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中評社 資料照)

翁履中表示,美國國會近期推動《對台六項保證法案》納入法律,或許是美台關係當前所需要的。(照片:翁履中臉書)
中評社台北8月21日電/美國國會近期推動《對台六項保證法案》(HR 3452),希望將雷根時期的承諾納入法律。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20日在臉書發文指出,雖然許多觀察家認為該法案只是象徵性姿態,不太可能帶來實質影響,但在特朗普政府政策反覆無常的情況下,將“六項保證”入法或許能在台海局勢緊張時,為美國對台政策提供一定的穩定性。
“六項保證”最早可追溯至1982年美中簽署的“八一七公報”。當時美國宣稱將逐步減少對台軍售,引發台灣對安全的疑慮。雷根政府因此透過內部備忘錄,向台灣提出六項承諾,強調不會停止軍售、不會調解兩岸主權、不會迫使台灣與北京談判等。如今HR3452法案要求將這些承諾編入法律,並賦予國會監督權,讓行政部門在採取行動前必須先知會國會。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20日在臉書翻譯美國學者任雪麗的專文,聚焦美國國會今年提出的《對台六項保證法案》(HR 3452)。
翁履中提到,美國國會長期對台灣展現跨黨派支持,僅2025年上半年,眾議院就提出了六項與台灣有關的法案。不過歷史經驗顯示,多數法案僅具象徵意義,最終能通過的比例極低。從2017年至2023年間,美國共提出124項涉台法案,真正通過的僅有5項,包括《台灣旅行法》、《台北法案》以及《台灣友人法案》等。
翁履中認為,當前特朗普政府對台政策多有爭議,對台灣出口產品課徵高額關稅,甚至傳出半導體可能被加徵100%關稅;外交上則拒絕賴清德過境美國;防務上也推遲軍售並取消雙邊會晤。這些舉動讓外界擔憂,美國對台政策可能被北京視為可談判的籌碼,進一步加劇台灣的戰略風險。
翁履中強調,過去五十年來,美國行政部門的謹慎態度曾讓台海保持穩定,但如今情勢已有所不同。如果能夠認真起草並落實《六項保證法案》,這將不僅是國會展現對台支持的象徵,更可能成為在不確定性升高的時刻,維繫美台關係穩定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