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新華社)
中評社╱題:新質生產力賦能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研究 作者:王勇(廈門),理學博士、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經濟一體化平台副教授、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研究員、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港澳台研究中心研究員
【摘要】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支撑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側重於利用知識和技能提升生產效率。新質生產力所強調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徵將為台企在大陸投資發展創造出難得的新機遇和利好,為台企在大陸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基於此,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統籌推進數字經濟建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全面賦能數字營商環境優化、數字產業協同發展等,有助於推動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促進大陸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而推動大陸實現以創新為驅動力的高質量發展,為大陸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調研期間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①。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要驅動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支撑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側重於利用知識和技能提升生產效率。同年9月12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中指出“推動在閩台企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②。基於此,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統籌推進數字經濟建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全面賦能數字營商環境優化、數字產業協同發展等,有助於推動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促進大陸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進而推動大陸實現以創新為驅動力的高質量發展,為大陸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
一、新質生產力對台企在大陸投資發展的影響
(一)新質生產力的實質意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③。首先,從經濟發展角度看,新質生產力通過科技創新和應用,引領經濟發展模式從傳統向更高效、智能化的方向轉變,促進新商業模式和新產業形態的湧現④;其次,從社會全面進步角度看,新質生產力通過技術創新在教育、醫療、文化等領域的應用,使社會服務更加普及和便捷,很大程度提升了社會公平性和包容性,增進了公民福祉;再者,從文化繁榮發展角度看,新質生產力可以使信息技術革新與文化創意深度融合,拓寬了文化傳播渠道,豐富了文化表現形式,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文化創新;另外,從綠色發展的角度看,新質生產力通過發展清潔能源、節能減排技術和循環經濟,促進了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轉型,推動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此外,從國際競爭力角度看,新質生產力通過提升國家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不僅提升了國家的硬實力,也提高了國家的軟實力。
與此同時,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要素體現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⑤。一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是更高素質的勞動者。由於新質生產力對勞動者的知識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而大陸目前亦在不斷優化和完善對人才的界定,提出熟練技術工人和大國工匠等,同期,台灣則擁有成熟完整的技術工程師及技工體系,基於此,將成為大陸近期進一步調整的方向和拓展兩岸合作的新領域。第二方面,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是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勞動資料涵蓋兩方面,一是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製造技術、新材料技術等在內的實體形態生產工具。二是包括工業互聯網、工業軟件等在內的非實體形態生產工具。第三方面,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是更廣範圍的勞動對象。伴隨著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勞動對象的拓展方向體現為:不斷面向深空、深海、深地擴展,新的物質資料不斷轉化為勞動對象,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成為重要勞動對象。由此,新質生產力的實質內涵即為發展創新性技術以形成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之間更有效的協調,其主要特徵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是先進生產力,具有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特徵。
(二)新質生產力對台企在大陸投資發展帶來的新機遇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將極大地推動大陸高質量發展。同時,新質生產力所強調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徵也將為台企在大陸投資發展創造出難得的新機遇和利好,為台企在大陸發展提供新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大陸對於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府政策支持和推動,將為台企提供更多應用高新技術及設備創新發展的機遇,極大地鼓勵和促進台企在新產品開發和新技術應用上的投入與嘗試,為其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和多元化的發展路徑,有助於進一步提升台企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大陸在生物醫藥、大數據產業等新興產業領域擁有扎實的研究基礎、龐大的市場和豐富的人力資源,而台灣所具備的先進的管理經驗,將為大陸與台灣的企業合作提供強大的技術和市場基礎,有助於推動大陸與台灣的企業在生物醫藥、大數據產業等新興產業領域拓展更多合作,共同研發新的技術和設備,共同促進技術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進而共同推動新興產業上中下游產業鏈的創新發展,實現大陸與台灣的資源優勢互補;再者,2024年大陸兩會將發展新質生產力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將會吸引更多台灣科技界、金融界等相關產業領域的台灣青年來大陸發展,基於台青在生產鏈創新、綠色化等方面觀念上擁有的比較優勢和大陸完善的產業基礎和配套設施,開展傳統產業的高新技術嫁接⑥和創業。
二、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的現況及存在的問題
(一)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的發展現況
伴隨著大陸“十四五”規劃推動數字化發展的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大陸將以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主綫,統籌推進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加快城市全域數字化轉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全面賦能城市治理現代化、數字營商環境優化、數字產業協同發展等,在此情形下,大陸台企積極投資“智造”能力建設,數字化轉型升級不斷加速。例如:冠捷顯示科技(廈門)有限公司運用自動化生產技術打造出多條工業機器人智能化生產綫,呈現為工業機器人在生產車間將大尺寸液晶面板自動搬運上傳送帶,機械手臂則快速精確對其噴膠、固化等;2020年,該企業還成立數字化委員會⑦,專門負責規劃、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在大陸投資生產高端女裝的台企欣賀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擁抱”數字化,推進企業生產數字化應用和信息化改革,呈現為在生產車間裡運用機器手開展刺綉和智能裁剪;此外,該企業於2020年在廈門積極打造智能化工廠,通過建立信息數據收集、分析系統,對門店終端及市場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反饋至研發設計、商品企劃、采購、生產等環節,用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生產體系、物流體系解決服裝生產、供應鏈中的個性化、碎片化難題,提升了營運精細化程度;同時,該企業還通過軟件平台實現智能任務分配⑧,由機器人根據訂單智能揀選、搬運、存儲,實現新貨入庫、新貨出庫等業務多綫程處理。建霖健康家居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大陸A股上市台企,攜手IBM公司,推進全面數字化進程⑨,加速產業轉型發展和商業模式創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期間,該企業積極推動包括數字化設計、智能製造賦能、數字化供應鏈、數字化營銷等在內的數字化轉型項目,從戰略、研發、產銷運營及支撑平台,分層構建數字化經營體系。
(二)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主要體現在八方面:第一方面,部分大陸台企的系統數據質量存在問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數據,但數據質量問題卻成為部分台企數字化轉型的羈絆。一些台企的數據存在不準確、不完整等問題,導致決策失誤和效果不佳。而且,數據孤島現象也普遍存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數據難以共享和利用,影響了數字化轉型的推進。第二方面,大陸不同產業、行業領域和各地區的台企數字技術發展不均衡。其中,第三產業領域的台企數字化發展較為超前,但第一、二產業領域的台企數字化發展相對滯後。第三方面,製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大陸台企在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對國外依賴性仍較大,對其數字化轉型形成嚴重制約。第四方面,數字技術尚未全產業鏈、全生命周期地融入到台企經營中。製造業是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領域,但相較於發達國家,製造業台企數字化水平仍有較大差距。較多台企對數字技術的應用僅停留於服務等非生產環節,而企業生產的關鍵核心環節的數字化程度仍偏低。第五方面,大陸台企的產品供應鏈存在安全隱患。由於台企所生產的數字產品技術專業性強、製造工藝複雜,整個產品供應鏈涉及多個國家、廠商,使得這些台企的生產設備和提供的服務易被攻擊。例如:投資芯片製造業台企,其芯片生產綫涉及50多個行業⑩、數千道工序,零部件供應商來自多個國家,供應鏈安全風險防範任務艱巨。第六方面,大陸中小型台企數字化轉型人才短缺。目前,在大陸投資經營的中小型台企在進行數字經濟轉型時面臨數字人才、數字轉型規劃以及缺乏產業典範等方面的挑戰。第七方面,大陸台企推進數字化轉型面臨新型知識產權保護的問題。數字經濟的發展催生了商業秘密、數據權益等新的知識產權類型,當前對台企在大陸投資經營的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對數據權益等新型知識產權保護方面尚需有效優化。第八方面,部分大陸台企的組織結構和文化抵觸方面對數字化轉型形成障礙。數字化轉型要求企業具備靈活性和創新性,但部分在大陸從事傳統製造業的台企仍然采用層級式組織結構,導致信息傳遞緩慢、決策效率低下。這種企業組織結構阻礙了企業內部的創新和協作,使得企業在面對市場變化時難以迅速做出反應。與此同時,數字化轉型也是一場文化變革,部分台企的員工由於害怕失去現有利益或擔心無法適應新環境而對企業數字化轉型存在抵觸心理。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的路徑
(一)基於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推進數字經濟建設以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以其對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已成為增強中國經濟活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力量。這種配置包括傳統的生產要素如人力、資本、土地的優化使用,還涉及數據、知識等新型生產要素的高效利用。在當前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的背景下,數據資源被視為新型生產要素,是數字經濟時代最為關鍵的生產要素,對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將推動生產力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數據的出現和應用,為勞動過程提供了除勞動、資本、土地等傳統生產要素之外的新的生產要素,以數據為核心實現了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優化重組,促進了勞動效率的提升和結構的優化。同時,具有高技術含量、高效率、高價值的數據,不僅會催生大數據產業,增加了新的專業化分工環節,而且對勞動者和生產工具亦提出新的要求,從而激發各類生產要素的潛能,不斷提升各類生產要素的數智化水平⑪,由此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基於上述,一方面,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鼓勵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提高數據資源的流通和利用效率,以支持智能製造和智慧城市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充分運用數字技術,實現數據要素化與要素數據化,充分釋放數據要素紅利,同時,需搭建跨區域與跨主體的數字平台,強化數字化要素供應鏈體系,實現資本、人力向產業數字化、數字技術創新等領域傾斜;第三方面,大陸各級地方政府各部門應發揮主導作用,致力於構建技術服務平台,融通在大陸投資發展的大、中、小型台資企業、其他內外資企業的研發資源,實現數據等創新資源共享,提高數據資源的流通和利用效率,以支持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有效彌補基礎創新和產品開發之間的空白地帶,同時,推動大陸台企作為產業主體與其他在大陸投資的內外資企業強化以人工智能、雲計算和區塊鏈技術為代表的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第四方面,資本與技術的整合至關重要,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推動資本市場化改革,從而更有效地將金融資源引向創新領域,特別是支持初創和技術型大陸台資企業,優化投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尤其是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以促進大陸台資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二)推動新質生產力全面賦能大陸台企數字營商環境優化
新質生產力通過構建創新生態系統,推動大陸台企數字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成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技術要素產業循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注入持久的創新活力與動力。該創新生態系統主要涵蓋:創新政策和法律的保障、創新資本的引導和支持、創新資源的集聚、創新合作的深化、創新文化的培育等五方面,將極大地促進大陆知識、技術、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有效流動、優化配置和迭代升級,從而加速創新成果的產生和產業應用。
第一方面,創新政策和法律的保障為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所構建的創新生態系統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導向為台企數字化轉型提供戰略方向和制度保障。大陸各級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推動數字技術發展和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戰略和相關政策,明確創新政策的重點領域和優先級。同時,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出台稅收優惠、研發資金補助、政府采購優先等推動台企擴大數字產業投資的創新激勵政策措施,為台企和研究機構提供經濟激勵,從而降低台企研發數字技術的成本和風險,激發台企和研究機構的創新活力。而且,這些政策將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主體作用,確保台企開展推動數字化轉型的相關科技研發活動與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發展目標的一致性,為台企開展數字產業投資創新提供穩定的發展預期,有利於形成台企開展數字化轉型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良好“生境”,將激勵更多的台企和來大陸投資創業的台青積極投身於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發展的科技創新,有助於加速數字技術的研發和商業化進程。此外,創新法律體系的建設,尤其是知識產權法律的深度完善和嚴格執行,將很大程度上保護創新者的利益,確保其能從自身的創新研究中獲得合理的回報,極大地增強台企和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吸引更多的台企和台青加大對創新項目的投資。
第二方面,創新資本的引導和支持為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所推動開展的創新項目提供資金保障。由於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是推動邁向科技前沿的基礎,因此,加大對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域的研發投資,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為此,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鼓勵台企不斷增加在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關鍵技術領域的投資,支持高新技術台企和研究機構進行技術創新和突破,有助於提升台企的技術供給水平和科技成果的產業化。而台企在這些關鍵技術領域所取得的技術進步將直接影響大陸城市競爭力和產業結構升級。與此同時,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進一步通過對台企和來大陸投資創業的台青提供稅收優惠、直接補助、政府采購、風險投資等,降低台企和台青創業的研發和創新成本,減少其開展創新創業的經濟負擔和市場風險,鼓勵其加大對技術創新和市場應用的投入。大陸各級地方政府對此類項目提供的直接財政支持使創新型台企在研發早期階段集中資源進行技術創新,而勿需過分擔憂短期的財務回報問題。而且,這些財政政策支持措施將吸引更多的台企向數字技術產業等新興科技產業領域投資。
第三方面,創新資源集聚為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所構建的創新生態系統提供平台支持。創新資源的集聚形成了吸引更多人才的磁吸效應。優秀的科研人員、企業家和高技能勞動力傾向於遷移至資源豐富、發展機會較多的區域,這些區域通常有更好的職業前、學習和研究機會。同時,此類跨界合作為解決複雜科技問題提供多維度的視角和更廣泛的資源,從而極大增強創新解決方案的實用性和市場適應性。由此,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加大力度鼓勵人才、資本、信息和技術等創新資源集聚,能在科研機構、台企、高校等相對較小的範圍內進行有效交流和共享,由此形成高度互動將加速知識擴散和技術轉移,使新的創意和解決方案能從一個實體迅速轉移到另一個實體,從而加速整個生態系統的創新過程。
第四方面,創新合作的深化為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所構建的創新生態系統提供交流互動空間。跨界合作模式有助於促進不同行業、領域之間的交叉融合。其中,產學研緊密合作為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提供了平台,加速了技術從實驗室向市場的轉化。同時,合作的環境鼓勵競爭與合作并存,有助於激發創新動力。此外,深化合作有助於創建一個支持長期研發活動的穩定環境。在這種環境中,長期合作協議和共同的目標確保創新活動能超越短期經濟波動,推動企業和科研機構持續合作開展科技投資和研究。基於此,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繼續鼓勵台企與科研院所積極開展產學研緊密合作,形成開放式創新模式。激勵台企在保持自身競爭優勢的同時,通過與科研院所緊密合作獲得新的創新激勵,進而推動企業產品、服務和工藝的持續改進。
第五方面,創新文化的培育為大陸發展新質生產力所構建的整個創新生態系統提供發展的根基。創新文化通過培養開放和合作的氛圍,有助於降低新思想和實驗的心理門檻。同時,創新文化促進形成持續學習和自我完善的環境,個體和組織得以不斷被鼓勵。而且,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失敗被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非受到懲罰的行為。由此,鼓勵更廣泛的實驗和風險承擔,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基於此,大陸各級地方政府的教育和宣傳部門應通過教育改革和社會宣傳,使創新精神在社會各個層面得以弘揚,塑造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和對失敗的容忍,激發台企和科研人員的創造潛力、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的意識。同時,推動台企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不斷尋求知識和技能的提升,通過參加教育、研討會和持續的職業發展培訓來適應不斷變化的技術前沿,確保能够持續適應新的挑戰和機遇。
(三)以新質生產力全面賦能大陸台企數字產業協同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形成新質生產關係,其根本要求是推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協調發展。由此,新形勢下推動大陸台企實現數字化轉型需優先確保新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協調。台企發展數字產業即為當前大陸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為此,首先,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消除制約數字技術和數字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包括優化產權制度、保護知識產權、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特別是在大陸投資發展的數字技術台企和創新型小微台企中;其次,要注重優化資源配置,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的完善,推動資本、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領域集聚,有利於促進台企數字產業和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提高台企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加快大陸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再者,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支持并促進數字技術創新和知識共享,通過完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優化創新激勵機制,激發台企作為數字產業發展的創新主體活力。通過支持台企數字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優化,使相關生產要素尤其是資本和人才能够自由流動,更高效地服務於台企的數字產業發展和數字化轉型;另外,新質生產關係要求建立更加開放和協同的經濟結構,強調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促進不同產業間的互聯互通與技術融合。由此,大陸各級地方政府通過制定和實施包容性政策,簡化台企發展數字產業和實現數字化轉型的行業准入門檻,多渠道為台企提供跨領域研發資助,可以有效打破現有數字產業發展的行業壁壘,推動大陸高新技術產業鏈的升級和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
(四)健全新質生產力賦能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創新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才已成為推動國家創新和發展的核心資產⑫。由此,創新人才培養與流動機制已成為實現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的基礎條件之一。該機制的建立涵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深化人才流動和合作,以及提供有力的激勵和保障措施。
首先,教育體系的根本改革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起點。由此,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進一步加強與科技和台企投資的產業發展緊密相關的課程建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此外,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應更加重視與台企的聯動,推動研究與實際應用的結合,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參與到真實的科研項目和技術開發中去。同時,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推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通過在綫平台和成人教育項目,為台企工作的在職人員提供持續學習和技能升級的機會,確保勞動力市場與科技進步同步。
其次,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制定促進人才自由流動的相關政策,打破傳統行業與地區間的障礙,有利於優化人才的地域和行業分布。同時,應通過提供具有競爭力的薪酬、廣闊的職業發展前景、充足的研究資金支持等激勵措施,有效地吸引高層次人才開展創新活動,有助於促進知識與技能的交叉融合。另外,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職業發展支持,以確保人才穩定和長期投入。此外,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加強國際人才的引進與交流,有助於引入全球的優秀思想和先進技術,提升大陸人才的國際視野和競爭力。
再者,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通過深化跨界合作以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轉化。由於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模式將推動科研成果快速轉化為生產力,加快技術的市場化進程,為此,應鼓勵台企與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建立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有效機制,成立聯合研究實驗室、技術開發中心、技術轉移辦公室或產業園區,致力於數字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促進大學和研究機構的相關研究成果快速商業化。與此同時,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與台企積極開展多學科交叉培養項目,有助於培育能適應未來台企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科技需求和解決相關複雜問題的複合型人才。
(五)搭建促進新質生產力賦能大陸台企數字化轉型的科技合作共享平台
搭建全球科技合作與共享平台是實現科技突破和加速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有助於培育市場需求和擴大國際合作,確保技術創新成果得以廣泛應用和持續發展。
一方面,大陸各級地方政府通過鼓勵有實力的台企與不同國家的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可以共同開展與企業數字化轉型相關的科研項目,實現技術和知識的互補與共享;另一方面,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鼓勵台企的相關技術研究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積極參加國際科技會議與論壇,分享關於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相關科研和管理實踐的最新進展和探索合作機會,激發新的合作思路和科研方向,增強科研的全球視角和應用實踐;第三方面,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支持和鼓勵台企的相關技術研究人員積極申請全球科技人才交流計劃,通過基於此開展國內外科研人員的交流,將進一步推動國內外人才的自由流動,有助於將國際先進的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理念帶入國內,進而增強台企的全球競爭力;第四方面,大陸各級地方政府應積極推行包括資金支持、稅收優惠和行政便利等方面意涵的開放的科技合作政策,有助於藉此建立全球科技合作平台以吸引外部資源,推動國內科技成果的國際化,進而提升科技成果的商業價值和市場影響力,從而降低開展關於企業數字化轉型相關的全球合作障礙,激勵台企和相關研究機構合作參與全球競爭。
基金項目:202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豐富和發展國家統一理論和對台方針政策研究”(批准號:22ZDA125)。
注釋:
①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EB/OL],(2023-09-08)[2024-08-13],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6903032.htm。
②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EB/OL],(2023-09-12)[2024-08-1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6828370401640655&wfr=spider&for=pc。
③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001)。
④⑫張曉、何玉芳,新質生產力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邏輯、關鍵環節與實踐指向[J],學術探索,2024(4):1-12。
⑤盛九元,新質生產力發展與兩岸企業合作新機遇[EB/OL],(2024-10-10)[2024-11-30],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gzNDI2Mg==&mid=2658405061&idx=1&sn=4ef28df3ca3ac3a1e53417fb63894c96&chksm=842dd73cb35a5e2a0a742a3513e7aebb46df45258b2773c03d30fc315ee18eef822fe59119fb&scene=27。
⑥霍建陽、常濱,發展新質生產力為台胞台企在大陸發展提供更多機遇[EB/OL],央視網,(2024-04-02)[2024-11-30],https://news.cctv.com/2024/04/02/ARTIxbz9eEmk7sPHW2yy6kqj240402.shtml。
⑦付敏、陳旺,廈門台企數字化轉型升級提速[EB/OL],(2023-2-23)[2024-12-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623123302047323&wfr=spider&for=pc。
⑧照寧,在廈台企搶抓數字化轉型機遇,合力探索“智造”之路[EB/OL],(2021-04-24)[2024-12-01],https://www.rmzxw.com.cn/c/2021-04-25/2839157.shtml。
⑨響應“十四五”規劃,在廈台企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EB/OL],(2021-04-12)[2024-12-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6825022836915042&wfr=spider&for=pc。
⑩王琛偉.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核心動力、主要問題與趨勢對策[EB/OL].(2022-11-04)[2024-12-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8578991303019059&wfr=spider&for=pC。
⑪朱燕,以新質生產力推動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當代經濟研究,2024(8):52-59。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3月號,總第327期,P6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