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國政情

生態環境部介紹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相關情況

2025-04-24 12:44:30
  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核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核事業發展的生命線。當前我國核電廠安全情況如何?對聚變的輻射安全監管有哪些要求?生態環境部2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相關情況。

  核電機組保持良好安全業績

  生態環境部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侯英東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大陸地區已頒發運行許可證的核電機組58台,頒發建造許可證的核電機組31台,核准待建機組13台,機組總數達102台,裝機容量為1.13億千瓦,規模居於全球第一。

  他說,我國大陸地區核電機組已安全運行600多堆年,一直保持良好安全業績。根據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最新的全球核電機組業績指標數據統計,我國大陸地區核電機組指標82.18%達到優秀值(前1/10),84.79%達到先進值(前1/4),92.07%達到中值(前1/2),繼續保持全球領先水平。在建機組建造質量整體受控。

  侯英東表示,核電廠是抗震設防要求極高的工程項目,在核電廠的選址、設計和運行過程中都要充分考慮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並配置相應的防護和管理措施。目前,我國核電廠廠址均遠離發震構造,附近不存在能動斷層,地震危害性較低,並充分考慮了暴雨、洪水、海嘯等自然災害的影響。“核電廠在面對地震等極端自然災害方面,安全是有保證的。”他說。

  我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輻射環境監測網

  生活中的輻射無處不在。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李治國介紹,輻射環境監測是核安全工作的基礎性工作,發揮著“耳目”和“哨兵”的作用。經過多年建設,我國已形成了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和重點核設施周邊輻射監督性監測網絡。

  “目前,我國的輻射環境監測網已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輻射環境監測網。”李治國說,國家級輻射環境質量監測網設立了1835個監測點,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重要邊境口岸、核設施周邊以及其他重要邊境地區。此外,各省(區市)還建設了點位更多的省控網。

  他表示,多年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水平一直保持良好,與上世紀80年代天然環境輻射本底調查相比,我國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沒有明顯變化。

  開展聚變監管法規標準體系研究

  近年來“人造太陽”等聚變研究引人關注。生態環境部輻射源安全監管司司長劉璐表示,監管部門一直密切跟蹤聚變科研的動態,並且積極開展前瞻性研究,在現有的輻射安全監管框架下,結合聚變實驗裝置的具體情況實施監管。

  劉璐說,當前我國聚變研究進入快速發展期,已經建成若干座聚變實驗裝置。“儘管聚變與現有的裂變反應堆相比,原理不同,不會產生長壽命的高放廢物,環境相對友好,但還是存在輻射安全風險。”她說,生態環境部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公眾和從業人員的安全與健康為宗旨,接軌國際聚變監管的前沿動態,正在開展聚變監管法規標準體系的研究,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建立科學合理可行的監管制度,保障聚變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今年4月,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聚變裝置輻射安全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進一步更新了對聚變裝置的監管要求。

  她表示,下一步,要扎實推進聚變法規標準體系的制定,持續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持續強化核安全文化培育,以深植人心的核安全文化守護“人造太陽”。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