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中評關注:專家談兩岸關係 提各種建言

2025-04-24 00:34:45
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劉性仁(中評社 劉璐璐攝)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中評社 劉璐璐攝)
  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記者 海涵 實習記者 劉璐璐)由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的“兩岸關係新形勢”學術研討會23日在北京召開。多位學者作大會發言,就兩岸關係新形勢分享看法。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朱衛東表示,當前台海局勢和島內政局發展的複雜性、多變性、對抗性前所未有。他分享了幾點觀察:一是,貿易戰的外溢效應正加速擴散,中美關係前景不樂觀。特朗普的霸道霸凌、言而無信、言行不一所帶來的不確定、不可靠、不可信,不僅遭到了各個國家尖銳的質疑和批評,也使下一步中美關係轉圜的空間被極大壓縮,貿易戰的外溢效應正在快速向政治、科技、外交、金融等領域擴散。從趨勢上看,特朗普外強中乾、色厲內荏、偏執對抗、貪得無厭,使得中美戰略利益難以調和、戰略目標南轅北轍,中美關係或將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處於歷史的谷底徘徊。中方要敢鬥、善鬥、巧鬥,樹牢底線思維和極限思維,既要做好迎接暴風驟雨的準備,也要準備打好持久戰。二是,美台加緊勾連,大打“台灣牌”的衝動顯著上升。在中美貿易戰戰略僵持背景下,特朗普政府內部,特別是以魯比奧為代表的反華挺台鷹派,會進一步加大對台灣當局的控制和利用。特朗普的台海政策是服務於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目標和中美戰略博弈的需要。三是,賴清德當局會更加倚美抗中,破壞性的角色會更加凸顯。賴當局會將現在中美的戰略大博弈作為他倚美謀獨、倚美拒統、火中取栗的一個難得機會,我們要高度警惕防範賴清德當局的戰略誤判。懲“獨”反干涉,維和促融合更當成為下一步對台工作的重點。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劉國深認為,我們要與時俱進地重新理解兩岸統一。要超越“統獨”話語,走向治理話語。民進黨沒有辦法兌現其“台獨”主張,這不僅來自大陸方面的壓力,更來自於其內部政治上的“自限性疾病”。台灣問題基本上是可控的,台灣當局所有的挑釁都是我們對台治理的機會、動力、理由,這就是我們今天在做的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推進祖國統一,這個提法值得我們深入學習體會,要將其落實到兩岸治理話語的建設上。我們要把解決台灣問題納入國家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治理方式現代化的事業裡,早日把“統獨”話語體系推向治理話語體系,這是最符合中華民族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的現象。

  中國文化大學國發大陸所副教授劉性仁表示,台灣在美國加高關稅的過程中受害頗深。未來,台灣面臨的可能更多是半導體、芯片等談判,此外,還會引發台灣內部的分裂,同時會致使很多台灣民眾失業。特別是在沒有ECFA的情況之下,台灣邊緣化的情況會更加嚴重,台灣的產業外溢會越來越嚴重。這樣的情況對台灣民眾沒有好處。賴清德當局至今也未找到跟美國溝通的好管道、好人選,也造成目前台灣深陷嚴重的產業外移、人才外流和失業情況。大陸對美國高關稅進行了很強硬的回應,展現出中華民族氣節,台灣應該尋求兩岸共同思考、共同合作、共同應對。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表示,台灣要搞“台獨”,靠它自己那點能力和體量是不可能的,跟美國日本相互勾連、倚外謀“獨”是其真正的途徑。美國從頭到尾都沒有離開台海,在扶持培養“台獨”勢力方面,美國下手很早。美國豢養了早期的“台獨”分裂勢力,扶持了“台獨”分裂活動,使得“台獨”國際化。美國一直在培養“台獨”分裂勢力,干涉乃至於掌控台灣政局。美國已經降服賴清德,並且精準拿捏賴清德,賴清德是“台獨”最大的希望,也應該是最後的希望。2024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前,美國不斷地放出“疑賴論”,他們不是懷疑賴清德是否搞“台獨”,而是擔心賴清德不按照美國的節奏搞“台獨”。經過幾番的面試和規訓,賴清德現在已經對美國俯首聽命、唯命是從。賴清德在戰略上服從美國,以建立“非紅供應鏈、非紅產業鏈”為名出賣台灣利益。台灣要想擺脫被二次殖民的悲劇,必須也必然要和祖國大陸站在一起。台灣的前途在於祖國大陸,在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巫永平表示,現在正處在一個歷史性的轉變時期,轉變的意義在於塑造台灣問題、讓台灣問題成為問題的舊的國際秩序正在結束,這個秩序的核心是建立了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這是使台灣問題成為問題、使中國的統一至今沒有完成的決定性因素。當前正在進入新的秩序,在新秩序的形成過程中,中國一定是一個關鍵的角色、一個主要的角色,所以塑造新秩序的能力有多強就決定了未來國際秩序是什麼樣的,而這個秩序一定是實現國家統一的一個大背景,對我們是有利的。我們要結合國際秩序重組的歷史性時刻,與時俱進,強化新的話語體系,強化國家統一的正當性和必然性,在國際上贏得更多的國際社會的理解認同和支持。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表示,賴清德上台近一年的時間,“台獨”分裂的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伴隨賴清德“台獨”分裂的舉動愈演愈烈,大陸對“台獨”進行的反制也沒有停止,大陸當前全方位反制的能力越來越強,促統的決心和信心也越來越強。從這個角度看,賴清德是在困獸猶鬥。賴清德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改變兩岸關係的大勢,也不可能改變推進國家統一的趨勢。特朗普上台之後,面對新一輪中美戰略博弈,中方占上風,我們的信心更加堅定了。不管是賴清德還是特朗普,在台灣島內“翻起花來”,在中美之間“搞起浪來”,我們都可以巋然不動,這才叫底氣。面對這樣的看上去很複雜、很嚴峻的局面,我們有的是機會。我們要抓住這樣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何利用未來幾年的機會,對台灣島內的“台獨”分裂勢力進行全方位的打擊,打掉台灣一部分民眾所謂的“台獨”幻想,並在中美的博弈當中占上先機,這對今後不管是推進還是實現祖國統一大業,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研究院院長李義虎表示,我們面臨的內外環境有新的變化。他認為,所謂變化就是不確定性和某些確定性的交織,現在很多人強調不確定性大幅度上升,但是也有一些確定性的因素存在,而且有增加的跡象。跟蔡英文相比,賴清德在國際上的牌不太多,但是在島內有牌,他上台後採取一系列舉措把島內政局攪亂,意圖是從片面執政形成全面執政。但是也有極大的副作用,就是激化島內的藍綠甚至白的對立,內部的政治激化極度上升,帶來內部局勢的動蕩性。李義虎表示,無論終局怎麼樣,還是靠自己的發展進度與實力。綜合國力上來之後,我們就能做到心中有底,就能實現我們所預期的目標,就能做我們要做的事,實現國家的統一。
  
  屏東科技大學教授林信雄在講話中分析了目前兩岸的形勢。他表示,雖然兩岸現在局勢沒有那麼理想,但是網絡交流這部分可以利用。他提到,前段時間大陸的《哪吒》影片這樣影音交流很好,但是在平台的利用上還有待加強。他提出,在YouTube、Tik Tok、小紅書這些平台上多加利用,有流量自然在文化的深層底蘊上接觸就會更自然。他表示,兩岸的人員不方便正式往來,但是可以在網絡社群平台上加大力度。兩岸可以通過網絡促進融合,讓兩岸關係有一個新篇章。

  全國台灣研究會原執行副會長、社科院台研所原所長周志懷認為,賴清德上台以後,衝突和對抗已經成為當下台海局勢的新常態,威懾和懲戒成為大陸對台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認為,兩岸關係從過去的“勸和”階段到現在的“逼和”階段。無論是“勸和”還是“逼和”,“和”的內涵都是和解、合作、和談、和統這八個字。他提出,“勸和”的第一階段是通過兩岸對話、協商談判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第二階段是在大交流的基礎上,實現兩岸關係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他強調,從“勸和”到“逼和”,兩岸關係已經斷崖式下跌。“逼和”仍然是屬於和平統一的範疇,不是“武統”。周志懷也表示,台灣從“孤島”走向“死亡之島”,是賴清德集團永遠的痛苦和悲哀。如果賴清德頑固堅持“兩岸敵國論”,台海局勢的走勢只能是離戰爭越來越近,離和平越來越遠,台灣的悲哀恐怕如影隨形,“台獨”工作者及其追隨者必將隨時陪葬。周志懷說,我們雖然並不願意看到台灣由“孤島”變為“死亡之島”,但這也並不只是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我們一貫主張願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我們仍然願意為此進行不懈的努力。兩岸對話的大門什麼時候能夠打開,什麼時候能夠重啟,端看台灣人民的智慧和選擇。
  
  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傑表示,特朗普的台灣觀顛覆了傳統的親台派的認知,他提出了“台灣交易論”,他對台灣沒有好感,他也更不願“出兵保護台灣”。特朗普會敲詐台灣,他要台灣做四件事,一個要交保護費,二是台灣投資美國,三是要台灣進口美國的商品,四是對台灣徵收關稅。他表示,面對特朗普的無差別掠奪,民進黨提出了“脫中入北”的總目標。賴清德現在在做攤牌的準備,選擇一邊倒美西方,本質上就是要跟大陸脫鈎斷鏈、倚美謀“獨”,他有兩大戰略,第一個策略是扮演美國的棋子,全面配合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滿足特朗普對台灣的勒索;第二個策略是在島內搞綠色恐怖,要全面對抗大陸,走武裝“台獨”的路線。面對當前的局勢,倪永傑提出5個字,一個是“等”,等待歷史性的機會;第二個是“穩”,穩住自己,穩住台海,穩住中美關係;第三個是“智”,推動兩岸的智交流、軟交流和高質量交流;第四個是“融”,融合發展;最後一個字是“軍”,軍事鬥爭。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一級教授黃嘉樹分析“台獨”變化趨勢時表示,“台獨”從“制憲建國”的原教旨主張變成“新兩國論”,在兩岸領域強調“互不隸屬”和對立關係,妄圖分裂中國版圖。濫用罷免制度、“雙標”操縱司法、驅逐大陸配偶等行為,顯示民進黨正從其標榜的“民主進步”走向“專制獨裁”。

會議現場(中評社 劉璐璐攝)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一級教授黃嘉樹(中評社 劉璐璐攝)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中評社 劉璐璐攝)
全國台灣研究會原執行副會長、社科院台研所原所長周志懷(中評社 劉璐璐攝)
屏東科技大學教授林信雄(中評社 劉璐璐攝)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中評社 劉璐璐攝)
上海台灣研究所所長倪永傑(中評社 劉璐璐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朱衛東(中評社 劉璐璐攝)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研究院院長李義虎(中評社 劉璐璐攝)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巫永平(中評社 劉璐璐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