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國政情

中評特寫:如果抗戰文物會說話

2025-09-01 00:56:14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31日上午舉辦第三場記者招待會(中評社 盧哲攝)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孫德立出席記者招待會並回答記者提問(中評社 盧哲攝)
  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記者 盧哲)如果國寶會說話,它會講述自己文化和藝術的起源;如果抗戰遺跡和文物會說話,它們訴說的,一定是當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史實。要如何讓文物開口訴說?——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31日舉辦第三場記者招待會,介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和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體名錄的情況並答記者問。

  如何依托抗戰文物來講好抗戰故事,弘揚抗戰精神?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孫德立說,抗戰文物蘊含著豐富的抗戰故事,也承載著偉大的抗戰精神。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做好抗戰文物保護利用工作,挖掘抗戰文物的豐富內涵和教育功能,講好感人抗戰故事,弘揚偉大抗戰精神,凝聚團結一心、奮勇前行的力量。

  他說,一是要發揮抗戰文物詮釋歷史的實證作用,以準確的史實和科學的結論教育人、啟迪人。文物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歷史。一張張歷史照片、一件件的珍貴實物,無聲訴說著日本軍國主義慘無人道、令人發指的侵略罪行,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軍民同仇敵愾、勇禦外侮的光輝歷史,充分展現著我們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我們將進一步加強抗戰文物歷史研究,梳理歷史細節,還原歷史原貌,深刻揭示抗戰歷史的發展進程和勝利規律;進一步提升抗戰文物的展陳水平,深耕內容建設,注重方式創新,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認知,獲得深刻的歷史啟示。

  二是講好抗戰文物背後的感人故事,以英雄的事跡和光輝的形象來感染人、照亮人。文物是鮮活的、真實的,是見人見事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珍藏的盧溝橋事變守城部隊戰士的鋼盔,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展出的楊靖宇用過的馬刀,平型關大捷紀念館展出的“平型關大戰突擊連”的錦旗,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陳列的沾有愛國僑領蟻光炎遇難時血跡的旗袍。這一件件珍貴文物背後都有著感人的故事、閃耀的初心。我們將積極引導抗戰文物的故事化表達、細節化呈現,增加陳列展覽的表現力、感染力,生動鮮活地講好抗戰文物背後的故事,多維展現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推動全社會尊崇英雄、學習英雄、爭做英雄。

  三是解讀抗戰文物承載的精神密碼,以偉大的精神和光榮的傳統來激勵人、鼓舞人。文物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懷、文化自信的深厚積澱。我們看到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有一份東北抗聯戰士的《露營之歌》手稿,其中寫到“朔風怒號,大雪飛揚。征馬踟蹰,冷氣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有的觀眾看了之後說:“這種精神,這份鬥志,何等真切!何等豪邁!這樣的隊伍,怎麼可能不奮進!怎麼可能壓得倒!”這就是抗戰文物直抵人心、打動人心的內在力量。我們將精心組織具有莊重感、儀式感、參與感的紀念活動和主題活動,生動呈現歷久彌新的偉大抗戰精神,激發愛國熱情,汲取奮進力量,激勵人民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鬥。

  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負責人彭躍輝說,陳列展覽是抗戰遺址和紀念場館講好抗戰故事、發揮教育功能的基本形式。按照匯總數據,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港澳地區均舉辦了抗戰主題陳列展覽。總體而言,可用五個關鍵詞概括:

  第一,多維敘事。從“為了民族解放與人類和平”主題展覽到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檔案展,從百團大戰到台兒莊大戰陳列,都是以十四年抗戰史為軸,以宏大敘事為主,以史詩格局再現偉大勝利。從地道戰到鐵道英雄、從西班牙戰場到中國抗日戰場、從國際友人到飛虎隊專題展覽,注重多角度敘事、小切口呈現,讓抗戰歷史更加飽滿而真實。

  第二,以物證史。以物敘事、以物釋史,讓文物說話、用史實發言,是抗戰展陳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東北抗聯遺址出土文物特展,是首次集中展示東北抗聯遺址出土文物,將珍貴文物、檔案文獻、歷史影像、歷史場景進行立體呈現,充分展現東北抗聯艱苦抗戰、功垂霄壤的抗戰歷史。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推出的“改變世界的戰爭”展覽以國際記者和外國作家的報導、著作、手稿,生動展現讓世界聽到延安聲音,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支撐起中國抗戰的信心和希望。

  第三,創新表達。結合傳統手段和現代科技、實物展品和場景展示、靜態陳列和動態演繹,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不斷增強抗戰展覽的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參與、歷史親近感。“雷靐䨻——地雷的神奇故事”展覽以兒童為受眾,採用手繪畫形式,融合多媒體元素,打造可看可聽可觸可感的原創展覽。

  第四,注重首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首次展出在盧溝橋事變壯烈犧牲的第一位中共地下黨員沈忠明的革命烈士證明書,中國國家博物館赴香港舉辦首次抗戰文物展,華僑抗戰展征集的僑批,善用小人物折射大情懷,講述普通人的不平凡小故事,展現中華兒女團結禦侮的赤子情深和不屈脊梁。

  第五,集聚效應。7月7日、8月15日、9月3日前後密集推出展陳矩陣,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推出四個抗戰展覽,“萬里同心”華僑抗戰展五地聯展,“山河永固——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四館聯展,香港8月下旬七天連開四個抗戰展覽。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主題展覽56天累計接待觀眾已超60萬人次,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近三年年均接待觀眾300萬人次,今年暑期日均接待量突破1.2萬人次。

  孫德立還介紹,舉辦抗戰文物保護展示主題活動季是今年開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主要目的就是以“保護抗戰文物 講好抗戰故事 弘揚抗戰精神”為主題,加強統籌謀劃和部門協同,共同打造傳播矩陣,形成整體宣傳效應,廣泛吸引群眾參與,推動形成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濃厚氛圍。這個活動季從7月持續到9月,每個月都有主題鮮明、內容厚重、形式多樣的各類活動。

  孫德立表示,新時代抗戰文物保護利用取得新進展新成效,集中體現為“三個基本、一個充分”。一是抗戰文物資源家底基本摸清。二是抗戰文物系統保護格局基本形成。三是抗戰紀念館體系基本建成。四是抗戰文物教育功能充分彰顯。全國年均舉辦抗戰主題展覽500餘個,超過6000萬人次觀眾走進抗戰遺址和場館。96個抗戰遺址和場館被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設立內地首個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越來越多的抗戰遺址和場館成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國防教育的重要場所。
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負責人彭躍輝出席記者招待會並回答記者提問(中評社 盧哲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