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訪談

蔡裕明:美國炸伊朗向中國釋放強硬訊號

2025-06-25 00:22:16
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蔡裕明。(中評社 蔣繼平攝)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校舍建築爬滿綠圍籬。(中評社 蔣繼平攝)
  中評社高雄6月25日電(記者 蔣繼平)美國積極斡旋伊朗與以色列停戰。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蔡裕明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特朗普不喜歡亂打仗,但絕不軟弱,採取務實的“交易式外交”邏輯,也符合戰略收縮與彈性反應打擊。但美國人早就厭倦海外戰爭,打仗花錢,明年又有期中選舉,勢必得考慮民意。更重要的是,美國若再被中東拖進去一次,可能就沒力氣應付印太地區挑戰。

  蔡裕明分析,美國日前轟炸伊朗不只是單純“出手教訓”,背後其實也藏著美中較勁的大棋局。背後有向中國與中東釋放強硬訊號的成分。

  蔡裕明,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安會”研究助理。現職為實踐大學會計暨稅務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專長:國際關係、政治學、兩岸關係、反恐。

  如何分析特朗普空襲伊朗核設施的轉折?

  蔡裕明表示,特朗普習慣一開始就開出極端條件或強硬立場,對伊朗“兩週觀察期”或對中國貿易戰時的“全面加徵關稅”,目的不是立即達成協議,而是設定對手心理底線,迫使其在談判中讓步。同時,塑造一種“不確定性”,讓對手搞不清楚真正的底線。

  蔡裕明表示,“再給兩週觀察期”其實不是為了拖延,而是一種談判加上“最後通牒”的策略,表面上看起來像是在給伊朗最後機會、希望對方回到談判桌,實際上是為了爭取時間讓美軍完成部署,同時營造“隨時會開打”的壓力感,逼伊朗讓步。特朗普一邊公開談外交、說還在評估選項,其實私底下早就下定決心動手,這是一種典型的戰術操作,目的是搶得先機、出其不意。

  是否符合美國所謂“不會再投入不明確的軍事任務”?

  蔡裕明表示,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已明確講美國不該再當“世界警察”。換句話說,美國不要再花大錢、派軍隊到處干預別人的事,但這並不代表主張完全不介入國際事務,而是希望精打細算、挑著打、有代價、有利益才出手。重點在於“限縮經費”和“避免長期陷入”,尤其是那種拖個十幾二十年、成效不明的軍事行動。

  蔡裕明表示,特朗普常批評像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這類“花了幾兆美元卻得不償失”的戰爭。但如果遇到像伊朗這種,被認為有威脅、踩到美國紅線的情況,特朗普一樣會毫不猶豫地出手。這個“紅線”,就是美國所認定的“威脅”,也就是,不是美國的盟友但“可能”且“即將”擁有核武,這是不能忍受的事情。

  蔡裕明表示,這次就帶出特朗普的一貫的風格,“不喜歡亂打仗,但絕不軟弱”。這種做法不是傳統的國際主義,而是比較務實的“交易式外交”邏輯。當對美國的利益有直接衝擊,他傾向用軍事手段來壓制對手,但目的是“打一場短的、有效的”,不是長期佔領或重建。

  蔡裕明表示,所以這次美國對伊朗動武,其實也不是什麼意外,而是延續特朗普過去的作風。特朗普曾經說過“美國未來不會參與模糊不清的軍事行動”,但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如果夠明確、利益夠大、威脅夠真,等著看,我還是會動手”。

  他認為,特朗普的“不當世界警察”政策不是全面退縮,也不是退回保守主義,而是“戰略收縮”與“彈性反應的打擊”。美國不再包山包海,而是挑重點、設紅線,一旦對手踩線,就快速反擊、震懾對手,再抽身而退。

  美國不擔心會引起世界大戰嗎?

  蔡裕明表示,其實過慮了,短期內不太可能打成世界大戰,但區域衝突的延伸,實有可能有擴大的風險。另外不要忘了,美國明年就要進行期中大選,特朗普得顧國內選票。很多美國人早就厭倦海外戰爭,阿富汗、伊拉克那些戰爭留下來的傷痕還沒癒合,而且打伊拉克事後還被證實根本沒有核武。

  況且,蔡裕明說,伊朗有很多報復手段,例如,像是封鎖霍爾木茲海峽、打擊美國在中東的基地,或者讓像真主黨、胡塞武裝這些地區盟友動起來。別忘了,霍爾木茲海峽每天有全球20%的石油、三分之一的天然氣通行。如果這邊出事,油價跟天然氣價格可能馬上暴衝,影響全世界經濟。

  蔡裕明指出,現在民調顯示,只有大約16%的美國人支持這種軍事干預,反對的人超過六成。特朗普要選舉,這些民意不能不考慮。而且,打仗真的很花錢,美國五角大廈也不想再把資源丟在中東戰場上,因為現在的重點是應對中國。再被中東拖進去一次,可能就沒力氣應付印太地區的挑戰了。

  背後有中、美較勁的影子嗎?

  蔡裕明表示,這次美國打伊朗不只是單純“出手教訓”,背後其實也藏著美中較勁的大棋局。說白了,特朗普的動作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對中國展示肌肉,讓自己在中美貿易談判、印太博弈裡搶到更多主導權。這場軍事行動,也成了特朗普談判桌上的籌碼。

  蔡裕明表示,如同美國1999年“誤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那樣,這次對伊朗的攻擊,也不只是軍事行動那麼單純,背後其實藏著很多地緣政治與戰略警告的意味。1999年,美方說是地圖搞錯、誤炸大使館,但中國很清楚,這不太可能只是技術性失誤。現在特朗普說是“自衛打擊伊朗”,但外界也看出,這背後有向中國與中東釋放強硬訊號的成分。中國當然知道這一點,所以反應很小心。
實踐大學高雄校區大門口。(中評社 蔣繼平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