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中評論壇:特朗普第二任期分析與展望

2025-04-25 00:16:00
五位學者積極討論。(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和平與安全研究所所長朱中博發言。(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記者 郭至君)特朗普“二進宮”已滿百天,以“顛覆性改革”和“交易式外交”給美國國內和世界帶來巨大衝擊。中國評論通訊社、中評智庫基金會日前在北京記者站召開了以“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國政策分析與展望”為主題的思想者論壇,多位美國問題研究專家齊聚一堂,對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國內政外交諸多方面進行了評析與展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和平與安全研究所所長朱中博表示,美國的對台政策始終圍繞其對華戰略競爭框架展開。從特朗普第一任期到拜登政府,再到特朗普的第二任期,美國將中國視為頭號戰略競爭對手的立場並未改變,且遏壓中國的趨勢仍在加強。然而,特朗普的對台政策也存在兩面性,他深知台灣問題的棘手性以及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決心,因此並不希望陷入直接的大國衝突。

  特朗普第一任期的對台政策主要表現為冒失和挑釁,其突出表現包括與蔡英文通話、大規模軍售等。而拜登政府不僅延續了特朗普的做法,還進一步強化了對台政策的惡劣表現,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持續掏空“一個中國”政策:拜登政府頻繁在政策表態中將《與台灣關係法》置於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之前,模糊“一個中國”原則的清晰性。二、打破美台政治互動禁忌:不斷加強與台灣地區的官方往來,挑戰中美關係的政治底線。三、強化武裝台灣:通過軍售、軍援和軍事訓練,提升台灣地區的軍事能力,形成“以武拒統”的態勢。四、經濟與科技領域的聯動,推動“芯片四方聯盟”等機制,服務於遏制中國的戰略目標。五、推動台灣問題國際化:試圖將台灣問題納入國際議題,製造外部干預的借口。

  預計美國將繼續利用台灣問題遏制中國,進一步掏空“一個中國”政策,發出錯誤的政治信號。美國可能會加快對台軍售,加強在台海的軍事存在,並在國際上推動更多對台支持的行動。但中國在中美關係中始終堅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和和平共處的原則。今年兩會期間,中央對台工作展現出明確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強調推進兩岸交流合作和祖國統一的既定方略不會改變。中國將繼續塑造有利於祖國統一大業的戰略態勢,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同時積極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創造有利條件。

  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講師孫冰岩表示,當前總體來看,美國政府的裁員行動主要集中在試用期人員和一些政治敏感崗位,對中美關係的其他方面安全影響不大。

  孫冰岩說,特朗普第二任期與第一任期的不同,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決策團隊和決策機制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決策團隊風格:第二任期的政府成員政治背景相對弱勢,這使得特朗普在決策時幾乎無人敢於反對。與第一任期相比,團隊成員私下搞小團體向總統施壓的現象已不復存在,對特朗普的矯正效果也極為微弱。二、決策機制變化:第一任期中,特朗普的決策圈內存在一定的矯正機制,例如在2017-2018年發動貿易戰時,曾有團隊成員延緩關稅實施進度。而在第二任期,決策更多依賴於結果矯正,即從上到下的單向決策。三、缺乏統一議程:特朗普在決策機制上表現出明顯的無體系、無長遠規劃的特點,議程協調能力較弱。四、內部爭鬥加劇:由於特朗普未能有效分配權力,各部門之間的爭搶地盤和內鬥現象可能會更加嚴重。

  孫冰岩也說,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對華政策出現了以下三點變化:一、認知變化:經過8年時間,特朗普對中美關係的認知發生了顯著變化。從第一任期的貿易赤字問題,轉向關注芬太尼等新問題。二、策略調整:第一任期中,特朗普通過加征關稅施壓中國,隨後提出談判訴求。而在第二任期,他採取了更為隱晦的策略,選擇沉默等待中國主動提出談判條件。三、要價提高:如果談判開啟,特朗普的要價將顯著高於過去,不僅在貿易問題上對中國提出更高要求,還可能在其他領域對多國提高要價。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成昊表示,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核心原則依然是圍繞美國優先、反建制、經濟民族主義。和第一任期相比,特朗普第二任期似乎更具雄心,更具顛覆性,更強調這種激進的政策轉變,並且以更加自信的方式去實施長期以來的保守派目標。第一是美國優先,第二是反建制和清除深層政府,第三是社會保護主義和文化議題。

  在外交政策上,特朗普政府更有意願去挑戰國際上的既有規範。萬斯在慕安會上的演講對歐洲展開了全方位的敲打,不僅折射了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2.0版的戰略邏輯,也把歐洲置於前所未有的戰略困境,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美國堅持把自身的這種狹隘的利益置於盟友之上。第二、美方對盟友關係採取了極其現實主義的態度。第三、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充滿了交易性思維。歐洲內部對特朗普以及政策調整的看法逐漸分化為三大陣營,分別是務實派、規範派和特朗普擁護派,反映出歐洲在短期內不得不依賴美國的安全保障,又迫切希望推動自身戰略的一個矛盾的心態。

  孫成昊說,展望未來,美歐關係站在一個非常關鍵的十字路口,特朗普政府以他鮮明的美國優先政策和交易性外交,不斷向歐洲傳遞出一個核心信息就是歐洲的重要性正在不斷下降,而美國正在謀求通過各種政策手段重構擴大相同的關係。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後、中國論壇媒體傳播主任、助理研究員文晶表示,美國的中東政策有兩個方面。第一個是巴以衝突,她指出,特朗普在巴以問題上的核心就是採取強權的政策去鞏固美以的同盟關係,明顯的舉措就是提供軍售。她強調,此舉與對烏克蘭比較孤立的政策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是此政策破壞了巴以的和平基礎,第二是違反了日內瓦公約關於衝突狀態下平民保護的條款。第三是聯合國大會支持國際法院採取軍事人員在巴勒斯坦領土的強制行動,存在被追責的可能性。

  文晶強調,特朗普美國優先原則和在巴以軍事上很冒險的做法,使美國陷入了一種戰略孤立的困境。第二個是伊核問題也就是伊朗政策。文晶指出,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宣布退出伊核協議,第二任期的伊朗政策更是表現出特朗普團隊整體就是反伊朗的陣營。她表示,魯比奧上台之後,美伊關係進入了一個惡循環。一個典型的特點就是以極限施壓的政策全面升級對伊朗以及其盟友的遏制行動,軍事威懾、經濟制裁、聯盟重構三個維度三管齊下。文晶表示,伊朗的立場也很明確,接受關於核計劃的非軍事化談判,但是拒絕拆除民用設施。

  文晶總結稱,美國的中東政策就是特朗普的戰略短視很明顯加劇地區動蕩的局勢。她表示,特朗普採取的方式就是極限施壓和短期主義,在中東地區整體戰略收縮,導致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軟實力受損,形成惡性循環。而這種戰略短視的累積效應使整個中東局勢在2025年會處於一種戰爭延續和脆弱和平的臨界狀態。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秦升指出,特朗普的政策更多的是美國作為霸權國家基於國家利益所進行的自我修正。對於特朗普政策的內在邏輯,他提出了三點。第一是美國的自我糾偏歷史。秦升指出,從美國的歷史可以看出,其制度設計以及他設計的制度體系絕不是一層不變的。當美國遇到危機和威脅時候總是能夠利用他的實力地位、制度設計能力、內部的創新能力等等改變不利的局面。

  第二是保持實力地位是特朗普政策的核心。外交方面,秦升指出,最近幾年美國在外交當中非常喜歡用一個詞,position of strength。這反映了美國外交政策中實用主義和權力政治的傳統。技術實力方面上,他表示,美國現在創新的節奏和競爭對手相比越來越慢。在經濟實力方面,他指出,技術實力的下降和創新能力的不足,導致了美國的經濟也看不到壓倒性的優勢。

  第三是特朗普維持實力地位的舉措。秦升表示,特朗普政策措施實際上重新匹配戰略資源的過程。技術上,在創新減速的大前提下,加大自身創新投入的同時抑制競爭對手的創新。經濟上,加大實體經濟和高技術產業投入,設置高關稅提高政府收入,向內裁員、減少開支,削減債務。軍事上,和戰略信譽相比,實力地位的下降才是對美國霸權的最大衝擊。

  對於中國的應對策略,秦升認為,技術上中國需要另辟蹊徑,換賽道發展。另外,國家需要加大支持自主技術創新。經濟上,做好平行價值鏈的準備,加強和歐洲、東亞、拉美國家的產業合作,減少特朗普政策對中國的衝擊。

  論壇更多內容將陸續在中評網、中評月刊上呈現。

  (後援實習記者 陳思遠、劉璐璐)
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講師孫冰岩發言。(中評社 陳思遠攝)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孫成昊發言。(中評社 陳思遠攝)
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博士後、中國論壇媒體傳播主任、助理研究員文晶發言。(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秦升發言。(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評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主持中評思想者論壇,主題為“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國政策分析與展望”。(中評社 陳思遠攝)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孙成昊发言。(中评社 陈思远摄)
中評思想者論壇“特朗普第二任期美國政策分析與展望”會後合影。(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和平与安全研究所所长朱中博发言。(中评社 陈思远摄)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