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藍委吳宗憲接受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張嘉文攝)

吳宗憲辦公室一隅。(中評社 張嘉文攝)
中評社台北9月3日電(記者 張嘉文)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將在10月18日舉行,黨籍“立委”吳宗憲向中評社表示,目前藍委間大多的共識就是,主席選舉最終誰出線就支持誰,唯一目標就是讓國民黨在2028重返執政。
對於外界矚目的台中市長盧秀燕選擇不參選黨主席,吳宗憲認為,盧決定不選,這應是盧團隊經過全盤風險評估後的結果,並不存在對錯的問題。不過從歷史經驗來看,若黨主席與大選候選人非同一人,確實容易出現指揮調度不順、資源整合困難的問題,這是未來盧秀燕要競逐大位時必須克服的挑戰。
國民黨主席選舉的領表登記作業時間從9月1日至5日延後為15日至19日。目前已表態參選國民黨主席者包括國民黨籍“立委”羅智強、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前彰化縣長卓伯源、前“立委”鄭麗文、前國民黨副秘書長張雅屏、國民黨中常委孫健萍、彰化縣議長謝典林和前“國大代表”蔡志弘等人。
吳宗憲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指出,黨內主席改選目前確實吸引了許多具不同背景的人士參與,角逐者眾,顯示出國民黨的活力。雖然競爭激烈,但多數藍營“立委”與基層的共識仍然很清楚,就是千萬不要再因內部矛盾而造成分裂,否則2028大選將難以逆轉。
吳宗憲強調,國民黨目前面臨的最大任務,就是先在2026地方選舉奠定基礎,並在2028重新贏回執政權。這個過程中,黨主席必須扮演整合派系、團結基層的角色,而不是僅僅成為一場選舉的管理人。他希望黨員在主席選舉過程中能夠保持理性,不要讓個人恩怨擴散為黨內對立。
吳宗憲分析,這些參選人各自擁有不同的支持基礎與主張,從強調兩岸交流的論述,到聚焦世代交替的呼聲,展現了國民黨內部多元的價值。他認為,這是一個正面現象,只要最後能夠形成團結,無論誰出線,都必須回到大局,就是如何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
至於藍營是否可能在黨主席與2028大選提名人選之間出現競合,吳宗憲說,這樣的問題過去國民黨也曾經歷過,但若能夠提早協調,讓黨中央與大選候選人權責分工清楚,並建立相互支援的默契,就能減少不順暢的卡點,重點在於,國民黨必須向選民展現團結與執政能力,才能爭取更多中間與年輕選民的支持。
吳宗憲認為,國民黨雖然在“立法院”與地方縣市仍有一定實力,但綠營在“中央”執政仍具備龐大的行政資源與輿論優勢,國民黨若無法展現合乎時代期待的改革決心,就算黨主席選舉順利完成,也難以撼動現況。因此新任主席不僅要有政治動員能力,更需要規劃一套完整的政策藍圖,從經濟、兩岸、社會議題上都要能夠提出可行方案,並不僅是一個過渡型或者任務型的角色。
他強調,2028大選將是台灣政治的重要轉折點。對國民黨而言,不論黨魁選舉過程如何激烈,最終都必須團結一致,因為藍營基層與社會支持者最關心的,衹有一個問題,在民進黨執政12年後,國民黨能否重返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