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專家觀點

美中談判達成框架協議 翁履中:戰略喘息

2025-06-12 10:48:24
翁履中。(中評社 資料照)
翁履中分析中美倫敦貿易談判。(Dennis Weng 臉書)
  中評社台北6月12日電/中美針對關稅問題在倫敦經過2天談判後,10日達成共識框架協議。對此,旅美教授翁履中11日在臉書發文分析,這場會談表面上是為了落實日內瓦共識的延續,但實際上更像是一場階段性停火,對全球金融市場而言,這是一劑強心針。對兩國而言,這則是一次戰略喘息,日內瓦框架的意義不在於具體條文,而是雙方願意“按下暫停鍵”的政治訊號。

  中國大陸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會後指出,雙方進行了專業、理性、深入、坦誠的溝通,雙方原則上在習特通話與日內瓦會談共識達成框架協議。

  翁履中說,能暫時休兵比持續衝突好一點,至少對台灣而言,中美貿易降溫當然是利多,但不能掉以輕心。中美關係已非90年代式的建設性夥伴關係,而是競合併存的長期競爭架構,每一次緩和背後,都可能是更激烈角力的前奏。

  翁履中指出,從台灣與亞太地區的角度來看,這場“框架共識”的落實若能持續,不僅有助於穩定全球供應鏈,也可能緩和對科技戰升級的憂慮,尤其在半導體與稀土關鍵材料方面。但他坦言,也應該謹慎看待,所謂的共識仍停留在“原則同意”階段,距離真正的制度化保障、互信恢復,仍有不小距離。

  翁履中分析,特朗普團隊內部的權力結構也是值得觀察的地方。當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 一離開會場,談判便草草結束,難免讓人聯想到一個關鍵問題:誰才是真正掌控特朗普貿易政策的人?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雖為商務部長,卻無法單獨完成談判續行?貿易代表也未主導後續進程?這不僅是內閣信任問題,也可能反映特朗普仍以個人化、去中心化的風格操盤外交與經貿決策,雖不能排除這一切只是過度解讀,但在當前的白宮氛圍下,對人事安排與談判權責的解釋總是難免引人聯想。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