是要開拓RCEP區域中的成員國市場或“一帶一路”經濟體市場,單打獨鬥恐難成功,可與大陸合作、有效運用大陸不斷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深度融入大陸在第三地的產業鏈;積極利用大陸央企、國企等技術、產業鏈的地位優勢和基礎設施服務,進入大陸在相關國家建設的產業園區,以“一帶一路”項目通過產業鏈上下游帶動台中小企業開拓新市場,有效降低台企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單獨開拓新市場的試錯風險,共同打造出國際領先的產業與國際知名的品牌和產品。
李月指出,在新一輪的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台灣應堅定不移的選擇背靠祖國,衹有這一條路才是新形勢下化解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當前,大陸經濟處於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過程中,必然釋放大量需求,特別是聚焦於“8+9”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對相關的企業、技術、人才需求旺盛,這無疑為台灣相關企業與人才提供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如果能在現階段積極加入,與大陸共同發展、攻克難關,那將實現與大陸相關產業鏈的深度綁定,未來也將共享大陸市場、逐鹿全球市場。
李月表示,建議台資企業應積極把握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要想在這一過程中分得一杯羹,首先,充分瞭解大陸新一輪發展建設的產業需求、技術需求、人才需求,建議多與地方政府進行溝通,從大陸的角度來看也應加強相關的宣傳,力爭在相關未來產業的發展初期,實現兩岸標準共建、利益共享。
其次,應把握大陸服務業開放新機遇。當前,大陸的製造業負面清單已清零,為進一步提升大陸高端製造業、以及大陸民眾對高端服務業的需求,下一階段將陸續去除服務業負面清單,包括生產性服務業與生活性服務業。兩岸同文同種,台灣的服務業將會在大陸有非常廣闊的市場,相關企業應把握住這一機遇,主動出擊,對接需求。
最後,台資企業應充分瞭解、運用大陸主導的區域協定。李月說:“據統計,前一階段大陸對RCEP的利用率偏低,低於日本與韓國企業,台資企業應和大陸企業一起,提升對RCEP的利用率,降低成本、開拓市場,有效對衝美國提高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
李月還提到,島內出現“台灣經濟遭美國掏空”的說法,正充分體現了當前台灣經濟所面臨的困境。
李月認為,這一“掏空”實際上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美國方面,一系列加征關稅、台積電赴美、加上或將執行的100%的半導體關稅,將對台灣的產業根基帶來長期的、根本性的影響,絕不是短期行為。
二是賴清德當局的戰略選擇。賴清德上台以來將台灣的產業發展聚焦於“五大信賴產業”,企圖通過這一策略進一步加強與美國的聯繫,對傳統產業發展關注度不夠。然而從島內民眾就業的角度來看,2023年石化產業就業民眾占製造業就業比重12.3%,金屬業為16.8%,兩個傳統產業就接近3成;從工廠數量來看,石化工廠占製造業總工廠數14.4%,金屬業為28%。
“從這組數據來看,如果台灣傳統產業受到衝擊,則相當一部分的民眾生活、企業生存將受到影響,也將會造成台灣民眾對民進黨當局的信任危機,TVBS的最近的民調(指賴清德滿意度僅28%)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李月說,隨著新一輪“對等關稅”的逐漸落地,台灣企業與民眾受到的負面影響會逐漸顯現,如果賴清德當局執意選邊站,不顧民眾的生活、企業的生存,以經濟利益換取所謂的政治資源,最終買單的只能是台灣百姓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