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李其澤。(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彰化9月4日電(記者 方敬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系列活動,3日在北京舉行閱兵式,26國領袖參與,場面盛大,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李其澤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該活動值得注意的是,中俄朝領袖同框,意義深遠,綜合三方經濟、軍事與核威懾能力,揭示新型國際聯合形成,挑戰西方主導國際事務的地位。
李其澤,德國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 University)政治學博士,曾任“總統府國家安全會議”研究員、“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秘書,現任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專題研究、國際政治與現勢、全球治理等。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天津主持為期兩天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後,9月3日回到北京出席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根據名單,共有26國首腦與會觀禮,場面相當盛大。俄羅斯總統普京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分別列席在習近平身旁。閱兵式除了展現各軍種壯闊陣容,也有不少先進軍備亮相。
李其澤認為,中俄朝領袖在閱兵式觀禮台同框,堪稱“歷史性的三人聚合”。習近平、普京、金正恩一同站在天安門城樓上,這一畫面所承載的政治意義,遠遠超出了一般外交活動的範疇。這標誌著一個新型國際聯合的正式形成。
李其澤說明,該聯合的特殊性在於,它不是基於傳統地緣政治利益或意識形態認同,而是基於對現有國際秩序的共同不滿和改變現狀的共同需求。中國的經濟實力、俄羅斯的軍事能力、朝鮮的核威懾,三者結合形成了一個具有重大潛力的戰略聯合體。
此外,李其澤指出,本次閱兵式也展現全球南方戰略動員。26位主要來自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國家元首出席,展現了中國在發展中國家中的巨大影響力。這種影響力的展示,不僅是對中國軟實力的確認,更是對“全球南方”概念的戰略性運用。
他進一步表示,中國大陸通過將自己定位為發展中國家的天然領袖,試圖在國際體系中構建一個替代性的權力中心。這種戰略動員的深層目標,是重新定義國際政治的話語權分配,挑戰西方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
李其澤提到,西方也明白中國的戰略目標,所以採取孤立的戰略與之博弈。歐美國家全面缺席中方舉辦的九三閱兵,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這種缺席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表態,反映了西方國家對中國政策的不滿,不過,一方面也為中國提供了展示“另一個世界”存在的機會。
他認為,上述戰略博弈的核心,是關於國際秩序主導權的爭奪。西方國家通過缺席表達抗議,中國則通過聚集“全球南方”國家展示實力,雙方實際上是在爭奪國際體系中的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
在發揚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方面,李其澤指出,中國大陸對二戰歷史的重新闡釋,是這次閱兵的重要思想背景。通過強調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領導作用,強調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貢獻,構建一套有利的歷史敘事。
李其澤說,該歷史敘事的戰略意義,不僅在於為現實政治服務,更在於為未來的中國大陸在國際地位確立歷史依據。通過重新解釋歷史,中國試圖為自己在國際體系中的領導地位提供歷史正當性。確實在全球化的時代,話語權的爭奪已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內容。大陸通過舉辦這樣的大型國際活動,一方面展現軍事能力,一方面則在政治層面中爭奪國際話語的定義權和解釋權。
他說,這種話語權的爭奪,體現在對國際事件的定義、對國際規則的解釋、對國際秩序的構想等各個方面。誰能夠在話語權爭奪中佔據優勢,誰就能夠在國際競爭中獲得更大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