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前駐以色列代表、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張國葆接受中評社專訪。(中評社 張穎齊攝)

前駐以色列代表、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張國葆接受中評社專訪。(中評社 張穎齊攝)
中評社台北10月16日電(記者 張穎齊)以色列與哈瑪斯13日進行第一階段和平協議,交換人質與囚犯,在美國斡旋下,結束長達2年的加沙戰爭。台灣前駐以色列代表、國民黨大陸事務部副主任張國葆接受中評社專訪指出,這次停火主要是國際壓力與雙方內部現實因素所促成;美國總統特朗普雖在其中扮演斡旋角色,但動機帶有政治考量,協議缺乏互信與監督機制,他對未來和平前景仍抱持保留態度。
在美國斡旋的結束戰爭計劃的關鍵第一階段,哈馬斯釋放了所有倖存的以色列人質,而以色列則釋放了近2千名巴勒斯坦囚犯和被拘留者。特朗普在首批人質與家人團聚後不久抵達以色列,並在以色列“國會”發表演說,宣告中東新紀元的歷史曙光。
張國葆表示,這次停火的最大推力來自人道主義與國際壓力。戰爭拖長兩年,平民傷亡慘重、基礎設施被摧毀,國際社會與媒體對以巴雙方都施壓,要求開放人道救援通道、保護加薩平民。他指出,對以色列而言,維持國際形象與盟友支持是重要考量;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被指控為“種族滅絕戰犯”,國際刑事法院的壓力也使他不得不考慮讓步。
張國葆,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政府及外交所碩士,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國內新聞處長”、駐舊金山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組長、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新聞組長、馬英九時期府機要室主任、府公共事務室兼代主任、第三局長兼大禮官、駐希臘台北代表處大使銜代表、“外交部國際傳播司長”、駐台拉維夫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大使”銜代表、陸委會、海基會要職等。
張國葆向中評社分析,以色列釋放2千多名巴勒斯坦囚犯與被拘留者,哈瑪斯則交出倖存人質,雙方都在談判中尋求出路。哈瑪斯已失去還手力量,需要保存實力;以色列戰事再拖,軍事成本與國內壓力都會升高,因此雙方都選擇停火。
他指出,埃及、卡達、土耳其等區域國家也在此次協議中扮演關鍵調停角色,促成了這場交換與停火。這些國家希望維持區域穩定,避免難民外溢與邊界安全惡化。
至於美國方面,張國葆認為,特朗普從原本縱容以色列到最後出面斡旋停火,塑造“和平締造者”形象,因特朗普想拿諾貝爾和平獎,即便今年沒得獎,明年還想再拿。其實,停火協議本身缺乏互信與監督機制,以色列仍持續對巴勒斯坦人動武。
“很多停火協議分階段執行,一方不滿就可能破裂,這讓協議變得很脆弱。”張國葆說,目前停火只是雙方的重整與喘息機會,並非真正化解衝突的開始,對未來不太樂觀。加沙地區約9成的房屋被毀、資源匱乏,重建與治安維持是重大挑戰。以色列不會完全撤軍,仍會保留基地,防止哈瑪斯重掌控制;而哈瑪斯被默認在當地扮演治安維持角色。
對於美國,張國葆指出,美國過去2年多縱容以色列行動,即便聯合國多次反對,美方仍堅持支持以色列。他分析美國政界與社會結構中猶太人與福音教派力量龐大,對政策影響深遠。基督徒福音派佔美國人口3分之2,是特朗普的主要支持群體,也支持以色列。
他說,美國猶太社群內部也並非全然支持以色列現行政策,許多人對種族滅絕、濫殺無辜感到難以接受。然而美國共和、民主兩黨都不敢得罪猶太勢力,這是結構性問題。
張國葆強調,以色列1948年建國後,聯合國原本劃定以巴共存區域,但以色列逐步蠶食巴勒斯坦土地,在約旦河西岸驅趕當地居民,占領土地、封鎖邊界,使巴勒斯坦失去抵抗能力,外部武器根本進不去,這是典型的弱肉強食。
談及俄烏戰爭,張國葆認為,特朗普傾向孤立主義,不願再出資源援助烏克蘭,把責任推給北約與歐盟,美國經濟疲弱,也不想派兵。而俄羅斯不埋單,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美國阿拉斯加州的“雙普會”後回國繼續轟炸。
最後,張國葆分析,北約各國對烏克蘭的支持力道有限,各懷鬼胎,出兵不可能。普京已表明若北約出兵就是對手,就能直接攻擊。目前北約僅敢提供武器與經費,無法扭轉戰局,俄羅斯佔領烏國土地不會輕易釋出,這問題需要更多智慧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