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兩岸融合發展視域下閩台祖地文化賡續芻論

2025-04-20 00:00:26
  中評社╱題:兩岸融合發展視域下閩台祖地文化賡續芻論 作者:閆興(福州),福建行政學院閩台研究院副院長\教授、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兩岸融合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

  【摘要】在海峽兩岸長期的交流交往中,閩台兩地逐漸形成了以閩南文化、媽祖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鄭成功文化、聖君文化為主要內容的祖地文化。這些文化普遍具有血脈親情優勢、民間信仰特點、歷史人文底蘊,并通過宗族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不同載體呈現。受兩岸長期隔離、台灣地區“台獨”勢力不斷“去中國化”、交流交往相關活動質量等因素影響,閩台祖地文化未能最大化發揮作用。需要深挖閩台祖地文化資源,打造精品特色品牌,搭建交流平台,宣傳好閩台祖地文化故事,發揮閩台祖地文化“以情促融”重要作用,進一步增進海峽兩岸文化融合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10月15日至16日在福建考察時強調:“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①福建是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台商投資集中區和台灣文化主要發祥地,對台文化資源十分厚實。閩台文化在風土人情、傳統文化、歷史典故、人文景觀等方面淵源深厚。文化和情感的力量,穿越時空、穿越地域、直抵心靈深處,鑄就了兩岸同胞濃厚的感情。《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強調要“深化閩台社會人文交流”,指出“實施閩台歷史展示溯源工程,開展閩台族譜對接、尋根謁祖等活動”。②加強祖地文化體系建設作為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重要舉措寫進了福建省委決議中。祖地文化交流是兩岸往來富有潛力和發展前景的主題,如何以當地的人文、歷史資源為依托,深入挖掘運用厚實而凝重的祖地文化資源,發揮文化紐帶作用,是需要認真思考和探索的現實課題。

  一、閩台祖地文化資源基本情況

  閩台一水相連,80%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閩台兩地“語同音、歌同調、俗同風、食同好、文同緣、神同源、祖同宗”,這些都建立在共同的文化基礎、共同的倫理道德、共同的生活方式之上,是語言文化、宗親關係、民間信仰、飲食習慣、民俗風情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1.傳續血脈親情的宗族文化

  據統計,在台灣地區2300多萬同胞中,約1000萬人祖籍是漳州;台灣地區的100個大姓大部分可以在漳州找到族譜;已考證的台灣與福建客家有親緣、血緣關係的有98個姓氏。此外,閩台還有衆多同名同宗村,經核實可對接的各姓同宗村合計有314對、809個村里,其中廈門與台灣可對接的同宗村有19個姓、35對、102個村里,漳州市有53個姓、192對、511個村里,泉州市有32個姓、46對、129個村里。特別是漳州市、泉州市,所屬每個縣名都可以在台灣找到對應,如漳州寮、漳浦寮、雲霄厝、詔安里、平和厝、南靖厝等。③

  2.承載美好願景的信俗文化

  台灣地區的主要信仰大部分源自福建,台灣地區衆多宮廟與福建宮廟有著深厚的淵源。台灣四大民間信仰保生大帝、開漳聖王、關帝三尊神明信俗的祖廟都在福建漳州。例如,在台灣影響排名前20位的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神明,有18位是漳州市的主要民間信仰。漳州市有108座宮廟開展對台交流活動,78座被授予漳州市對台交流重點寺廟、宮廟,有40座民間信仰活動場所是台灣的祖宮祖廟,在台灣分靈宮廟近2000座。④

  3.彰顯歷史底蘊的民俗文化

  自宋代到明清,福建各地特別是閩南地區人口多波次遷徙台灣,將祖地文化幾乎原封不動地移植“複刻”至此,台灣地區迅速形成了以祖籍地風俗、民俗、禮俗為鮮明特徵的社會。從鄉音來看,閩南方言是大陸與台灣地區的主要語言橋梁;從鄉戲來看,閩劇、歌仔戲、高甲戲、梨園戲、莆仙戲、木偶戲等鄉戲在閩台各地均能找到傳承;從鄉俗來看,世界閩南文化節、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兩馬同春鬧元宵、湄洲“天下媽祖回娘家”、鄭成功文化節等民俗節慶活動在閩台兩地均有一定影響力。

  二、閩台祖地文化交流現狀

  “祖地文化”涵蓋了木偶、戲劇、歌謠、燈謎、建築等閩台民間藝術,閩台民衆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成習的風俗習慣,彰顯血緣相親、血脈相連的姓氏文化,由移民出生地伴隨著遷移入台的民間信仰,等等。近年,福建各地充分發揮台灣同胞主要祖籍地的獨特區位優勢,以血緣、親緣和文緣為紐帶,以18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為平台,持續實施同名同宗村聯誼等鄉情親情延續工程,有效推動了閩台民間基層交流的規模化、品牌化和制度化,有力推動了兩岸文化融合發展。

  1.以尋根謁祖為目標的宗親交流日益熱絡

  以各地姓氏宗祠為平台,閩台定期舉行形式多樣的宗親聯誼,通過族譜對接、同名村鎮續緣之旅等活動,增進兩岸宗親情誼,不斷擴大祖籍地影響力。僅漳州市,前來尋根謁祖的台灣姓氏已達113個,衆多台灣知名人士多次率家族回鄉竭祖、交流。依托歷史名人陳元光、鄭成功、林則徐、朱熹、林語堂等舉辦的姓氏宗親交流活動,也成為閩台民間雙向交流的重要橋梁。兩岸姓氏宗親交流的重要平台“海峽百姓論壇”“同名村·心連心”聯誼交流活動自舉辦以來,吸引了兩岸百餘個姓氏同胞組團參加、進行互訪聯誼,共計3.2萬名兩岸宗親代表參加,約30餘萬名台灣民衆參與交流,直接或間接促成近600萬名台胞回大陸尋根謁祖、續譜聯宗。⑤

  2024年6月15日,第十二屆“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在廈門開幕,近300位兩岸同名同宗村鄉親代表、青年台胞代表、專家、非遺傳承人等嘉賓參加。活動以“祠同宗”為主題,以兩岸同名同宗村祠堂為載體,深入挖掘和展現兩岸同名同宗村的血緣親情及歷史文化連接,促進了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同名同宗村鄉親還分赴廈門市、漳州市、泉州市和龍岩市回鄉懇親祭祖,生動有力地展示了兩岸同根同源、同宗同祖的根脈淵源關係。

  2.以族譜對接為內容的譜牒交流逐步深化

  在閩台祖地文化交流中,譜牒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兩岸相關組織、專家學者積極進行閩台族譜交流對接研究,推動閩台族譜的徵集、編修、製作、對接、展示等工作。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收藏167個姓氏、2251部、9163册兩岸族譜;龍岩市上杭縣客家族譜館收藏153個姓氏、2900多部、20000多册客家族譜;漳州市建有漳台族譜對接館,創立了全國首個海峽兩岸宗親文化交流中心,開通了漳台族譜一點通,為台灣同胞對接族譜提供了便利。⑥同時,福建各地積極開展族譜對接活動,先後舉辦了“海峽兩岸民間譜牒文化交流大會”“閩台族譜對接工作座談會”“客家族譜文化學術研討會”等活動,進一步鞏固了閩台血緣關係紐帶,成為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3.以民間信仰為核心的宮廟交流互動密切

  近年,福建各地大力推進閩台民間信仰雙向交流,閩台民間信仰交流呈現出形式多樣、規模宏大等特點。東山關帝文化旅游節、龍海與海滄保生慈濟文化節、寧德古田陳靖姑文化節、湄洲媽祖文化旅游節等,吸引了大量台灣地區民衆的廣泛參與。以漳州為例,截至2024年,漳州市已成功舉辦33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游節、6屆漳台保生文化節、10屆海峽兩岸開漳聖王文化節、2屆海峽兩岸漳州(三平祖師)文化節;每年正月初八常態舉辦海峽兩岸五顯大帝文化節、兩岸城隍文化交流等活動,邀請台灣分靈宮廟來漳州進香交流,品牌效應顯著。⑦2024年7月至8月,福建省漳州市組織開展了“尋訪陳元光入閩開漳文化足跡”主題活動,聚集開漳聖王文化,回溯篳路藍縷的入閩開漳歷史。該活動旨在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守護傳承中華民族寶貴遺產,增加兩岸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4.以鄉音鄉俗為特色的民俗交流更加綿密

  福建以閩南方言鄉音、鄉戲為媒介,先後編輯出版了《普通話閩南方言詞典》《閩南話漳腔辭典》等閩南方言辭典,積極開展閩南口頭傳說、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手工技藝等對台民俗交流活動,加深台灣地區民衆對福建祖地文化的認同感。多次組織閩劇、歌仔戲、高甲戲、梨園戲、莆仙戲、木偶戲等戲曲團體赴台灣、金門和馬祖交流演出,滿足台灣民衆對大陸鄉音鄉曲的渴求。同時,積極開展閩南民俗節慶系列活動,“閩台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連續多年被國台辦列入重點交流項目;廈門連續舉辦多屆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通過歌仔戲、高甲戲、南音等民間藝術展演,增進閩台同胞情感趨融、價值趨近、認同趨合,充分展示了祖地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5.以祖地文化為主題的學術交流更具規模

  福建省充分利用廈門大學、福建師大、華僑大學、閩南師大等有關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力量,定期舉辦學術交流研討會。開展了“閩台文化學術研討會”“海峽兩岸台灣開發史學術研討會”“泉台孔子學術研討和孔廟保護研討會”“海峽兩岸客家高峰論壇研討會”等;充分發揮《台灣研究集刊》《閩台關係研究》《現代台灣研究》等刊物理論陣地作用,持續關注祖地文化方面文章刊載;學界已出版《祖地文化》《佘族祖地文化新探》等方面書籍、圖册,深入挖掘閩台文化資源。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從不同層面深化了兩岸學術界對閩台祖地文化的認同。

  2024年7月3日至7月8日,全國台聯第二十一屆台胞青年千人夏令營暨“閩台親融·福海揚帆”台胞青年福建航海文化夏令營在福州開營,來自大陸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百所高校及海外台胞青年共1500人參加。⑧在閩活動期間,兩岸青年走進福建高校,探訪媽祖故里、南靖土樓等,感悟歷史人文風情,有效促進了兩岸青年交流交心、互學互鑒、同心同行,為台灣青年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打造平台、創造機會。

  三、閩台祖地文化交流面臨的困難

  福建是僑務大省,近年來,福建充分發揮媽祖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宗祠文化等祖地文化作用,不斷增進海外閩籍鄉親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福建在閩台祖地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整合規劃不够、持續影響不足等現象,對標常態化、機制化、體系化運行還有一定距離。存在難題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台灣島內複雜形勢對閩台祖地文化交流造成衝擊

  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動蕩,台灣民進黨當局積極推動“脫鈎斷鏈”“去中國化”,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強勢推行“倚美謀獨”“倚美抗中”路綫,美台勾連挑釁加速升級。密集修訂和出台一系列政策規定,限制和管控兩岸經濟往來和人員交流。包括修訂“國安五法”、通過“反滲透法”,企圖製造寒蟬效應。

  2016年蔡英文執政後,民進黨當局不斷加大對兩岸交流合作的管控限制力度,導致閩台民間基層交流的不平衡、不對稱現象持續存在。在調研和活動中發現,閩台交流團組、人員有來無往或多來少往的現象比較突出,各地民間信仰赴台團體多為應邀前往,福建各地祖地文化交流項目入島難度較大、數量較少。尤其賴清德上台以來,采取更為強硬的“反中抗中”政策,將赴陸港澳旅游警示調升為“橙色”,甚至以“國安”名義調查島內新黨等統派政黨、查處島內中介組織、公開警告島內縣市長不要參加閩台交流,成為深化閩台民間基層交流的嚴峻挑戰。以福建省台聯為例,2024年接待台灣基層代表人士參訪團等團組僅有24批500餘人,組織赴台交流活動幾乎為零。⑨


  2.部分台灣青年祖地文化交流意願不強

  閩台祖地文化的表現形式包括鄉音、鄉味、鄉情氣息濃厚的宗族文化、民間信仰、民俗文化等,交流對象多為具有故鄉情結的老一代台胞,或崇拜某種民間信仰的信衆,及特定民間藝術愛好者,台青人數占比不高。此外,由於兩岸歷史背景、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民進黨當局“文化台獨”政策的影響,大部分台青與祖籍地聯繫較少、情感相對疏離,對祖籍地的概念、對根祖脈的認同、對祖地文化的印記,呈現出代際衰減趨勢,缺乏文化黏性、歷史記憶與鄉土情懷。

  3.祖地文化活動缺乏系統性規劃

  福建祖地文化交流資源豐富,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祖地文化交流品牌,但多是“單兵作戰”,趨同化、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例如廈門、泉州、漳州同屬閩南文化區域,龍岩、三明積極打造客家祖地品牌,各地區、城市各具優勢,但都各自組織活動,缺乏協同性,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化資源的人為割裂、重複利用。由於各地各部門力量有限,若沒有統一規劃、資源整合,而是追求一時的形式效應,活動規模、層次將大大受限、流於形式。文化交流規劃的缺乏,對台灣民衆持續深入影響的效力也將大打折扣。

  4.民間交流質效有待進一步提升

  隨著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推進,目前閩台民間交流進入深化期、瓶頸期,需要對思想觀念與操作路徑做出調整。目前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形式較為單一。兩岸民間信仰、祖地文化的宣傳模式、呈現形式主要以進香、神靈巡游、繞境等傳統形式為主,融媒體宣傳、高科技聲光電技術發揮作用不明顯,宣傳途徑、文化展示形式有待創新。其次,受衆覆蓋面不足。部分交流活動在組織上存在邀請對象過於集中的問題,“老面孔”占比較大,“首來族”占比有待提高。例如,部分台青反映,有些活動存在宣傳不足、名額有限、時間不合適等問題,影響了台青參加相關活動的積極性。第三,效果不够持久。部分活動的行程安排、主題設置、內容覆蓋仍需進一步提升完善,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考量有限,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參訪、輕交流”、衹“交往”不“交心”等問題。

  四、進一步促進閩台祖地文化融合的幾點建議

  深化閩台文化融合發展,旨在密切閩台文化交流合作,進而推動閩台各個領域打破隔閡、全面融合,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讓兩岸同胞共商發展道路、共建發展事業、共享發展成果。祖地文化品牌體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強化思想認識,深入學習和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和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積極探索新視角、新思路、新對策,將祖地文化優勢轉化為交流合作優勢,推動閩台祖地文化交流機制化、體系化、品牌化運行,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廣覆蓋的交流大格局,升華兩岸同胞的原鄉記憶,從而增進台灣同胞精神上的歸屬感、文化上的認同度和祖國大陸的向心力。

  1.發揮閩台祖地文化資源優勢

  深入挖掘祖地文化資源,在閩台民間交流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優勢。一是加強祖地文化文物的徵藏保護利用。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健全媽祖文化、關聖文化、開漳聖王信俗、保生大帝等文化資源修復與傳承機制,加大對祖庭祖廟等文物古跡、信俗活動歷史沿革等基本情況的普查,深入發掘、展示和宣傳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不斷擴大祖地文化影響。二是加大對閩南方言的保護推廣力度。在部分大學設立閩南語研究推廣機構,開展閩南語規劃、閩南語使用情況調查、閩南語典籍、閩南語資料庫建設等工作,為傳承和保護作為兩岸共同文化遺產的閩南語提供保障。加強兩岸語言交流融合建設,如共同編撰閩南語辭典,共同建設“閩南語知識庫”網站,開展兩岸閩南語保護和傳承考察調研,舉辦閩南語研討會、閩南語歌曲大賽等。

  2.搭建閩台祖地文化交流平台

  進一步拉緊宗親、鄉親、姻親、民間信仰“四條紐帶”,建構多層次、全方位、廣覆蓋的交流體系。一是進一步密切宗親鄉親交流。注重以鄉音鄉情為紐帶,深耕基層,辦優辦特“同名村·心連心”等活動,繼續擴大閩台村里長交流,組織開展“點對點、村對村、廟對廟、宗親對宗親”的文化交流互動,做到台胞回到祖地有根可尋、有譜可考、有據可查、有脈可續、有祠可祭、有墓可掃、有廟可拜,密切與宗族鄉親的交往。針對台灣南部民衆祖籍地主要在福建漳州的實際,加強吸引台灣民衆尤其是南部基層民衆組團回祖籍地尋根謁祖,不斷深化台灣同胞對“根、祖、脈”的認同。二是進一步加強民間信俗交流。人尋根、神尋祖,民間信俗是閩台最大的共同語言和文化共識。要以民間信仰為主綫,擴大閩台宮廟往來,以台灣信衆最多的四大民間信仰為基,支持常態長效開展以“尋根”“信俗”“民俗”為主題的交流活動,開展民俗文化科儀規制的設立和傳播,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邀請更多台灣分靈宮廟來大陸續香,推動更多神像金身赴台巡安交流,延續兩岸人緣神緣根脈。藉助融媒體及高科技技術,探索綫上祭拜、求簽、上香等活動,藉助媒體力量,擴大活動聲量。

  3.推動兩岸青年祖地文化交流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要多渠道、多角度吸引台灣青年參與閩台祖地文化交流活動,增強台灣青年融入感和歸屬感。一是創新祖地文化交流方式。改變“為交流而交流”的局面,構建加深認同的文化路徑,進一步創新活動主題、豐富活動內容。例如,探索兩岸影視文化、流行文化、體育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生動講好“兩岸一家親、閩台親上親”的故事。注重運用新媒體、新技術,通過動漫、電競、文創等台灣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入祖地文化元素,進一步打破文化傳播壁壘,擴大祖地文化對台灣青少年的影響力。二是為台青提供創業就業機會。構建增進利益的發展路徑,擴大吸引台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以建設閩台祖地文化產業帶為核心,加強泉州、漳州和廈門等祖地文化重點區域的規劃與建設,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閩台祖地文化產業交流合作,創造良好的技術、政策、文化設施等配套軟硬環境,吸引台胞積極回到祖地就業創業,共同分享福建經濟發展特別是祖地文化發展機遇,提升閩台區域文化的綜合競爭力。

  4.打造閩台祖地文化交流品牌

  祖地文化交流已形成了諸多品牌,未來發展中需要進一步著力化解交流中的制度性障礙,使閩台祖地文化交流實現可持續性發展。一是加強族譜對接。閩台姓氏族譜是彰顯閩台同胞血緣歷史源流的載體,是閩台祖地文化的生動體現。要發揮中國閩台緣博物館族譜展列館、漳台族譜館和上杭客家族譜館的作用,理清祖籍宗親脈絡,推動建立“閩台族譜博物館”,探索建立全省統一的族譜收藏與交流協同機制。持續推動閩台族譜對接交流和展示活動,做好兩岸同名同宗村的族譜資料、同宗聚落、宗姓宗祠、研究文獻、人文歷史和族群遷居等同名同宗村文獻信息的分類整理及數字化存儲,為兩岸宗親尋根謁祖、對接族譜提供便利。二是常態化開展學術交流。強化對台史學話語權,推動實施閩台歷史展示溯源工程,從學理上加強批判民進黨當局以及台灣史學界錯誤的“台獨史觀”,還原真實的台灣歷史。充分發揮福建各高校在學術研究、人才教育上的優勢,積極探索推進兩岸學術融合、科研融合和人才培養路徑,鼓勵福建各高校、科研機構與台灣有關機構、團體合作,共享史料、共編教材等。各地要為台灣祖地文化研究機構來閩開展田野調查、學術交流提供資料、資金支持,共同發掘閩台祖地文化這一精神礦藏。

  5.拓展祖地文化交流路徑

  針對島內台胞特別是青年台胞對祖地文化黏性不強的實際,創新思維,走出圈層、走出大陸,不斷增進台胞“根在大陸、源在大陸、脈在大陸”的祖地文化認同。一是探索入島交流。近年來,台灣當局層層設限,單向限制兩岸人員交流往來的深度、廣度。因此,要積極探索、破解難題,既要“引進來”,更要“走出去”。為此,應做好祖地文化入島交流準備,創新運作模式和合作機制,突破民進黨當局的封鎖限制,推動祖地文化入島活動多元化、精品化、常態化。系統策劃閩南文化寶島行、客家文化寶島行、媽祖文化寶島行等系列活動,推動祖地文化入島交流向北、中、南部地區全面拓展。二是調動多方力量參與。祖地文化交流單靠政府力量遠遠不够,要以“社會力量、民間交流”為路徑,統籌官方、社會、民間各方力量,多管齊下,形成全方位、多層次、機制化的兩岸融合發展的大格局。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統籌指導功能,鼓勵社會民間力量參與,發動民間團體承辦對台民間基層交流活動,鼓勵和支持民間各級群團組織、商會、協會等加強同台灣島內各種社團組織的聯絡和協作,擴大閩台民間基層交流。

  6.講好閩台祖地文化故事

  閩台兩地地緣相近、血緣相親、語言相通、信仰相承、風俗相似。兩岸同胞應當好兩岸融合發展的推動者,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當好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當好中國式現代化的參與者,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一是深入挖掘閩台祖地文化精髓。建立祖地文化清單,根據影響力分級并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引導各地加強對祖地文化的研究,讓更多有影響、有特色的祖地文化展現出來。文旅部門要加強指導,幫助各地做好祖地文化的挖掘、利用文章,持續以祖地文化、根文化來激活海外鄉親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二是加強活動引導策劃。圍繞活動目的來設置內容,提升活動的親和力,針對不同對象安排包括尋根、參觀考察等配套子活動,提升活動效果。堅持品牌打造,結合與祖地文化相關的重要時間節點,比如媽祖誕辰、冬至祭祖等來策劃開展活動,并作為每年的固定活動,建立完善的活動長效機制,不斷擴大祖地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三是持續擴大海外宣傳。拍攝一些具有代表性、有故事、短而精的祖地文化題材宣傳片,發揮閩籍僑領、僑社等海外宣講員作用,持續在海外閩籍華人圈開展祖地文化宣傳。創新表達方式,以短視頻、網絡直播等形式吸引海外華僑華人子弟關注瞭解祖地文化。注重宣傳策劃,結合重要活動的開展,利用閩籍海外鄉賢在海外的媒體加強宣傳,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兩岸家書中的中華文化傳承與家國情懷涵育研究”(22BMZ081)成果。

  注釋:

  ①習近平:《扭住目標不放鬆 一張藍圖繪到底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奮勇爭先》,《人民日報》,2024年10月17日。

  ②《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人民日報》,2023年9月13日。

  ③閩南日報社編:《祖地文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11年,第7-11頁。

  ④同③,第160-163頁。

  ⑤《第十二屆“同名村·心連心”聯誼活動在廈門舉辦》,http://fjtl.taiwan.cn/yw/202406/t20240616_12628214.htm,訪問時間:2025年7月1日。

  ⑥根據課題組赴中國閩台緣博物館調研座談統計。

  ⑦陳惠貞,楊瑞:《追尋千里開漳路 再叙千年聖王情》,《閩南日報》,2024年12月31日。

  ⑧徐興文編:《一起去看海!台胞青年福建航海文化夏令營打卡媽祖故里、增進心靈契合》,https://finance.sina.com.cn/wm/2024-07-06/doc-inccevzh5718622.shtml?cref=cj,訪問時間:2024年8月20日。

  ⑨根據課題組赴福建省台灣同胞聯誼會調研座談統計。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3月號,總第327期,P78-84)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