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主席當選人鄭麗文。(中評社 張嘉文攝)
中評社台北10月19日電(記者 張嘉文)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揭曉,鄭麗文以過半得票勝出,這個選舉結果象徵著藍營基層對“改變”的強烈渴望,也反映黨員對兩岸重新走向和解、重建國共關係的期待。這樣的浪潮在建制派或選舉派來看,或許有很多疑慮,但大多數黨員的心聲透過這場選舉表達出來,更值得他們思考背後代表的意涵。
鄭麗文能戰勝代表穩定守成派的郝龍斌,得票率贏郝近15個百分點,首要原因是國民黨基層對變革的迫切期待。過去多年,國民黨主席多由藍營資深菁英出任,路線穩守中庸,卻缺乏政治突破與群眾動員力,鄭麗文在這次選戰中,頻被質疑是由綠轉藍,且選舉戰績平平,但以敢言敢戰、論述犀利的形象,成為黨員對抗民進黨長期執政壓力的情緒出口。
對國民黨員來說,鄭麗文正象徵一種挑戰既有秩序的勇氣,也是能一吐對現狀不滿的反擊悶氣。
另一關鍵則是兩岸路線的重新思考。國民黨員其實普遍對朱立倫這四年時期實際的“親美遠陸”的不平衡策略感到失望,雖一再口頭強調“要與大陸交流”,但實際行動乏善可陳,使國民黨在兩岸論述上逐漸失去主導權。
加上執政的民進黨全面倒向美國,將“抗中”視為唯一路線,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利益至上,對台予取予求的情形愈來愈嚴重,台灣已完全被美國拿來當成籌碼使的狀況下,基層藍軍不免開始反思,若繼續跟著民進黨腳步走,是否會讓台灣陷入更危險的境地。
因此,鄭麗文提出“恢復九二共識精神、重啟兩岸政黨對話”的主張,恰好呼應這股期盼再平衡的民意。她主張國民黨應以“中華民國”為核心,堅守和平發展路線,尋求與大陸的互信恢復,爭取台灣在兩岸關係中的主動權。這樣的定位既與民進黨的“抗中”路線區隔,也與朱立倫時期的曖昧模糊形成對比,使黨員看到國民黨重拾兩岸論述主導權的可能。
而這場選舉讓外界看見國民黨權力結構重組,鄭麗文的當選,黨內建制派或許仍要適應,但外界強烈感受到,國民黨員要的不是再一個溫和穩健的管理者,而是一個能喚醒信念、敢於挑戰現狀的主席。在兩岸愈趨兵凶戰危的時刻,國民黨若能藉此契機重整方向,強化兩岸和平主張,重建核心價值,或許正是翻轉頹勢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