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海軍退役少校呂禮詩。(中評社 方敬為攝)
中評社台中10月15日電(記者 方敬為)美國戰爭部長赫格塞斯(Pete Hegseth)於上月底召集陸海空軍高階將領發表談話。台海軍退役少校、新江艦前艦長呂禮詩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軍正在對內進行文化改革,表面上看似只是為了恢復美軍的“戰士精神”,但是背後所顯現的卻是“攘外壓力上升”,面對中國大陸軍事實力的增強,美軍多少有些緊張。
呂禮詩,在海軍服役18年,以少校退役;曾任海軍新江艦長、海軍官校軍事學科部教官、教準部航訓中心測裁官、西嶼雄二飛彈陣地兵器長。目前為軍事時事評論員。
美國戰爭部長赫格塞斯9月30日在維吉尼亞州匡提科(Quantico)陸戰隊基地,召集約800名陸海空軍高階將領發表談話,特別針對軍中文化議題訓話,指出過去幾年軍方受到“社會正義”與“政治正確”影響,包括身分認同月活動、跨性別服役、氣候政策等,導致部隊分裂與分心,“這些措施將全面結束”。
呂禮詩分析美軍文化改革,他表示,美軍當前的舉措邏輯在於“攘外必先安內”,其次則是因應美軍面臨的實務性技術與體制改造壓力。赫格塞斯希望透過所謂的“軍事事務革新”,重構軍隊的心態、裝備與作戰準則。
呂禮詩指出,這次匡提科的召集看似是文化動員,強調戰士精神、要求恢復紀律,但其背後則是對現代化作戰形態的迫切回應,這場回應已被五角大廈在公開文件與備忘錄中明確化,特別是今年7月以來圍繞“低成本無人機”的推動與工業化生產策略。
他說,美軍現行的準則、教範與既有裝備,已難以有效應對烏克蘭與以色列等地顯現的新形態戰爭,例如高密度小型無人系統的普及、電子頻譜競爭、以及整合化的聯合作戰需求。事實上,五角大廈今年夏季公開的文件與行動企圖,都把無人系統視為未來主戰形態要素,因此軍方要設法推動加速生產與裝備化,試圖補上過去官僚程序造成的落差。
“更大的外在推力來自對手的能力躍升”,呂禮詩指出,中國大陸的軍事實力增強,也讓美軍壓力增加。解放軍並非單靠官方宣傳而強大,而是在裝備現代化、體系化建軍與聯合戰力建構上逐步到位。中國大陸在戰機、無人航空系統、太空與反介入領域的投資與部署速度在過去數年加快;民用與軍用無人機的工業基礎尤其龐大,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近年註冊與生產無人機的企業數量呈現爆發性增長。
他提到,尤其解放軍的軍備已在多個衝突熱區有實戰輸出與驗證,這些發展,合起來構成了迫使美國必須從戰術層面上,重新思考作戰體系與軍備建置策略。
呂禮詩直言,這不只是科技問題,還是文化與人事的問題,多年來的升遷與制度運作,讓美軍部隊某些領導者逐漸遠離“戰士本質”的要求。赫格塞斯試圖以恢復“戰士精神”來做為變革的價值錨。赫格塞斯的變革有總統特朗普的授權與政治支持,包括強調“不容忍覺醒政治”等宣示,那是要在士官與將領間形成共同的認知場域,為後續的組織與制度調整壯大聲勢。
呂禮詩認為,美軍正在經歷一場“文化動員及體制改造”,表面上是重塑軍隊的精神與紀律,核心則是為了讓美軍的作戰形態、軍備建置節奏與工業基礎匹配未來多域衝突的需求。這路徑既有迫切性,也充滿阻力,不過要在短時間內兼顧精神、戰術、技術與政治,並不是精神喊話就可以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