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7日上午向香港特區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中評社 盧哲攝)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7日上午向香港特區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中評社 盧哲攝)
中評社香港9月17日電(記者 盧哲)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7日上午向香港特區立法會發表《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他表示,今年的《施政報告》圍繞兩大主軸——經濟和民生。
李家超說,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這份《施政報告》既是香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亦是香港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實現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
“改善民生是我施政的最終目標,讓市民有更好住房、打工仔有更多收入、長者有更好照顧、青年有更好發展。”李家超表示,民生與經濟息息相關,經濟增長是改善民生的基礎,能創造就業和財富,為公共服務提供更多資源,讓政府提供更多服務;民生改善則帶動社會需求,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發展。經濟與民生,兩者相輔相成。
李家超提到,其上任以來,積極推動政府與社會改革,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我改變了政府文化,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我們大力興建公營房屋,推出簡約公屋。三年前,公屋申請者平均等待6.1年才能上樓;現在綜合輪候時間為5.1年,縮短了整整一年。家庭收入中位數在三年間上升3000元,增幅約11%;我上任後,香港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更好加快復甦,預計今年會正增長2至3%;這三年間,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上升一位至世界第三;整體競爭力上升四位至世界第三;人才競爭力兩年共升了12位至世界第四;安全城市排名躋身十大,位列世界第七。”
李家超表示,今年的《施政報告》圍繞兩大主軸——經濟和民生。
他說,北部都會區(北都)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有龐大潛力。強調會加快發展北都,成立由其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制訂北都各發展區的營運模式,推動大學城建設;拆牆鬆綁簡化行政程序;採取安全省時省錢的建造方法;及訂立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法律。政府會引入和培育產業,創造職位和提升生產力,並制訂優惠政策包,以更快、更靈活的方式與產業商討落戶細節,創造更多高收入的優質職位及提升生產力。
李家超提到,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擁有“引進來、走出去”的獨特優勢。“過往我們較著重‘引進來’,香港從中亦得益不少,但香港未來的新機遇將更集中在‘走出去’。”李家超說,這倍速增量的機遇轉變源自全球貿易秩序重塑,內地企業不再聚焦單一國家,而轉向積極開拓新興市場。政府會把握香港出口平台優勢,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發揮金融、貿易、專業服務、供應鏈管理、專業網絡等優勢,創造就業和收入,進一步推動總部經濟,帶來更多商機;亦會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同時推動文體旅協同發展,讓市民生活在經濟蓬勃、文化活力的社區。
另外,為進一步強化治理,將會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亦會成立“AI效能提升組”。
李家超強調,《施政報告》以民生為壓軸專章,是篇幅最大的一章,涵蓋土地房屋、交通運輸、醫療護理、社會福利、保障勞工、關愛共融等九個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範疇。當中包括持續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豐富置業階梯;持續造地以滿足大型發展項目、長期經濟發展和市民住屋的需要,同時增加政府土地儲備;持續深化醫療改革;推出十一項措施支援本地經濟、繼續精準扶貧、推廣“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方針,支援和保障勞工,以及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應對高齡化的挑戰等。“這些都是體現我以民生為最終施政目標的理念。發展經濟,就是為了民生福祉,讓市民過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