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海軍退役少校呂禮詩。(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台中10月15日電(記者 方敬為)台軍將領謝日升日前受邀出席華沙安全論壇,身著軍服演講受到矚目。台海軍退役少校、新江艦前艦長呂禮詩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西方陣營鬆綁與台灣軍事合作禁忌,一方面是種禮遇,對台灣更為重視,但另一方面也要有所警惕,因為從戰略角度而言,不會有平白的好處,台灣被推上衝突前沿的風險增。
呂禮詩,在海軍服役18年,以少校退役;曾任海軍新江艦長、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教官、教準部航訓中心測裁官、西嶼雄二飛彈陣地兵器長。目前為軍事時事評論員。
台空軍中將謝日升上月底穿著軍服參與華沙安全論壇,被部分解讀視為某種突破,同時美國國會在10月9日通過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DAA),並以77比20的票數推進約925億美元的軍費編列,納入“台灣安全合作倡議”,明確建議美國國防部在適時情況下邀請台灣參與環太平洋軍事演習(RIMPAC)。
呂禮詩表示,這些看似“突破”的安排其實背後都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尤其當西方面臨霸權轉移的壓力,運用台灣作為戰略工具的可能性就越高。
呂禮詩以“大衛與巨人歌利亞”的故事比喻,現在台灣就好比要成為投石的大衛,要代替西方國家向巨人挑戰,大家當然會給予各個方面不同的支持,表面上是種禮遇,看起來對台灣更為重視,可是背後動機卻恰恰是大國戰略安排的工具性體現。
呂禮詩指出,這是國際權力平衡的邏輯,在歐美國家面對中國大陸崛起的戰略競爭下,可能需要一個離岸代理人(Offshore partner)來協助牽制對手的海上與周邊影響力,台灣因而成為自然的選項。所以西方陣營會給台灣一些方便或者是某種程度的滿足。可是,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他人要突然給好處?
他說,當西方陣營鬆綁與台灣的軍事合作,包括軍事訓練、軍演互動,也包括技術與裝備的合作,其實背後是大國的權力計算,而非單純的安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