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訪談

劉兆隆:賴清德不無可能解散國會

2025-01-02 00:15:01
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教授劉兆隆。(中評社 資料照)
賴清德主持元旦升旗典禮。(總統府提供)
  中評社彰化1月2日電(記者 方敬為)針對在野黨推動《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等修正案,賴清德說要以“更大的民主”解決民主紛爭,引發關注。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教授劉兆隆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賴要解決紛爭,就是要扭轉被在野牽制的局面,有幾個方向,包括發動罷免、釋憲甚至是解散國會。

  劉兆隆說明,雖然根據法令,總統不能主動提出解散國會,可是罷免畢竟要訴諸民意,解散國會則是賴清德可操之在我的選項,也是最能夠立即扭轉朝小野大、停損的做法,且與韓國總統尹錫悅的做法相比更有正當性,因此賴可能會“想盡辦法”解散國會。他強調,不無可能。

  劉兆隆,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者、台灣文官學院特聘講座等。研究專長在中國大陸問題與兩岸關係、政治經濟學、台灣政治經濟發展、台灣政治發展等。

  賴清德“更大的民主”說引發議論,他特別在元旦談話提及,所謂“更大民主”,有兩個面向,第一是守護民主憲政體制,行政院依照憲法有向立法院提出覆議的權利,其他憲政機關也有權提出釋憲,讓憲法法庭做出判決維護憲政秩序。第二則是“人民作主”,針對立法院通過的法案,人民依法有選舉、罷免、創制、複決的權利,人民可以展現當家作主的精神,以上即是“更大的民主力量”。

  解讀賴清德的說法,劉兆隆認為,賴要以“更大民主”解決民主紛爭,首要目標就是扭轉被在野牽制的局面,賴的元旦談話提及釋憲與人民的選舉、罷免權,相關手段近期逐漸顯現開來,先前執政黨已示範過釋憲救濟管道,最近也有一些團體對藍委發動罷免,這些都是所謂更大民主的實施方式。

  除此之外,劉兆隆大膽推測“解散國會”也是賴清德採取更大民主力量的可能選項之一,首先,賴政府面對施政窒礙難行,倘若府院、朝野一直無法和諧,必然得有所作為,否則會影響民調表現,乃至於衝擊延續政權的目標。目前釋憲管道隨著大法官人數不足而受限;選舉、罷免的途徑又要訴諸民意,充滿不確定性,那對賴清德而言,可以操之在我的就只有總統職權,所以解散國會“不無可能”。

  劉兆隆指出,根據中華民國憲法賦予的總統職權,賴清德可以去協調院際紛爭問題與政治問題,另外也有解散國會的權力,當然,根據現行法令,需要由立法院先提出不信任案,總統才能夠解散國會,因此賴清德或許會“想盡辦法”,可以發現,雖然解散國會有一定難度,但近期喊出相關口號的人越來越多了。

  他說明,執政黨眼前可以看到,賴清德提名的大法官人事案被立法院封殺,NCC委員人事案也會被否決,加上《選罷法》、《憲法訴訟法》、《財政收支劃分法》等修正案的闖關,可預見賴政府未來的執政只會阻礙重重,所以解散國會賴清德對而言確實是一個能夠有效停損,並有望扭轉劣勢的做法。

  至於賴清德無法主動解散國會,劉兆隆表示,所以可以發現,綠營近期正在持續累積朝野彼此的惡意,無論是偵辦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的案件,或是罷免潮、青鳥的行動等,或許會使在野黨發動倒閣,進而解散國會。
電腦版移動版