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李其澤。(中評社 資料照)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閱兵式。(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彰化9月4日電(記者 方敬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3日在北京舉行閱兵式,26國領袖參與,場面盛大,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李其澤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中國大陸藉閱兵展現軍事實力,向世界宣示中國在關鍵軍事技術領域已實現的突破,向外部勢力示警,另從展示軍備也可見到叫板美國印太戰略的意味。
李其澤,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政治學博士,曾任“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研究員、“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秘書,現任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專題研究、國際政治與現勢、全球治理等。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主持為期兩天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後,9月3日回到北京出席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根據名單,共有26國首腦與會觀禮,場面相當盛大。閱兵式除了展現各軍種壯闊陣容,也有不少先進軍備亮相。
根據官方資料,本次閱兵式,出現了東風新型導彈,包括首次亮相的東風-61洲際導彈和升級版的東風-17高超音速導彈,突顯戰略核威懾與常規快速打擊的雙重能力。空中梯隊則亮相了殲-20改進型與運-20加油機、第五代隱形戰機殲-35,並首次公開展示無人僚機編隊,體現出人工智能輔助作戰的特色。海軍裝備則重點呈現新型艦載反艦導彈與紅旗-19反導攔截系統,凸顯中國在海上封鎖與區域防空上的能力。
針對九三閱兵的軍事戰略效應,李其澤認為,閱兵形同中國大陸“新質戰鬥力”的全面展示,此次閱兵首次展示的高超音速飛彈、隱形戰機、電子戰系統、無人自主技術等新型武器,代表的不僅是中國軍工技術的進步,更是對現有國際軍事平衡的重新定義。這些武器系統的公開亮相,向世界宣示了中國在關鍵軍事技術領域已經實現的突破。
更為重要的是,李其澤指出,這種軍事技術的展示,實際上是對美國軍事霸權的直接亮劍。高超音速飛彈的反艦能力,隱形戰機的突防能力,電子戰系統的干擾能力,無人自主武器等都直接指向了削弱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軍事優勢的戰略目標。這種技術展示,本身就是軍事威懾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認為,解放軍這此首次以新建制亮相,標誌著10年軍改的階段性成果。從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新體制,到聯合作戰指揮體系的建立,再到軍隊編制體制的全面調整,這些改革的成效都在這次閱兵中得到了集中檢驗。
李其澤提到,解放軍軍事改革的深層目標,是打造一支能夠打贏現代化戰爭的新型軍隊。閱兵展示的不僅是新裝備,更是新體制下的軍隊組織能力。這種組織能力的展示,對於軍隊內部的凝聚力建設,對於潛在對手的威懾效果,都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李其澤認為,閱兵也展現戰略威懾的多重指向,對台灣方面,針對任何“台獨”行為嚴厲警告;對美國方面,則是對軍事干預的直接威懾;對地區盟友,可以提振彼此軍事合作的信心;對內部民眾,則是對國家安全保障的有力承諾。這種多重威懾的戰略設計,體現了中國軍事戰略思維的複雜性和精密性。通過一次閱兵儀式,同時向多個目標傳遞不同的戰略信息,這種戰略傳播的效率和影響力,是傳統軍事外交手段難以比擬的。
談到閱兵所帶來的國際關係影響,李其澤表示,這次閱兵實際上加速了國際體系的兩極化進程。一邊是以美國為核心的陣營,另一邊是以中俄為核心的陣營,中間地帶正在被快速壓縮。這種兩極化的加速,將對全球治理體系產生深遠影響。
他說,兩極化的危險在於,它將迫使更多國家在兩個陣營之間做出選擇,從而加劇國際衝突的風險。同時,這種兩極化也將使國際合作變得更加困難,因為任何合作都可能被解讀為在陣營選擇上的表態。
李其澤認為,中國通過這次閱兵展示的,不僅是軍事實力,更是一套替代性的國際關係理念。這套理念挑戰的是西方主導的舊有國際秩序,提出的是一種以“主權平等”為核心的“新型多邊主義”。
同時,他指出,閱兵一方面也對美國印太戰略有系統性的回應,透過中俄朝三國的戰略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了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這種戰略平衡的構建,將對印太地區的安全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不僅改變了地區內的力量對比,也為地區內其他國家的政策選擇帶來了新的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