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首爾9月16日電(記者 崔銀珍)當地時間2025年8月25日,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舉行的韓美首腦會談中,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在回應記者關於是否考慮削減駐韓美軍的問題時表示,他打算要求韓方把一些駐韓美軍“大型軍事基地”的土地所有權交給美方。他進一步補充道:“我們在建設這些基地上投入了巨額資金,雖然韓國也有所貢獻,但我希望擁有土地所有權。我們可以取消租賃協議,直接獲得我們部署大量軍隊的土地所有權。”針對這一言論,記者採訪了多位韓國代表性智庫的外交與安全領域專家,聽取他們對該表態的解讀與分析。
韓國國防研究院安保戰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昊昤博士表示,特朗普總統的著作《交易的藝術》講述了他在房地產領域取得成功的故事。此次言論也可視為他在書中所描述的談判技巧的一部分。為了強化駐韓美軍的任務與角色,以及提高韓國的防衛費分擔比例,他使用了令人震驚的措辭,意在施加壓力或提升自身的談判籌碼。從實質上講,領土所有權並非可以接受的選項。
世宗研究所安保戰略中心首席研究員金廷燮博士說,這番言論是在記者提問過程中突然提出的,屬於即興發言,預計他不會持續推動這一主張。事實上,特朗普總統過去也曾發表過類似言論,例如提出購買格陵蘭島、收回巴拿馬運河的控制權,甚至希望擁有加沙地帶的所有權等。從這一系列發言來看,他似乎時常流露出對外國領土的某種欲望。由於這些主張缺乏現實基礎,幾乎不可能實現,因此此次言論不會演變為重大外交爭議。
不過,通過這次發言可以看出,特朗普對駐韓美軍基地仍抱有一定的興趣。在其第一任期內,曾多次提出撤回駐韓美軍的構想,並據稱親自指示國防部長考慮相關方案。但從當前的表態來看,或許可以解讀為他已不再堅持全面撤軍的立場。未來即便出現部分裁軍,也不太可能達到接近“全面撤軍”的程度。此外,據悉特朗普總統在2017年訪問韓國時,曾乘坐直升機巡視規模龐大的平澤基地,該基地的建設規模與投資力度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此次言論或許正是基於他對該基地價值的認知而提出的。
國家安保戰略研究院 地域戰略研究室首席研究員朴炳光博士認為,特朗普總統的這番言論反映了其對相關事實的認知不足。在各種可能的解讀中,我認為有必要指出其言論中存在的事實性錯誤。他聲稱“美國在建設平澤駐韓美軍基地上投入了巨額資金”,並表示“希望擁有該基地的土地所有權,而非僅僅租賃使用”。但首先,平澤基地建設費用中約90%由韓國承擔,這一事實非常明確。其次,韓美之間並不存在關於美軍基地使用的租賃合同。與日本不同,日本政府將美軍基地租賃給美方,並收取使用費用;而韓國則是以“無償共享”的方式提供基地,不涉及租賃合同,也不收取任何使用費用。因此,可以認為特朗普總統的言論是基於對事實的誤解所產生的錯誤判斷。
峨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外交安保中心主任車鬥鉉博士表示,在此次首腦會談中,特朗普總統提及美方對韓國境內美軍基地“所有權(ownership)”的主張,這一言論雖然看似類似於其過去關於購買格陵蘭島等領土的表態,但從戰略角度來看,可能蘊含更深層次的意圖,不宜簡單視為偶發性的擴張衝動。如果將“所有權”理解為“無需他方意願即可行使的排他性決策權”,那麼此類主張將直接關聯到駐韓美軍的戰略靈活性。也就是說,所謂的“所有權”並非指可買賣或處置的資產(這一點在法律上是不可行的),而是意在確保在緊急情況下美軍可自由進出基地,並提升海外駐軍對韓半島基地(如平澤)的可達性。
儘管特朗普總統言辭直率、風格即興,但從常識角度來看,他並非真的打算與他國就領土進行交易。然而,他也未將此言論歸為玩笑。因此,可以理解為他是在回應此前(在飛機上進行的)記者會上李在明總統對戰略靈活性所劃定的界限,採取了一種間接表達的方式。綜上所述,特朗普提出“所有權”議題,可能是為了擴大美方對平澤美軍基地(即“漢弗萊營”)的使用範圍,將其功能從單純的對朝威懾延伸至更廣泛的戰略用途。
關於韓美同盟現代化的核心議題與前景展望,韓國國防研究院 安保戰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昊昤博士指,與其說“同盟現代化”是特朗普政府時期新提出的概念,不如說它源於中國已從戰略競爭對手轉變為唯一能夠挑戰美國霸權的威脅國家這一背景。因此,美國正從全球層面,尋求強化在印太地區的美國軍事部署態勢,並增加對該地區的國防預算。同盟現代化也應被看作是美國這一政策的延續。“戰略靈活性”的概念最早是在2004年由時任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提出的,其意圖是針對進入21世紀後,成為美國直接威脅的敵對國家而調整軍事部署態勢。預計將在本月底出台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中,中國將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最大威脅。需要指出的是,這並非一項僅適用於韓國的同盟現代化。在印太地區,美國的主要盟國包括韓國、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和泰國,儘管各國對威脅的優先順序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同盟現代化的方向上,我們可以說它們是保持一致的。
世宗研究所安保戰略中心首席研究員金廷燮博士說,這是一個較為敏感的話題。同盟現代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性質:其一,是在半島防衛方面,要求韓方扮演主導角色,也就是增加國防預算的要求;其二,則是剛剛提到的與中國相關的議題。對於這部分,李在明政府的態度並非無條件接受,而是努力在守住底線的同時,尋求妥協性的結果。
在此次總統專機上的記者座談會中,李在明總統也對戰略靈活性劃定了界限,由此可以看出他正在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不過,仍需觀察美方在此問題上將施加多大程度的壓力。事實上,早在2006年韓美雙方就曾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時達成了妥協性的協議文本。這一次,雖然在措辭上可能出現各種變化,但如果美方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最終仍需要在雙方的立場和關切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形成新的方案。
國家安保戰略研究院 地域戰略研究室首席研究員朴炳光博士說,在韓美同盟現代化的框架下,我們需要關注三大核心議題:首先是駐韓美軍的戰略靈活性;其次是防衛費分擔問題;最後是關於駐韓美軍裁減的議題。然而,此次韓美首腦會談並未就這些議題達成任何明確的書面協議或文件。正如前言所述,儘管兩位領導人間的會談氣氛良好,但對於實質性議題,雙方仍需持續進行協商與談判。
所謂的韓美同盟現代化,涵蓋了諸多討論與含義,但其核心在於駐韓美軍的戰略靈活性。早在盧武鉉政府時期,韓美曾就此達成所謂“戰略靈活性”的協議,但它具體如何運作、究竟意味著什麼、以及美方在行使該靈活性時是能單方面決定,還是必須與韓方達成共識,這些問題至今仍存有諸多爭議。當時達成的協議內容並不十分具體,為各方根據自身需求和意圖進行解讀留下了空間。然而,特朗普將“戰略靈活性”解讀為,為應對台海等局勢,駐韓美軍可根據美方自身的戰略目標和意圖,自由進出投入。從韓國的立場來看,駐韓美軍存在的根本目的在於應對朝鮮的威脅,因此,單方面接受美方的這一主張顯然存在很大的困難。由此可見,韓美同盟現代化的實質性內涵,正是雙方如何就駐韓美軍的戰略靈活性達成相互認可的協議,這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第二個議題是美方要求韓方提高防衛費分擔金。據我所知,韓方在某種程度上,願意增加防衛費分擔金。並且,在增加防衛費的同時,韓方也表現出更為積極的意願來購買美方武器。這些問題大都可以通過協商來逐步化解,預計將在韓美安保年會(SCM)上達成更為具體的協議。
最後是關於駐韓美軍裁減的問題,儘管我們難以輕易接受,但考慮到談判是雙方共同推進的,如果美方強烈要求裁減駐軍,韓方在現實層面也難以一味地反對。
峨山政策研究院副院長、外交安保中心主任車鬥鉉博士指出,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在其同盟政策中一直推行“負擔/責任分擔(burden sharing)”這一理念。該理念是比“費用分擔”更為廣闊的概念,它要求盟國在地區及國際事務中做出更大貢獻。美方已表明,會將這一“負擔/責任分擔”理念同樣適用於韓美同盟。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開始,美方就已明示或暗示韓美同盟不應只著眼於應對朝鮮的威脅,還須建立起能夠應對地區層面挑戰的體系。
如今,特朗普政府正以“同盟現代化”這一概念,試圖描繪出超越半島的同盟未來藍圖。這一基調動搖的可能性不大。這意味著,韓美同盟必須為超越朝鮮威脅,為地區穩定作出貢獻做好準備。在首腦會談中,特朗普總統對李在明總統所說的“將來有機會去中國時,我們可以搭乘同一架飛機”,並非一句玩笑,而是委婉地強調在對華政策上韓美兩國應步調一致。韓美同盟的角色擴張,意味著將共同遏制可能危害地區穩定的行動者。
過去,我們因顧及到中方的反彈,在對此類問題表態時一直較為消極。但李在明總統在首腦會談後,於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發表演講時指出,如今已是無法再安於“安美經中”舊有模式的時代。這可以說與“韓美同盟不再局限於朝鮮,角色重塑已成為不可迴避的議題”這一認識是相通的。在考量同盟條件的基礎上,需要採取一種既能有所讓步,又能有所獲取的策略。所謂戰略靈活性,並非只意味著駐韓美軍的調離。它還可以通過書面形式明確,當韓軍有需要時,可以增派駐韓美軍,或是以尖端武器來替代兵力抽調。
(後方支援記者:郭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