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商業、經濟、政治和法律圖書編輯總監William Achauer發表致辭。(中評社 劉璐璐攝)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中國區圖書總監李琰發表致辭。(中評社 劉璐璐攝)
中評社北京4月18日電(實習記者 劉璐璐)4月15日下午,由全球化智庫(CCG)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聯合舉辦的《全球發展與中國合作》圖書發布暨研討會於全球化智庫(CCG)北京總部成功舉辦。會議採用”線下+直播“的方式,由全球化智庫(CCG)出版中心主任任月園(Shirley Zhen)主持。研討會環節由全球化智庫(CCG)主任、《全球發展與中國合作》聯合主編王輝耀主持,研討嘉賓有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徳(Siddharth Chatterjee)、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總幹事柯邱鳴(Pierre Krähenbühl)、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史德林(Balthasar Staehelin)、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IOM)駐華代表李文(Li Wen)、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AGTO)主席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桑愛玲(Amakobe Sande)、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原副部長米凱萊·傑拉奇(Michele Geraci)、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公共夥伴關係處處長潘賢禧(Hyun Hee Ban)、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環境與氣候議題專家姜灝(Hao Jiang)、中歐環境與綠色經濟合作項目團隊負責人特霍爾德·庫恩(Berthold Kuhn)。
《全球發展與中國合作:應對世界變化的創新思維、政策與倡議》一書由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博士和秘書長苗綠博士主編,匯集了來自眾多國際組織的26位代表的真知灼見和智慧,共收錄了21篇文章。本書是“中國與全球化”系列叢書的一部,由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出版。“中國與全球化”系列叢書旨在匯集全球範圍內有關中國與全球化、中國復興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中國在全球治理、全球經濟、全球發展和全球安全中的作用等議題的真知灼見。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商業、經濟、政治和法律圖書編輯總監William Achauer發表致辭。Achauer先生在新加坡線上參會。他在發言中首先慶祝”中國與全球化“系列叢書第九卷的發布,並表示從2021 年秋季第一卷出版以來,這個系列叢書發展態勢良好。他認為該系列圖書取得成功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王輝耀先生和苗綠女士為打造該系列每一卷叢書所付出的專業工作,以及精心挑選撰稿人;另一個是大部分圖書以開放獲取的形式出版,使得世界各地的任何人都可以閱讀和下載這些書籍。他提到,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在本書的稿件中被廣泛提及。這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的出版使命非常契合。
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中國區圖書總監李琰發表致辭。李琰表示很高興看到關於全球化的討論仍在繼續,全球社會正在共同努力,從思想層面深入思考這一主題。她向這本書背後眾多的優秀人才以及 CCG 以開放獲取的形式贊助此書的出版表示感謝。在高度肯定該書之後,她表示,在將這本書推向世界之際,期望它能幫助研究生理解複雜的理論框架,為政府部門的政策決策提供參考,激發研究機構的跨學科合作,並且成為全球研究圖書館的重要參考書籍。
在其後的新書發布環節中,本書編輯CCG主任王輝耀表示,《全球發展與中國合作:應對世界變化的創新思維、政策與倡議議》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書,並對該書的重點內容進行了分享。書中匯聚了許多聯合國駐華代表的經驗、專業知識,以及他們對聯合國、多邊體系和國際組織在華活動的獨特見解,涵蓋了全球治理、經濟貿易、科技和文化交流這四個主要領域。他提到,《全球發展與中國合作》這本書探討的是應對變化世界的新理念、政策和倡議。他指出,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全球組織的作用變得更加重要,也更具挑戰性。中國在全球發展與合作中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這些成功經驗值得分享和探討。他希望通過更多討論和對話,探索非政府組織、智庫和專家如何為全球問題的解決貢獻力量。
在之後的研討環節中,十餘位來自各個領域的嘉賓齊聚一堂,共同解讀全球社區所面臨的問題,以及非政府實體如何在全球交流中發揮穩定作用、探索應對共同挑戰的解決方案,以及它們與中國的合作情況。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徳(Siddharth Chatterjee)先生回顧了過去的40年裡,中國取得的巨大進步。並指出,我們在多邊主義方面迎來了多邊體系瓦解這樣嚴峻的轉折點,面臨著諸多危機,如今聯合國面臨著抉擇,要麼積極變革,要麼被時代淘汰。他強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作用愈發重要。中國在克服自身發展障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推動國家在人類進步的整體架構中不斷前進。並表示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一帶一路” 倡議、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非合作論壇等,對推動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在充滿絕望和挑戰的時刻,他希冀未來能夠匯聚各方理念、開展合作,推動人類進步。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總幹事柯邱鳴(Pierre Krähenbühl)先生通過線上的方式參與了研討發言。他首先祝賀全球化智庫(CCG)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出版《全球發展與中國合作:應對變化世界的新理念、政策與倡議》這本書。他指出,自1863年成立以來,紅十字國際委員會作為一個人道主義組織,遵循中立、公正等原則,努力滿足受武裝衝突影響人群的需求,並堅持與全球衝突各方就國際人道法的實施進行對話。同時,他強調,衝突並非不可避免,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預防和解決戰爭。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渴望在預防和解決衝突領域有新的理念和倡議。而他作為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總幹事,致力於加強紅十字國際委員會與中國之間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女士在發言中指出,當今時代動蕩不安、充滿不確定性,發展融資減少,財政空間縮小,債務水平上升,使得可持續發展投資的空間非常有限。在圍繞多邊議程開展國際合作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必然要求。她強調,中國在這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她希望中國在這些關鍵領域繼續開展合作,利用全球平台為中國的國際發展合作提供參考,並借鑒國際最佳實踐經驗。最後,她表示自己非常讚賞這本書為相關討論作出的貢獻。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史德林(Balthasar Staehelin)先生在發言中表示,該書不僅僅是一本文章合集,它見證了合作思維和夥伴關係的成果,也在某種程度上呼籲人們行動起來,構建一個更人道、更合作的世界。他回顧過去20年,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顯著提升,以及與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合作不斷深化。他認為,中國在推進國際人道事業方面的期待給予了積極回應,並對中國凝聚各方對國際人道法的支持的行動給予讚美。最後他表示,《全球發展與中國合作》這本書不僅能看到歷史,還能找到應對未來挑戰的靈感。
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IOM)駐華代表李文(Li Wen)女士首先祝賀全球化智庫(CCG)和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出版這本書。她表示當前移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並指出解決被迫移民的根源問題,國際合作至關重要。她提到,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跨境移民和人員流動,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國為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應對移民挑戰也提供了重要援助。國際移民組織很榮幸能與中國在這一過程中成為合作夥伴。最後,李文女士對全球化智庫(CCG)推動積極的移民敘事、改善中國移民管理所做的重要工作表示衷心感謝。
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AGTO)主席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發言中表示,聯合國要解決當前的問題,不能簡單地依靠過去的經驗。如今世界的動蕩意味著必須進行一些顛覆性創新,尋找新的機制、聯盟和合作模式。根據國際關係理論,所有國家都面臨共同的安全困境,無論大小。各國如何應對這一困境是一個重大問題。他希望大家還在不要過去的經驗裡尋找答案,而是重新校准方向,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丹尼斯提到,過去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較為被動,但現在中國已經準備好承擔更多責任。他表示對中國在解決貧困、氣候變化、全球疫情等問題上發揮新的領導作用充滿期待。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桑愛玲(Amakobe Sande)也通過線上形式參與研討。她在發言中指出兒童處於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核心位置。世界面臨著複雜且不斷演變的挑戰,更不能忽視兒童的權利。她提到,中國一直是國際發展領域重要且堅定的合作夥伴,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密切合作,支持兒童權利和福祉。她強調在未來仍需要通過擴大教育、初級醫療保健和社會保護來支持弱勢兒童。對於中國及其他地區兒童面臨的新問題,她分享了三個案例。第一個是氣候變化與兒童問題。第二個是數字教育。第三個是數字世界中的兒童保護。她表示,攜手合作,就能確保每個兒童都能成長、學習並茁壯成長,不讓任何一個兒童掉隊。
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原副部長米凱萊·傑拉奇(Michele Geraci)提到自己在中國生活了大約10年,見證了中國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的發展模式,並肯定了其成果。他認為此種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或許可以應用到其他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意義就在於此。他提到自己擔任意大利政府副部長和國務秘書時,推動意大利加入了“一帶一路”倡議,卻引發很多批評。一是“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債務陷阱外交”,認為一些國家會因此陷入債務困境;二是“中國收取高額利息”;三是“缺乏透明度”。對於這三個批評他也分別作出了回應。並表示,自己對去年意大利總理梅洛尼(Melani)決定退出“一帶一路”倡議持批評態度。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公共夥伴關係處處長潘賢禧(Hyun Hee Ban)女士在發言中提到,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就必須投資兒童,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有48項指標直接與兒童相關。同時,她強調了一些我們與中國在新興領域的合作。第一,南南合作,聚焦非洲和亞洲。第二,與中國的政策性銀行以及多邊開發銀行建立了新的合作夥伴關係。最後,關於投資下一代,我們推出了“無限可能一代”(Generation Unlimited)項目。她強調自己非常讚賞本書對兒童問題的關注。她認為在投資兒童方面的共同合作,正在為全人類創造一個更光明的未來。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環境與氣候議題專家姜灝(Hao Jiang)認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工業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他表示目前對非洲來說是個好機會,中國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可以將先進技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他提到,如果只是按照發達國家的老路走,發展中國家可能還會面臨很多問題。但借助中國的技術,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同的發展路徑。他相信通過這樣的努力可以暢想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中歐環境與綠色經濟合作項目團隊負責人特霍爾德·庫恩(Berthold Kuhn)在研討會尾聲作簡單發言,他表示目前他們正處於初始階段,幾周後或許會有更多的信息分享,他期待與中國的利益相關方合作。
最後,苗綠博士總結發言,她對來到現場的朋友以及為這本書做出貢獻的大家表示感謝。她表示,在如今這個動蕩的時代,我們應該珍視“全球發展與合作”這樣的理念。重視這一點,尤其是如何促進中國與全球化的融合,是我們共同的價值觀。

4月15日下午,由全球化智庫(CCG)與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聯合舉辦的《全球發展與中國合作》圖書發布暨研討會於全球化智庫(CCG)北京總部成功舉辦。(中評社 劉璐璐攝)

全球化智庫(CCG)主任、《全球發展與中國合作》聯合主編王輝耀(中評社 劉璐璐攝)

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啟徳(Siddharth Chatterjee)(主辦方供圖)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總幹事柯邱鳴(Pierre Krähenbühl)(中評社 劉璐璐攝)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中評社 劉璐璐攝)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史德林(Balthasar Staehelin)(中評社 劉璐璐攝)

國際人才組織聯合會(AGTO)主席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中評社 劉璐璐攝)

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IOM)駐華代表李文(Li Wen)(中評社 劉璐璐攝)

意大利經濟發展部原副部長米凱萊·傑拉奇(Michele Geraci)(中評社 劉璐璐攝)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桑愛玲(Amakobe Sande)(主辦方供圖)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辦事處公共夥伴關係處處長潘賢禧(Hyun Hee Ban)(中評社 劉璐璐攝)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和技術促進辦公室環境與氣候議題專家姜灝(Hao Jiang)(中評社 劉璐璐攝)

中歐環境與綠色經濟合作項目團隊負責人特霍爾德·庫恩(Berthold Kuhn)(中評社 劉璐璐攝)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ICRC)主席中國事務個人特使、東亞地區代表處主任史德林(Balthasar Staehelin)(中評社 劉璐璐攝)

全球化智庫(CCG)秘書長苗綠(中評社 劉璐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