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28期《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4月號已出刊(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香港4月15日電(記者 馬逸群)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第328期《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4月號已出刊。本期《中國評論》共刊發18篇文章,涵蓋兩岸、台灣、國際、經濟、文化等議題。
本期“專題”欄目聚焦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建路徑,刊發了《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問題分析與路徑研究》《港澳台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與路徑》《促進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基礎、障礙與策略》《以中華文化推進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和《客家文化交流與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建》五篇文章。
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彭韜,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陳改君聯合發表《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問題分析與路徑研究》一文。文章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民族工作的主線。然而,由於歷史及現實等複雜原因,台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長期處於劣勢。“台獨”分子及“台灣民族主義”主張者濫用“國族理論”,虛構“台灣國家民族”,妄圖分裂兩岸人民的共同體意識,否認台灣人的中華民族歸屬,製造“台灣民族”與“中華民族”的對立。台灣島內中華民族認同問題的產生,是歷史遺留、教育斷代和當局掣肘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為切實鑄牢台灣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台灣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統一建設進程,需從情感、文化和經濟三個維度協同發力:在情感層面,積極推動兩岸同胞的深度交往交流交融,建立情感共同體,彌合因歷史遺留造成的情感裂隙;在文化層面,推動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文化共同體,彌補教育斷代帶來的文化隔閡;在經濟層面,加快以新質生產力引領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構建利益共同體,消除當局掣肘引發的利益抵觸。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所副教授暨閩江學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林子榮、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陳浩宇,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王復俊聯合發表《港澳台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闡釋與路徑探析》一文。文章指出,港澳台同胞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內的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中國遼闊疆域、共同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悠久中國歷史、共同創造燦爛中華文化、共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引導港澳台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於增強港澳台同胞的使命感、歸屬感、榮譽感。當前,囿於港澳台地區與大陸(內地)在意識形態、規則標準等方面存在差異,加之受分裂勢力及其行徑影響,港澳台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一些問題和挑戰。應進一步強化經濟上的相互依存,促進產業鏈供應鏈互嵌式發展;進一步強化情感上的相互親近,以更大力度破除准入壁壘、打通融合堵點,拉近港澳台同胞與大陸(內地)各族同胞的情感距離;進一步強化文化上的兼收並蓄,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港澳台地區彰顯中華民族共同性的歷史史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
廣州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李海燕,和廣州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蔣紅軍聯合發表《促進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基礎、障礙與策略》一文。文章分析了兩岸地理的連結性、血脈的同緣性、歷史的淵源性、“一中”的法理性、文化的共根性、價值觀的共向性、經濟的互補性、社會的交融性、國際空間的共生性等現實基礎,指出促進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存在歷史誤解、制度差異、“台獨”阻擾、外來干涉等實踐障礙,探索加強歷史、法理、文化、價值、經濟連結、國族連結,反對“倚外賣台”,反“獨”促統的可行對策,共同尋求惠及子孫後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大道。
在《以中華文化推進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一文中,天津大學台灣研究所副所長、天津大學人文藝術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何慧俐指出,兩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民族有共同的責任、對未來有共同的期盼。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和長遠發展來把握兩岸關係大局。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的根與魂,是兩岸關係中最天然的聯結、最深沉的力量,也是最牢不可破的紐帶。兩岸應該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文化自信,建設共同精神家園。
嘉應學院粵台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台灣研究所所長,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榮譽顧問宋德劍在《客家文化交流與兩岸命運共同體構建》一文中指出,客家人向來有著追本溯源、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宗族意識與原鄉意識一直是台灣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徵。該文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出發點,從客家文化的視野,通過對梅(州)台(灣)兩地客家文化的源流和特質進行剖析,得出的結論是,要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必須高度重視客家文化在兩岸交流中的紐帶作用,強化台灣民眾的中國認同。
本期“中美”欄目刊發了《美國全球關鍵礦產戰略調整態勢、外溢效應與中國面臨的風險》和《特朗普第二任期台海政策的決策邏輯、困境及其影響》兩篇文章。
北京聯合大學應用科技學院副教授徐楓,和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王建民聯合發表《美國全球關鍵礦產戰略調整態勢、外溢效應與中國面臨的風險》一文。文章指出,美國調整全球關鍵礦產戰略,建構“去中排華”關鍵礦產供應鏈聯盟,旨在主導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體系,弱化對華關鍵礦產依賴,遏制中國新能源與電動汽車等產業發展。目前全球關鍵礦產儲藏、加工與供需嚴重不均,中國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在精加工方面優勢明顯。美國全球關鍵礦產戰略調整外溢效應蔓延,不少國家積極加強關鍵礦產供應鏈管制,加上地緣政治與關鍵礦產富集地區政局動蕩,嚴重衝擊全球關鍵礦產供需體系,對中國關鍵礦產供應安全與相關產業發展亦造成影響。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薛美芳,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劉佳雁聯合發表《特朗普第二任期台海政策的決策邏輯、困境及其影響》一文。文章指出,2025年特朗普再度執政後,“美國優先”將全面貫穿其台海政策2.0版。特朗普傾向將台灣問題納入“交易化”框架,強調“高效率、高風險、高收益”的邊緣策略,通過對台軍售、經貿交換等方式,最大化美國的戰略收益。因此,“以台制華”仍是脅迫中國妥協讓步的重要籌碼。然而,在實施過程中,特朗普2.0台海政策不僅將面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雙重掣肘,同時也會受到美國國內頑固“挺台派”等多重牽絆。未來,特朗普台海政策如何演變不僅事關台海局勢的走向,也將對地區局勢波動和全球大國博弈形勢產生連鎖反應。
本期“兩岸”欄目刊發了《新形勢下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路徑思考》和《海峽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結構特徵與重構展望》兩篇文章。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陳麗霜,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子旗聯合發表了《新形勢下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的路徑思考》一文。文章指出,擴大交流交往是增進兩岸同胞感情和福祉、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重要途徑。台灣民進黨當局上台以來,拒不承認“九二共識”,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單方面惡意限阻兩岸交流合作、極力拓展“排中”對外交流空間,昇高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政經風險。大陸則始終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積極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不斷擴大兩岸人員往來,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在賴清德上台、民進黨繼續執政的背景下,擴大兩岸同胞交流交往面臨更為複雜的內外部環境,要緊扣鑄牢兩岸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主題,聚焦基層民眾、青年等兩大群體,布局民族認同溯源、兩岸高質量融合發展、推進兩岸政治協商等三大領域,完善政策法規、資源投入、民心民意、風險防控等四大保障體系,推進兩岸同胞實現高質量交流交往。
在《海峽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結構特徵與重構展望》一文中,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副院長吳鳳嬌教授指出,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是以台商投資為主要驅動,囿於“兩頭在外”的脆弱性,長期附屬於歐美主導的生產網絡。未來在全球價值鏈深度調整叠加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等複雜變局下,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將步入歷史性重構階段,呈現再調整、再平衡的博弈演變態勢。應充分把握中國大陸新發展格局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契機,提升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的內在韌性,積極開創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和新經濟產業為依托、向RCEP及“一帶一路”市場延伸的兩岸先進製造業價值鏈新格局。
本期“台灣”欄目刊發了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粵港澳發展研究院副教授、副主任、院長助理郭宇菲的《台灣當局推行“文化台獨”的新動向、基本特徵及危害性剖析》一文。文章指出,賴清德上台前後,台灣當局在推動“文化台獨”上有系列新動向:闡述其“台獨”文化政見,宣揚以“台南400”為核心的“台獨史觀”,構建“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新論述,繼續通過語言政策和民族政策進行“去中國化”,企圖將台南打造為“文化台獨”的展示基地,積極開展“文化外交”和開展“文化攻勢”等。台灣當局的“文化台獨”在延續蔡英文時期路線的基礎上,呈現出更加系統化、理論化、激進化和務實化的發展趨勢,其對兩岸和平發展的危害性更加突出。
本期“政治”欄目刊發了《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知與解構——基於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考察》和《新時代完善涉台話語內涵研究》兩篇文章。
四川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宮高傑,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孫雲聯合發表了《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認知與解構——基於聯大第2758號決議的考察》一文。文章指出,聯大第2758號決議本是證明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國際法理依據,但近來卻成為民進黨當局和國際社會一些“親台”勢力用以論證“台灣不是中國一部分”的依據。當前台灣當局妄圖非議聯大第2758號決議,企圖否定該決議,試圖推翻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法地位。國際社會一些“親台”勢力亦冷飯熱炒,試圖對該決議的內容進行扭曲釋義,以藉機在台灣問題上興風作浪,解構一個中國原則的框架。該文對國際社會不同行為體的一個中國原則進行立場識別,研判其背後的政治動機與發生邏輯,為今後進一步採取因應措施提供參考思路。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沈惠平,和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曾楊雪聯合發表《新時代完善涉台話語內涵研究》一文。文章指出,目前學界已有共識,認為話語不僅僅是國家間信息交流的載體,更是國家間進行激烈權力博弈的工具,所以各國都非常重視爭奪話語國際傳播過程中的優勢地位,以建構有利於維護自身利益的國際話語權。民進黨當局勾連美西方國家挑戰一個中國原則,其謀“獨”行徑造成國際社會產生對台灣問題的錯誤認知,對此我們亟須從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方面入手完善相關的涉台話語內涵,以在國際社會上澄清台灣問題的實質,從而樹立正確的台灣問題認知,增強涉台話語權。
本期“文化”欄目刊發了閩南師範大學兩岸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王強教授的《敘事慣習與身份政治:基於“中國性”的兩岸文化認同建構》一文。文章指出,作為深層潛流,立足於中華文化的敘事傳統與敘事慣習,在海峽兩岸公共敘事中具有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力,深度捲入當代台灣身份政治的實踐當中。建構彰顯“中國性”文化價值的敘事共同體,在兩岸的互動交流中發掘兩岸同胞情感結構有效對接的可能性,能夠為導引和重塑台灣身份政治秩序創造可行路徑。凝聚以“中國性”為精神內核的文化共同體,一方面要重視敘事傳統或敘事慣習的基礎性聯結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根據時代語境的變化加以必要調整,為海峽兩岸敘事共同體建構探尋新的文本資源和美學路徑。
本期“經濟”欄目刊發了山東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生態文明研究院副研究員別曉東的《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一文。文章指出,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調整與逆全球化趨勢交織共振的背景下,中國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戰略能級提升與系統性轉型的雙重命題。當前,區域經濟面臨深化國家戰略導向與地方實踐協同、促進內需潛力激發與供需動態平衡、推動創新要素集聚與區域協作優化、加快破除行政壁壘推進制度型開放等重點發展任務,亟須優化空間布局以推動戰略勢能轉化,通過制度創新提升系統發展效能,塑造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新範式。對此,在實踐進路上,要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平邁進;促進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消費提質聯動發展,協同推進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升級;同時,建立健全跨區域協同機制,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制度支撐。
本期“國際”欄目刊發了《後發達國家應對人口危機的政策分析——以韓國為例》和《台灣與歐洲關係的現狀與走勢分析》兩篇文章。
曲阜師範大學區域國別研究院副院長、外國語學院特聘教授李敦球,和曲阜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崔永馨聯合發表《後發達國家應對人口危機的政策分析——以韓國為例》一文。文章指出,人口問題已成為影響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韓國的人口問題在後發達國家中有一定的代表性。韓國的生育率問題在20世紀90年代就已經初顯端倪,但當時的韓國政府並未及時出台相關支持生育的政策,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近四年韓國戶籍人口連續下降,韓國的出生率在2023年降至0.7,被稱為“世界最低生育率”。尹錫悅上台後,比以往歷屆政府更加重視人口問題。2024年7月1日,尹錫悅政府成立了“人口戰略企劃部”,由分管社會事務的副總理擔任該部部長,經過綜合施策,韓國人口出生率在2024年已呈現小幅增長的積極態勢。韓國在發展中出現的人口問題或許也是世界其它許多國家在成長中的“煩惱”,人口變化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存在著辯證的內在邏輯關係,衹有制定科學的人口發展規劃和相應的經濟政策,才能促進經濟社會長期、穩定和可持續性發展。
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和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勇,和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黃愛萍聯合發表《台灣與歐洲關係的現狀與走勢分析》一文。文章指出,近年來,台灣與歐洲關係逐漸熱絡起來,並且呈現不斷升溫之勢。台灣與中東歐國家的關係頻現“突破”、歐洲大國打“台灣牌”日漸加劇和歐洲議會對華挑釁頻繁加碼,是台灣與歐洲關係持續升溫的主要表徵。共享“民主自由”價值、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以及聯手推動芯片產業合作三大議題在台歐關係中日漸凸顯。美國的示範、慫恿及支持,中歐關係遭遇挫折,是助推台灣與歐洲關係升溫的主要因素;新冠肺炎危機和俄烏衝突的爆發及持續也有不可低估的影響。中國應該深入分析和研判歐洲國家與台灣關係現狀、互動的動機及其差異,對症下藥,採取不同的對策,以確保中歐關係能夠在總體上行穩致遠。
本期“論壇”欄目刊發了由中評智庫基金會和華南農業大學粵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評智庫青年論壇:兩岸青年交融的灣區角色》全文實錄。論壇由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粵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仕燕和中國評論通訊社編輯委員、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束沐主持,評論員有:中國評論通訊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郭至君,深圳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台灣法律研究所副所長黃繼朝,中國評論通訊社助理總編輯、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秘書長林艶,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教授、華南農業大學粵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成員程華,中國評論通訊社編輯委員、中評智庫基金會大數據中心主任曹潤來,華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粵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成員謝韓,中國評論通訊社研究部副主任、中評智庫基金會副研究員陳倩羚,台灣政治大學博士、廣州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後李凌風。與會者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在兩岸青年交流、交往與交融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期“動態”欄目刊發了“中評社深入報導2025年全國兩會”一文。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國評論》2025年4月號,總第328期。
《中國評論》月刊1998年在香港創刊,目前已被中文期刊目錄中影響力最大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收錄為來源期刊(2023-2024)。同時,《中國評論》月刊還是當前唯一一份兩岸都特許公開銷售的核心學術期刊。月刊以“溝通兩岸、融匯中華”為宗旨,以完善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理論為己任,以推動香港“一國兩制”理論創新為內涵,以命運共同體思維重構中美及東亞安全理論體系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