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國民黨動態

張雅屏:台灣已無中間路線空間 藍應認清

2025-05-01 00:28:27
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雅屏接受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張嘉文攝)
  中評社台北5月1日電(記者 張嘉文)針對中國國民黨當前路線,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雅屏向中評社表示,所謂的“主流民意”,經過這幾年的演變,已是民進黨刻意製造出來的政治幻象,現在很難說中間路線還存在,尤其是綠營透過極化手段擴大自身支持者基礎,國民黨若不認清現實、仍以為模糊立場可以吸引更多選票,最終恐將首尾失據、步步退縮。

  張雅屏為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在馬英九競選台北市長時便投身參與輔選工作,也隨馬英九打過2008年、2012年大選,後來洪秀柱任國民黨主席任內,張雅屏出任國民黨副秘書長兼組發會主委。

  張雅屏接受中評社訪問,談及目前國民黨主要政治人物,包括被視為2028大選熱門人選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多半仍選擇“不沾鍋”策略,他說,這種維持中間形象的選擇,恰恰暴露出國民黨核心決策群對當前選民結構與台灣政局變化的錯誤理解。

  他分析指出,盧秀燕確實有更多顧忌,盧明年即將卸任,下一步可能挑戰大位,因此更在意形象塑造,試圖扮演不偏不倚的“媽媽市長”,但這樣的角色設計,在今日被民進黨塑造的極化社會,恐怕很難突破重圍。

  張雅屏說,台灣社會在民進黨長年操作下,早已出現極端對立的情勢。尤其是賴清德上台後,一連串操作持續將社會切割、標籤化,把非綠的另一邊都抹紅、抹黑,進而極大化民進黨的支持群體。

  張雅屏認為,不為自己人辯護,還幻想能吸引對方選票,國民黨如果還相信所謂中道路線、主流民意,那就真的被騙了,因為放在目前情勢中,根本不存在。今日國民黨檯面上政治人物、內部中堅與幕僚群,政治思維大多仍停留在過去陳水扁與馬英九共16年執政的經驗之中。

  他說,那一代政治人物與幕僚助理,在當年體驗過中間路線的好處,因此認為衹有不偏不倚才是正解。但問題是,民進黨已經改變策略,擁抱極化、動員對立、將自己的基本盤極大化,不尋求中間路線了,而國民黨卻還活在過去的迷思裡。

  張雅屏說,很多國民黨政治人物有個共同毛病,總覺得除了藍營票之外,還能拿到中間、甚至是偏綠的選票,這種想法根本莫名其妙,還因此忽視自己支持者滿肚子怨氣,面對民進黨的步步進逼,講話還遮遮掩掩、不敢表態的樣子,難怪讓人失望。

  以蔣萬安近期轉變成強硬抗綠的風格為例,張雅屏指出,蔣過去給人溫和印象,但近期的政治反應確實變得更強烈。這一轉變並非來自戰略考量,而是感情反應。他提到,蔣萬安因深受台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協助,才有機會當選台北市長,如今看到黃呂因罷綠委連署案遭到政治打壓,自然引發情緒反彈。

  張雅屏說“這就像是一起打過仗的夥伴被欺負了,他總不能再沒聲音。”過去這一批真正幫蔣萬安忙的人,如今遭遇政治整肅式對待,蔣若再無感知,將失去立場。而蔣萬安的轉變,或許能為藍營帶來些許效應,尤其讓藍營內部開始檢討長期“不沾鍋”的做法是否還有效。

  他強調,這種不沾鍋、企圖討好中間選民的策略長達8年之久,從蔡英文執政初期到現在,國民黨內除了前主席洪秀柱曾試圖重建路線與論述,其他黨主席大多未積極建構藍營自身的價值體系與路線。

  張雅屏說,台灣現在已沒有走中間路線的空間了,想要爭取大位的人,第一步就是要先顧好自己的群眾,亮出自己的旗幟,讓群眾知道你是為誰而戰。而國民黨應回歸本位,從凝聚核心支持者開始,建立清楚的價值主張與論述體系,才有可能說服廣大選民相信國民黨提出的方向比民進黨更可行、更安全。

  張雅屏指出,當站穩立場、旗幟鮮明之後,再來拓展論述空間與社會支持,這才是對的順序。如果國民黨政治人物還妄想模糊應對、不惹事端來爭取更多票源,最終只會讓自己人寒心,反而連原有票都守不住。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