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研究

2025-04-16 00:49:55
東莞地標性建築台商大廈(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題: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研究 作者:唐永紅(廈門),經濟學博士、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暨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楚童(沈陽),經濟學博士、遼寧大學亞澳商學院講師

  【摘要】中國大陸正逐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台資企業宜積極融入大陸內循環,進一步獲取大陸發展機會及大市場優勢,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并擴展生產邊界,激發創新要素以實現品牌效應與轉型升級,獲得有助於生產經營的大陸政策效應和平台效應。現實中,台資企業如果要融入內循環,在生產環節上面臨轉型升級的要求以及生產分工邊緣化、技術優勢喪失帶來的挑戰;在流通環節上面臨改產品出口國際市場為內銷大陸市場的要求及其相關困難與挑戰;在融資環節上面臨因缺乏資信所帶來的困難。實踐中,台資企業應準確把握大陸內需市場發展的態勢以及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城市升級的商機,積極順應大陸生產經營方式的演變,基於自身生產經營的實力與能力、優勢與劣勢,找到有效融入大陸內循環的產業發展方向與生產經營方式。

  一、引言

  近年來,逆全球化趨勢抬頭,國際經濟大循環動能減弱,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大衝擊①。因應這一衝擊,中國大陸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中的關鍵在於暢通內循環,著力點在於通過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利用內外資實行更高水平開放,并以此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②。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繼續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特別是中國大陸還持續出台《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面對中國大陸這一發展轉型態勢與政策取向,先前在產品與市場方面主要瞄準外需的大陸台資企業是否需要調整策略,適時融入大陸內循環?如果需要,又該如何有效融入?本文試圖就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早有學者指出,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應邁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與一體化發展③。在對於兩岸融合與一體化發展研究過程中,最初的相關研究主要分析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的發展狀況④⑤。在兩岸經貿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後,學者們一方面將視野拓展到打造兩岸共同市場上,包括推進兩岸市場一體化建設⑥⑦,并對兩岸一體化的經濟效應進行實證評估⑧;另一方面轉向在宏觀層面研究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和路徑⑨⑩。在中國大陸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以來,學者進一步對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兩岸經濟融合發展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包括分析了雙循環發展格局的演變以及對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影響機理⑪⑫,闡述在內外部衝擊和機遇下兩岸產業合作的現狀和促進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徑⑬,從台灣出口大陸的增加值和參與全球價值鏈的角度測度了台灣經濟融入大陸內外部經濟的程度⑭,并從大陸的角度討論如何突破制度和市場壁壘,促進台灣經濟融入大陸雙循環⑮等。

  可見,關於兩岸融合發展的研究雖已十分豐富,且有著一定的承接和遞進,但多著眼於宏觀層面的研究,而針對微觀層面的台資企業為何要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以及如何融入的研究,則明顯不足。本文結合相關調研的發現,在系統闡明現階段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的意義與作用、所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的基礎上,進而提出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的產業發展方向與生產經營方式選擇。

  二、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的意義與作用

  在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發展態勢下,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開展生產經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作用。

  (一)深耕大陸內需市場,進一步獲取大陸發展機會及大市場優勢

  近十餘年來,國際市場需求持續疲軟。內需市場在大陸經濟持續發展與人民收入逐漸提升過程中已經成為當前大陸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隨著區域經濟長期非均衡發展模式轉變,大陸中西部地區營商環境與勞動力、土地等資源優勢逐步顯現,以及信息、交通、運輸等軟硬環境的不斷改進,地理位置也便於輻射更寬闊的內需市場。這顯然為大陸台資企業深耕大陸內需市場以進一步獲取大陸發展機會及大市場優勢,在大陸進行產業和市場的梯度轉移提供了可能。

  這種可能性部分已成為現實。從投資地區分布來看,雖然1991-2023年間台商對大陸投資的主要地區為江蘇(31.3%)、廣東(17.2%)、上海(14.3%)、福建(9.1%)、浙江(6.7%),即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但單從近三年數據來看,重慶、安徽、江西、四川已成為台資企業投資的新的重要目的地,這說明目前大陸台資企業投資開始由沿海地區向內陸交通樞紐城市轉移,投資轉移除了考慮成本因素,也是深耕內需市場的需要與表現。從投資行業分布來看,近年來,批發及零售業和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已成為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的新熱點。以2023年數據為例,核准台商對大陸投資中,批發及零售業占比13.3%,僅次於電子零組件製造業(25.5%),醫療保健及社會工作服務業占比也達到8.0%⑯。這說明大陸台資企業有重點布局大陸廣闊的民生消費市場的趨勢。筆者走訪的多家大陸台資企業表示,現階段全球消費低迷,凸顯了大陸內需市場的重要性,特別是在疫情前後,內需市場已經成為其銷售最主要目的地。

  政策層面,中國大陸堅定推進共同富裕和鄉村振興以及統一大市場建設,不斷拓展大陸經濟發展的市場縱深與投資機會。這為大陸台資企業深耕大陸內需市場、轉型發展提供了機會與條件。筆者在福建的調研發現,近年來,大陸台資企業在欠發達地區除了投資一般勞動密集型產業之外,特色農業和生態經濟成為其新的投資熱點。例如在福建漳浦的天福集團下設茶學院、茶博物院,茶博物院成為國家4A級景區和農業旅游示範點,茶文化成為當地特色的旅游名片。在此基礎上,天福集團又進一步投資了天福醫院和養老村。又如,福建漳平台資企業投資的櫻花茶園利用當地的地理位置和條件,除了經營茶葉相關業務外,還將茶園改造成生態旅游景點,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再如,龍岩台資企業福果時代運營建設高標準現代農業設施和全流程智慧農業園區,并將百香果嫁接技術推廣至雲南等地,成為台資企業參與大陸鄉村振興的典型。

  (二)融入大陸產業鏈,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并擴展生產邊界

  統計顯示,2023年大陸及香港地區進口台灣地區的主要產品為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72.0%),機器及機械用具(7.0%),光學、照相儀器及器具(3.8%);大陸及香港地區出口台灣地區的主要產品為電機與設備及其零件(49.1%),機器及機械用具(16.1%),光學、照相儀器及器具(2.5%)⑯。可見,當前兩岸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這說明兩岸產業融合基礎深厚,在產業鏈上的合作可以發揮比較優勢,達到帕累托最優效果。具體而言,一方面,大陸台資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可以更多使用來自大陸的原材料與中間品,與大陸合作完成產品生產,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另一方面,隨著大陸生產要素與產品質量的提升,融入大陸產業鏈的台資企業可以獲得稀缺要素及高端要素供給,從而擴展生產邊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強產品的競爭力。

  隨著目前大陸產業鏈的完善,要素市場的“性價比”更高,大陸台資企業在大陸的在地化生產經營趨勢已逐步顯現。資料顯示,2003年大陸台資企業在大陸當地采購機器設備及原材料的比例達49.93%,首次超過自台灣本土采購的39.37%。2019年大陸台資企業在大陸采購中,原料零件與半成品比例已達到73.85%,機器設備比例更是達到了82.94%⑰。這說明大陸台資企業正逐步融入大陸產業體系中。

  台資企業投資大陸的產業與大陸自身優勢產業的耦合度較高,大陸在製造業機器設備、零部件和原材料生產上早已技術成熟并形成規模效應,大陸台資企業選擇當地采購更具經濟效益。筆者走訪的多家大陸台資企業均表示,考慮綜合收益,目前在大陸生產所需原材料基本依靠在大陸市場直接采購。相關資料也證明,大陸台資企業投資方式逐漸從以往藉助土地和勞動力實惠和進口原材料及機器設備的短期經營策略,向資金、原材料和設備在地化、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等“扎根”式的持久性經營模式轉變⑱。

  (三)依托大陸市場,激發創新要素以實現品牌效應與轉型升級

  長期以來,大陸台資企業在大陸聚集了大量創新要素,并有待依托大陸市場進行激發,創造更大收益。《中國知識產權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台胞在大陸發明專利有效量占總量比重從2011年的35%上升到2018年的54.6%。在大陸專利審核標準趨嚴的背景下,台胞專利轉化成果的效率不斷上升,依托大陸市場將實現更大的創新收益。另外,台胞在大陸商標有效注册量從2011年的8.7萬件增長到2018年的16.6萬件。由於大陸全社會的品牌意識提升,大陸台資企業也開始注重品牌建設,逐步擺脫了以往以生產中間品和貼牌代工為主的被動局面。大陸台資企業品牌效應潛力巨大,融入大陸內循環有利於激發品牌價值,為打開內需市場提供了動力和勢能。

  與此同時,大陸台資企業研發在地化趨勢也初步顯現。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創新要素的融合有助於台資企業轉型升級。隨著大陸創新實力的提升和營商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台資企業開始在大陸加大科研投入,以推動在地化轉型升級。資料顯示,2019年大陸台資企業技術來源為當地自行研發的比例已提升至41.42%。另外,在大陸的客戶(57.35%)、協力廠商(33.82%)以及材料供應商(33.82%)已成為台資企業從事研發合作的前三大合作對象⑰。

  (四)融入大陸內循環,獲得有助於生產經營的大陸政策效應和平台效應

  為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大陸持續出台政策,搭建平台,為台資企業融入內循環提供機會與便利。例如,“惠台31條”“26條措施”“助力台企11條”“農林22條”等先後出台的在整體層面施行的大陸惠台政策措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及早先建立的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平潭綜合實驗區等對台園區,則在區域層面為台資企業融入發展搭建平台、提供機會與便利。顯然,台資企業融入大陸內循環,可以獲得大陸政策效應和平台效應,有助於本土化生產與經營,減少成本、提高效率和競爭力。

  三、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的困難與挑戰

  從當前大陸經濟發展轉型的方向與要求以及台資企業的實力、能力與競爭力角度看,台資企業在生產、流通、融資等環節上仍面臨著諸多現實的困難與挑戰。

  (一)生產環節上面臨轉型升級的要求、生產分工的邊緣化、技術優勢的喪失

  一是面臨轉型升級的要求。因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資源能源環境壓力,“十四五”規劃要求大陸經濟在生產要素投入層面加快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在引進外資方面,體現為正在從過去的招商引資轉變為現在的“挑商選資”。另外,大陸提出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這意味著未來大陸將嚴格控制高耗能企業的投資和經營,對營商活動采取一定的環境規制和環保要求。這顯然會衝擊到粗放型生產經營、科技含量不高、對環境有污染的台資企業。因此台資企業要融入大陸內循環,必須進行轉型升級。筆者調研得知,目前台資企業聚集密度最高的蘇州為保證經濟低碳發展,出台了較高的環保標準,衝擊到當地一些高耗能台資企業。例如,江蘇的“能耗雙控”行動直接影響到日月光、欣興電子等高耗能企業的生產運營,這些企業不得不采取節能降耗措施。又如,在福建生產某運動品的某台資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影響到員工身體健康和破壞外部環境的粉塵、化學物等污染,在“雙碳”目標的要求下必須轉型、降耗。

  二是面臨生產分工的邊緣化。按照微觀經濟理論,當各種生產要素的邊際產出相同時,要素配置的效率最高⑲。台資企業可以與大陸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上融合協作來提高自身的全要素生產率。但現實中很大一部分台資企業在大陸投資的主要方式為“綠地投資”,主要是利用大陸的勞動力和土地等資源要素優勢從事“兩頭在外”的生產經營活動,而不是面向大陸日益成長的廣大內需市場并融入大陸的產業網絡鏈條中與當地企業緊密合作生產。事實上,隨著大陸內需市場的成長、本土生產技術的提升和人力資本的積纍,大陸企業早已開始力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地位,構建相對完整的產品生產能力。

  三是面臨技術優勢的喪失。由於很多台資企業采用“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分工模式,長期處在產業鏈中低端的生產裝配環節,弱化了自身的技術開發能力,與大陸內資企業的融合程度低,導致逐漸形成技術差距,在融入內循環的過程中面臨競爭劣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規模以上工業港澳台商獨資企業R&D發展經費增長5.2%,少於內資企業的11%;開發新產品經費增長5.8%,少於內資企業的13.7%;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增長0.04%,少於內資企業的11.5%。這表明大陸台資企業的技術優勢在不斷減弱,其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正在被大陸內資企業趕超。事實上,大陸企業在人工智能、新能源、5G、數字經濟等領域已遠遠超越台資企業,近年來更是呈現出大陸企業帶動台資企業的局面。

  (二)流通環節上面臨產品出口轉內銷的要求及其相關困難與挑戰

  因應國際市場需求衰退、大陸內需市場發展,“十四五”規劃要求大陸經濟在市場需求拉動層面加快從外需拉動為主向內需拉動為主轉變。台資企業亟需開拓內需市場,但面臨著相關的諸多困難與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產品銷售模式不熟悉。以往以出口貿易為主的大陸台資企業主要依靠傳統訂單式銷售模式,但目前大陸市場中的銷售模式多樣化,綫上綫下及其衍生模式層出不窮。部分台資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台資企業對大陸銷售模式不够熟悉和與時俱進,不利於其拓展內需市場。

  二是產品市場定位待調整。近年來,大陸民衆的消費不斷升級,對消費體驗提出了更高的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需求。而大陸台資企業往往習慣於根據客戶要求代工生產產品,偏向於“程式化”生產,在定制化生產上經驗不足,根據市場需求引領消費和柔性生產的能力不足。

  三是產品工藝標準欠匹配。由於國內外行業和產品標準存在差異,不少大陸台資企業產品的工藝、標準等符合歐美國家,與大陸市場需求、消費者審美不同,匹配適應大陸內需市場的布局和需求需要較高的成本投入。另外,一些產品的設計、技術、款式等知識產權均屬於外商,在大陸生產需要取得外方授權,這也增加了生產和銷售成本。如果大陸台資企業要以內需市場為主,可能面臨技術耦合不佳和成本提高的難題。

  四是產品市場銷路難暢通。多數台資企業過往以生產中間品、面向國際市場為主,現要轉型面向內需市場,生產和直接銷售最終品,多面臨打開市場通路的困難。台資企業往往與大陸企業關聯性較差,難以利用大陸企業的品牌附加值、銷售渠道、當地商業鏈等優勢,導致開拓內需市場不順。


  (三)融資環節上面臨因資信缺乏引致的融資難問題

  台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原材料采購、研發投入、品牌建設等大量資金需求,特別是中小台資企業的資本基礎較為薄弱,融資需求更為凸顯。大陸雖出台融資政策以紓解台資企業的資金需求,但一直以來台資企業在大陸融資仍面臨諸多問題。

  一是融資渠道有限。台資企業目前主要以銀行貸款方式融資且仍存在諸多軟門檻,直接融資仍不多見。二是資信不足。台資企業多以租賃為主,缺少房產證、國土證、固定資產等融資標的,導致信用缺乏,增加了貸款難度。結果,台資企業仍然主要向台灣地區銀行在大陸分行進行融資,而較少向大陸銀行融資貸款。融資困難顯然不利於台資企業深度融入大陸內循環發展。

  四、台資企業融入中國大陸內循環的方向與方式

  “十四五”時期,中國大陸邁向新發展格局,對今後一段時期台資企業融入大陸發展,不衹是挑戰,更是機遇。“十四五”規劃所呈現的大陸經濟社會發展藍圖,在相當程度上確定了台資企業融入大陸發展的方向與方式。台資企業應明瞭大陸經濟發展轉型與“十四五”規劃提出的要求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明瞭自身在應對發展環境這一變化上所具有的實力與能力、優勢與劣勢,進而順應這一變化,找到有效融入大陸內循環的產業發展方向與生產經營方式。

  (一)融入大陸內循環的產業發展方向選擇

  在產業發展方向上,新形勢下的台資企業應準確把握大陸內需市場發展的態勢及其商機,并基於自身情況做出正確選擇與精準定位,正確選擇融入內循環的產業方向。

  1.準確把握大陸產業升級的商機

  隨著大陸工業化的初步完成以及人民收入與生活水平的提升,“十四五”規劃提出“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這顯然要求大陸經濟在產業層面要加快從工業化向後工業化發展、從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發展,需要走創新發展與綠色發展之路,需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具體說來,大陸產業升級將在以下幾個層面帶來機遇:

  一是科技創新發展。為確保產業鏈安全,大陸將自主研發關鍵核心技術。半導體及其零組件與設備,碳纖維、硅基、PI薄膜等高端新材料,乃是大陸自主創新與國產化發展的重點領域。

  二是產業綠色發展。隨著大陸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費觀念與結構發生變化,環保意識也增強,對綠色產品與環保產品的需求將大幅提升。相應地,非化石能源比重將大幅提升,太陽能、風電、鋰電等新能源產業將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三是產業數字化發展。製造業仍是未來大陸產業重點和壓艙石。近年來,大陸推動傳統產業“數字轉型”,主要以“互聯網+”為核心概念,涵蓋農業、工業及消費等三級產業互聯網。“十四五”時期,傳統產業將透過數字轉型走向“智能製造”,特別是工業互聯網。

  四是數字產業化發展。自2016年來,大陸數字經濟連續快速增長。2020年大陸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已達38.6%,總量超過39.2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⑳。目前,大陸網民規模已10.79億人,且仍在成長。預期隨著數字貨幣的推動,未來數字經濟的技術與應用將會呈現更大幅度的成長。

  五是基於5G的新興產業發展。2021年是大陸進入5G建設的高峰期。未來在高速度、低延遲、多連結5G的帶動下,人工智能、物聯網將進一步發展,也將帶動新興產業和新基建的興起。

  2.準確把握大陸消費升級的商機

  擴大內需、提振消費是內循環的重點。根據預測,“十四五”時期大陸人均GDP將維持在1萬2千美元以上,而中產階層將超過5億人口。收入提升必定帶動消費升級,也是未來商機所在。將主要呈現在傳統消費升級、服務消費與大健康產業發展等方面:

  一是傳統消費升級。消費層次上,生存型消費正逐漸轉向享受型消費,對質量、品牌、高質量服務的需求正不斷上升;消費理念上,更注重健康、環保、綠色、安全;消費方式上,智能消費、數字消費、智能支付、智慧購物正成為主流。

  二是服務消費發展。“十四五”時期大陸服務業占比將達六成以上;服務消費占比將持續升高。大陸將通過供給面的提升,激發文化產業、旅游、教育、大健康等服務領域的消費。與此同時,基於網絡數字技術而產生的新業態、新模式,也將帶動各類新型服務消費的出現。

  三是大健康產業發展。自“十三五”以來,大陸重點推動醫療服務、健康管理、健康保障等大健康產業的發展;“十四五”時期,大陸人口結構將更加高齡化,大健康相關產業,包括醫療、保健、養老照護、康復及生育等服務必將存在廣闊的成長空間,且將會配合科技升級,以更精準的遠程醫療、智慧養老等模式快速發展,甚至與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3.準確把握大陸城市升級的商機

  “十四五”期間,大陸將大力建設都市圈,并將通過戶籍改革促進城鎮化。而隨著人口持續流入,大城市和都市圈可能會出現高房價、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城市升級以優化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供給。大陸城市升級及其商機將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城市更新。“十四五”時期大陸將推動“城市更新行動”,以建設宜居宜業的城市為目標;并由粗放型的大拆大建轉向精細化改造,加快補齊生活設施短板,增強防災應急功能。因此,地下管綫、停車場、托幼、養老、家政、教育、醫療服務等方面將會有著巨大的發展需求。

  二是城市智慧化。預計到2030年,大陸城鎮化比率將會由2020年的60%提高到75%,引入2.2億的新城市居民;并將形成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江中游及成渝地區五大都市群,其平均人口數將達到約1.2億。城市化發展與大都市群相應要求城市生產生活及其管理的智慧化。因此,高速鐵路、智慧電網、智慧城市、醫療保健服務網等方面將會有著巨大的發展需求。

  (二)融入大陸內循環的生產經營方式選擇

  “十四五”規劃要求大陸經濟在生產要素投入層面要加快從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型。因此,新形勢下,台資企業需要走集約化生產經營道路,加強技術創新升級,提高要素產出率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建立競爭優勢,擺脫貼牌代工的傳統生產經營模式。

  因應國際市場需求衰退、大陸內需市場發展,“十四五”規劃要求大陸經濟在市場需求拉動層面加快從外需拉動為主向內需拉動為主轉變。台資企業宜順應市場變化態勢,并把握內需市場發展與消費升級帶來的機會,努力面向大陸企業與市場進行生產合作與經營。

  實踐中,考慮到自身實力與能力相對有限,相較於大陸企業又是後進入者,台資企業應主動尋求與大陸品牌企業和龍頭企業合作在內循環中嵌入產業鏈,與大陸龍頭電商企業合建銷售鏈,與大陸高新技術企業合作強化技術鏈。在面向大陸市場需求、融入大陸產業體系的基礎上,台資企業可借鑒大陸企業的品牌經營、商業聯盟和資本運作方式,減少自身在生產研發、銷售渠道、宣傳營銷等各個環節的成本。

  在流通環節上,台資企業宜重視發揮品牌效應,通過品牌營銷獲取市場份額,以品牌扎根大陸內循環市場。對此,台資企業可采行“抱團取暖”策略,這方面已有成功經驗可以借鑒。例如,東莞台資企業協會通過設立批發大賣場,舉行台灣名品博覽會等方式推介和營銷台灣品牌,擴大品牌的受衆和影響力。再如,龍岩成立了海峽茶文化交流中心,通過品牌聯盟方式增強了與大型采購商議價的能力,減少了因中間環節產生的多餘成本,增強台資企業的內銷能力。

  此外,台資企業宜緊跟大陸新型營銷形式,即互聯網電子商務潮流。實踐中,台資企業可學習大陸企業持續借力電商渠道、直播帶貨等方式開拓大陸市場,并基於大陸市場的龐大消費體量與消費偏好差異,推行產品多樣化和營銷差異化策略,吸引和滿足不同消費階層的個性化需求。

  五、結語

  當前,中國大陸經濟正在生產要素投入層面、市場需求拉動層面、產業結構層面進行發展轉型,特別是正逐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台資企業宜順應大陸經濟發展轉型并積極融入大陸內循環以獲得新發展。通過深耕大陸內需市場,可以進一步獲取大陸發展機會及大市場優勢;通過融入大陸產業鏈,可以進一步降低產品成本并擴展生產邊界;通過依托大陸市場,可以激發創新要素以實現品牌效應與轉型升級。此外,融入大陸內循環,還可以獲得大陸政策效應和平台效應,有助於本土化生產與經營。現實中,台資企業在生產環節上面臨轉型升級的要求、生產分工的邊緣化、技術優勢的喪失;在流通環節上面臨產品出口轉內銷的要求及其相關困難與挑戰;在融資環節上面臨因資信缺乏引致的融資難問題。實踐中,台資企業應準確把握大陸內需市場發展的態勢以及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城市升級的商機,積極順應大陸生產經營方式的演變,基於自身生產經營的實力與能力、優勢與劣勢,找到有效融入大陸內循環的產業發展方向與生產經營方式。

  基金項目: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研究(編號:2072023105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重大項目: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研究(项目批准號:FJ2024XZZ007)

  注釋:

  ①劉鶴:《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人民日報》,2020年11月25日,第6版。

  ②黃群慧:《“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深刻內涵、時代背景與形成建議》,《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第9-16頁。

  ③唐永紅,趙靜燕:《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研究》,《台灣研究》2019年第6期,第39-47頁。

  ④陳恩,汪書軍,羅睿:《台商投資大陸的區位選擇分析與實證研究》,《世界經濟研究》2006年第8期,第84-89頁。

  ⑤王華:《台資企業對大陸投資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基於偏最小二乘回歸方法的最新考證》,《台灣研究集刊》2009年第1期,第47-55頁。

  ⑥胡雲華,盛九元,盛傑:《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存在的障礙與推進策略》,《台灣研究集刊》2020年第4期,第92-100頁。

  ⑦唐永紅:《建設兩岸共同市場研究》,《台灣研究》2021年第5期,第34-45頁。

  ⑧黃新飛,翟愛梅,李騰:《海峽兩岸一體化對雙邊經濟增長潛力的影響——基於ASW理論框架的實證檢驗》,《中國經濟問題》2012年第6期,第3-12頁。

  ⑨張冠華:《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形勢與思路》,《台灣研究》2015年第6期,第3-13頁。

  ⑩胡石青:《芻議推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基礎、步驟與政策建議》,《台灣研究》2022年第4期,第58-65頁。

  ⑪周小柯,李保明:《“雙循環”格局演變及對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影響》,《亞太經濟》2021年第3期,第129-137頁。

  ⑫李月,陳子充:《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內外雙循環驅動機制與演進條件——站在歷史角度的經驗借鑒與比較研究》,《台灣研究》2021年第6期,第21-31頁。

  ⑬張冠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兩岸融合發展形勢與走向》,《亞太經濟》2021年第2期,第133-142頁。

  ⑭李保明,周小柯:《全球價值鏈視角下台灣經濟融入大陸的測度分析》,《台灣研究》2023年第3期,第14-25頁。

  ⑮李非,李夏培:《台灣經濟融入大陸“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研究》,《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3期,第101-112頁。

  ⑯數據來源:台灣陸委會兩岸經濟統計月報,https://www.mac.gov.tw/News.aspx?n=2C28D363038C300F&sms=231F60B3498BBB19

  ⑰資料來源: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2020年對海外投資事業營運狀況調查分析”,https://www.cier.edu.tw/publish/projects/detail/3830

  ⑱資料來源:廣東省政協港澳台委員會“關於珠三角地區台資企業產業升級和轉移的調研報告”,https://www.gdszx.gov.cn/scdy/dybgxd/content/post_3136.html

  ⑲江小涓,孟麗君:《內循環為主、外循環賦能與更高水平雙循環——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管理世界》2021年第1期,第1-19頁。

  ⑳資料來源:中國信通院“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http://www.caict.ac.cn/kxyj/qwfb/bps/202104/t20210423_374626.htm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3月號,總第327期,P57-64)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